接下来的几天,林忆闲的生活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律且充满目的性的节奏。那间破旧的出租屋,不再是颓废的避风港,而是变成了一个简陋却高效的作战准备室。
清晨六点,无需闹钟,生物钟便将他唤醒。身体的疲惫尚未完全消散,精神的深层似乎还残留着昨日过度使用能力后的隐隐空洞感。但他依旧利落地起身,换上那套洗得发白的运动服,开始了雷打不动的晨跑。
跑步,不仅仅是为了锻炼那长期疏于管理的身体,更是他测试能力与身体协调性的绝佳时机。在公园无人的小径上,他会有意识地启动【未来视】。
预知画面显示:前方三秒,一只早起的鸟儿会从灌木丛惊飞,掠过他的左前方;脚下,一块松动的石板会在下一步微微翘起。
他依循着预知,微微偏头,避开并不存在的撞击,脚下精准地调整落点,步伐流畅得如同舞蹈。他将这种训练称为“适应性协同”——让身体本能地去响应大脑接收到的未来信息。
每一次成功的协同,都带来一丝微小的掌控感;每一次因体力不支或反应稍慢导致的失误,都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短板。能力的强大,无法掩盖他身体素质平庸的事实。这让他摒弃了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心态愈发务实。
晨跑归来,他用冷水用力搓了把脸,刺激着尚未完全苏醒的神经。然后,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是几个厚厚的笔记本。屏幕上,是分屏显示的《极限挑战王》往期视频和搜索到的各类资料。
他的研究,不再停留在表面。他用近乎解剖的方式,分析每一个挑战项目。
他将“高空平衡类”项目细分为:静态稳定、动态移动、抗干扰平衡。针对每一种,他结合三秒预知,推导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例如,对抗干扰,关键在于预知干扰源的力度和方向,而非仅仅预知自身落点。
他将“极限反应类”项目建模为:单一威胁轨迹预判、多重威胁优先级处理、以及假动作欺骗识别。他意识到,预知能让他看到“结果”,但如何从多个威胁中选择最优解,需要瞬间的判断力,这考验的是他本身的决策速度。
他甚至开始研究往届热门选手的风格。那个以敏捷著称的“跳猴”,其起跳习惯和空中变向的征兆是什么?那个以力量碾压的“蛮牛”,发动冲撞前肩膀会有怎样的微小幅动?
这些细节,在旁人看来或许无用,但对于能预知三秒“结果”的林忆闲而言,提前洞悉“起因”,能让他更早、更省力地做出反应,节省宝贵的精神消耗。
下午,是专门的体能和反应训练。他在屋里练习深蹲、俯卧撑,对着墙壁练习快速拍球以提升手眼协调。他下载了反应力测试软件,记录每一次的成绩,逼迫自己不断突破极限。
他清楚地知道,【未来视】是外挂,是作弊器,但自身的硬件,才是运行这个外挂的基础平台。平台太差,再好的外挂也会卡顿,甚至崩溃。
期间,他也持续对能力进行着更精密的测试。
他确认了能力的“冷却时间”——大约在五到八秒之间,期间强行启动会异常困难,且消耗倍增。 他测试了在嘈杂环境下的启动效率,发现精神专注度直接影响的启动速度和预知画面的清晰度。 他甚至尝试在预知的同时进行复杂的思考,结果差点因精神过载而呕吐。
这些测试结果,都被他一丝不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旁边标注着推导出的使用原则和禁忌。这本笔记,成了他最重要的作战手册。
当然,精神的消耗是实实在在的。每天下午,他都会感到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疲惫,需要小憩半小时才能恢复。他也严格限制了每天的启动次数,绝不超过十五次,并将它们分配在不同的训练和研究环节,确保每一次使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
这种高强度的自我磨砺,是枯燥甚至痛苦的。没有了初获能力时的狂喜,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像是在打磨一把绝世凶刃,每一分锤炼,都伴随着汗水与意志的较量。
偶尔,在夜深人静,被肌肉酸痛和精神疲惫折磨得难以入眠时,恐惧和怀疑也会如潮水般涌来。
真的能行吗?在万众瞩目下,不会暴露吗?那些对手,那些精心设计的关卡,真的会如自己预想般被攻克吗?
但每当这时,他会打开手机,看一眼银行APP里那岌岌可危的余额,会想起父母电话里小心翼翼的问候,会回忆起雨中那份刻骨铭心的绝望。
然后,他会再次拿起笔记本,或是继续对着视频分析,直到困意最终战胜一切。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收到了《极限挑战王》节目组发来的邮件。内容简洁而官方,通知他海选的时间、地点,以及注意事项。随邮件附带的,还有一份需要电子签名的免责协议。
林忆闲逐字逐句地阅读着协议上那些关于意外、伤害、甚至生命危险的冰冷条款,心脏在胸腔里沉稳而有力地跳动着,没有畏惧,只有一种接近凝固的平静。
他移动鼠标,在签名处,郑重地敲下了“林忆闲”三个字。
点击发送。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夕阳的余晖将城市的天际线染成一片暖金色,充满了无限可能,也潜藏着无尽暗流。
他抬起手,看着自己的掌心,然后缓缓握紧。
刃已初成,只待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