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
本书标签: 古代  古代言情  架空历史 

盛世续华章,精神永相传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

时光荏苒,距离萧景渊与林晚离世已过三十年。大胤的盛世如同奔流不息的江河,在新一代人的守护下,愈发波澜壮阔。京城的“双贤祠”依旧香火鼎盛,往来祭拜的百姓络绎不绝,而萧景渊与林晚的精神,早已融入大胤的血脉,成为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

新帝已是年富力强的君主,他自幼便听着萧景渊与林晚的故事长大,对二人的“以民为本、务实革新”理念深信不疑。登基后,他始终恪守先辈教诲,继续推行新政,将农桑与教化放在首位,让大胤的国力日益强盛。

西南边境,萧承宇已年过花甲,虽不再亲自领兵,却依旧驻守在边境重镇,担任边境防务总顾问。他延续了父亲“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御,训练出一支精锐的边防军,让周边邻国不敢轻易挑衅;另一方面,他积极推动边境互市,鼓励各族百姓通商往来,还组织技术员向边境部落传授先进的农桑技术,让边境成为一片祥和的商贸之地。

“萧老将军,如今边境的互市越来越热闹,各族百姓互通有无,再也没有以前的冲突了。”年轻的边防将领向萧承宇汇报,眼中满是敬佩。

萧承宇望着窗外繁华的互市场景,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都是你祖父当年定下的规矩,善待百姓,尊重习俗,才能换来长久的和平。我们守边境,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他取出父亲当年赠予他的玉佩,摩挲着上面的纹路,眼中满是思念:“你祖父常说,军人的职责是守护,守护家国,守护百姓。只要边境安宁,百姓幸福,我们的付出就值得。”

江南水乡,萧清沅也已两鬓斑白。她与丈夫一生致力于农桑技术的革新与推广,在他们的努力下,江南的水稻产量屡创新高,还培育出了多种适应不同气候的高产作物,推广到了全国乃至周边邻国。

同时,萧清沅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践学堂”模式,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读书学艺。如今的启智学堂,早已遍布大胤的每一个州县,培养出了无数农桑、工匠、医术等领域的人才,成为支撑大胤发展的重要力量。

“萧先生,我们培育的新稻种,在北方的盐碱地也能生长,解决了当地的粮荒问题!”学堂的学生们兴奋地向萧清沅汇报。

萧清沅看着学生们手中的稻穗,眼中满是喜悦:“好,好!这就是我们办学堂的目的,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用自己的本领为百姓谋福祉。”

她想起母亲当年教导她的话,轻声说道:“你祖母常说,农桑是国之根本,教化是兴邦之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让百姓有饭吃、有书读,大胤的盛世就会永远延续。”

京城的皇宫里,新帝正在翻阅各地上报的奏报。看着全国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宁无虞的景象,他心中满是感慨。他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萧景渊与林晚的画像前,躬身行礼:“二位恩师,朕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大胤的盛世正在延续,百姓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新帝始终牢记萧景渊与林晚的理念,重用贤才,严惩贪官污吏,继续推行新政。在他的治理下,大胤的商业更加繁荣,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大胤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深受各国喜爱;文化也更加昌盛,诗词、书画、戏曲等领域人才辈出,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

这年,大胤举办了盛大的万国来朝大典,周边邻国的使节纷纷前来朝拜,向大胤表示臣服。大典之上,新帝向各国使节讲述了萧景渊与林晚的故事,讲述了大胤“以民为本、和平共处”的理念。

“大胤从不主张扩张,只愿与各国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新帝的声音洪亮,传遍整个大殿,“这是当年文忠公与惠德夫人留下的教诲,也是大胤始终坚守的原则。”

各国使节纷纷表示赞同,他们深知,大胤的强盛并非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百姓的安居乐业与国家的开明治理。他们愿意与大胤建立友好关系,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大典结束后,新帝下令,将萧景渊与林晚的理念刻在国子监的石碑上,让所有学子都能学习铭记。石碑上“以民为本,务实革新;善待邻邦,共享太平”十六个大字,苍劲有力,成为大胤的治国纲领。

此时的封地田庄,萧景渊与林晚的曾孙辈们正在田地里劳作。他们听着祖辈的故事长大,继承了祖辈的勤劳与善良,守护着这片祖辈们用血汗浇灌的土地。田庄的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他们正在学习萧景渊与林晚的故事,立志要像祖辈们一样,为国家和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大胤的土地上,照亮了繁华的京城、热闹的边境、富庶的江南、宁静的田庄。大胤的盛世,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

萧景渊与林晚的精神,如同不灭的薪火,在大胤的土地上代代相传。他们的故事,被百姓们口耳相传,被载入史册,被刻入石碑,成为大胤永恒的精神财富。而大胤的盛世,也将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继续书写新的华章,永远流传下去。

上一章 双贤留遗泽,青史永流芳 穿成弃妃:我靠种田旺翻全皇朝最新章节 下一章 山河皆铭记,佳话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