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北部,清莱府,湄公河支流畔的边境小镇。空气湿热粘稠,混合着泥土、香料和腐败植物的气味。与楚格湖畔的精致宁静相比,这里充斥着一种原始而躁动的能量。破旧的木屋与新建的赌场并存,街道上能看到背着AK步枪的民兵、眼神警惕的走私贩,以及行色匆匆的联合国禁毒署车辆。江誉戴着宽边帽和墨镜,穿着一件沾满尘土的快干衬衫,混迹在鱼龙混杂的市集人群中,像一滴水汇入浑浊的河流。
“夜枭”提供的身份是一个为欧洲某小型纪录片频道工作的自由摄影师,借口是拍摄濒危犀鸟的栖息地。这个身份足够低调,也能解释为何需要深入偏远丛林。在当地一家由“夜枭”远程支付了定金的小客栈安顿下来后,江誉立刻开始工作。
他首先需要确认“丛林服务器”的大致方位,并规划潜入路线。“夜枭”传来了最新的分析结果:通过对获取到的部分地磁监测网络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结合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的多光谱分析,他们成功将异常区域缩小到了一个大约三平方公里、地形极其复杂的河谷地带。卫星图像显示,该区域植被异常茂密,即使在旱季,也保持着远超周边地区的绿度,暗示可能有地下水源或特殊的地形掩护。更关键的是,在几张不同时间拍摄的图片中,“夜枭”的算法识别出了一条几乎被藤蔓完全覆盖的、疑似小型直升机起降坪的模糊痕迹,以及几条并非野兽踩踏形成、而是有规律往复的细微路径。
“目标区域东北方向有一条季节性河床,可以作为相对隐蔽的接近路线。但需要警惕,该区域也在已知的武装毒枭活动范围边缘,冲突风险高。”“夜枭”的警告简洁而清晰。
江誉没有选择雇佣固定的向导,那太容易留下痕迹。他在市集上分几次购买了必要的补给:高能量食物、净水片、驱虫剂、一把锋利的丛林砍刀、一套简易的攀爬工具,以及最重要的——一台经过特殊改装、可接收特定低频信号的手持式高灵敏度磁力仪。他将其伪装在一个旧的军用双筒望远镜盒子里。
次日拂晓,天际刚泛起鱼肚白,江誉便背着沉重的行囊,独自离开了小镇,沿着一条猎人小道进入了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
一进入丛林,世界仿佛瞬间变了个模样。参天巨树遮天蔽日,光线变得幽暗而斑驳。空气仿佛凝固了,湿度接近饱和,每一次呼吸都像在吞咽湿热的棉花。各种奇异的昆虫鸣叫声、鸟类的啼鸣、以及远处不知名动物的低吼交织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喧嚣,却也掩盖了无数潜在的危险。脚下是厚厚的、松软的腐殖质层,行走艰难,必须时刻警惕毒蛇、蚂蟥和潜伏的沼泽。
江誉打开伪装成望远镜的磁力仪,设定好基线,开始沿“夜枭”指示的河床方向缓慢推进。他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小心翼翼,避免留下明显的痕迹,同时不断记录磁力仪的读数。丛林的地磁场本身就有波动,受到地下矿藏、水流甚至雷电残余的影响,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才能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可能的人工信号。
第一天在艰难的行进和枯燥的数据采集中度过。除了几只受惊的猴子和小型啮齿动物,他没有遇到任何人类活动的迹象。夜晚,他找到一棵巨大的格树气根形成的天然屏障,挂上吊床,喷洒驱虫剂,在潮湿和虫鸣中浅眠,武器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第二天下午,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当他接近目标河谷边缘时,磁力仪的指针开始出现持续性的、微小的偏转,超出了自然波动的范围。同时,他发现了更多人为痕迹:一根被利刃砍断的藤蔓,断口还很新鲜;泥地上半个模糊的、属于某种军用靴底的脚印;甚至在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地上,他发现了一个被巧妙伪装成鸟巢的无线信号中继器,天线指向河谷深处。
江誉的心跳微微加速。他找对了地方。他更加谨慎,利用茂密的植被和地形起伏作为掩护,像幽灵一样在林中穿行。他关闭了所有电子设备,仅依靠指北针和地图,以及猎手般的本能前进。
傍晚时分,他抵达了河谷的边缘。向下望去,谷底雾气氤氲,一条小溪蜿蜒流过。磁力仪的读数在这里达到了峰值,并且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稳定的低频波动模式——这是大量电子设备集中运行的特征!
他找到一处视野极佳的潜伏点,隐藏在厚厚的蕨类植物后面,取出高倍望远镜,仔细观察谷底。浓密的树冠几乎遮蔽了一切,肉眼看不到任何建筑的痕迹。但他注意到几个不寻常的细节:几棵大树的树冠形状异常整齐,像是为了给下方的什么设施留出空间而经过了修剪;溪流在某处形成了一个小漩涡,水底似乎有管道或电缆的阴影;空气中,除了植被的腐味,还隐约夹杂着一丝极淡的、类似臭氧或机器散热的气味。
就在这时,一阵极其轻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振动从地面传来,持续了大约十几秒后消失。不是地震,更像是……地下通风系统或大型发电机的低频运转。
服务器机房在地下!利用天然洞穴或人工开凿的掩体,以上覆的茂密植被作为完美伪装!这解释了为什么卫星难以发现,也解释了地磁异常的来源。
确认了大致位置,下一步是抵近侦察,寻找入口和安保漏洞。这无异于闯入龙潭虎穴。
江誉耐心等待夜幕降临。热带丛林的夜晚漆黑如墨,是渗透者的最佳掩护。他利用夜视仪,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向谷底滑去。越是接近,他越是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是一种被监视感,并非来自人类的眼睛,而是来自隐藏在暗处的电子传感器。
果然,在距离预估中心点约两百米处,他发现了第一个物理防线:一道几乎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约两米高的带电铁丝网,网上挂着伪装成藤蔓的运动传感器。铁丝网沿着地形蜿蜒,将核心区域包围起来。
江誉没有试图破坏铁丝网,那会立刻触发警报。他沿着铁丝网外侧潜行,寻找漏洞。一个多小时后,他在一处坡度较陡、岩石裸露的区域,发现铁丝网下方有一个因水土流失而形成的狭窄缝隙,勉强可容一人匍匐通过。但缝隙入口处,他凭借夜视仪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几条几乎看不见的、横在入口处的红外光束——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
对手的防御滴水不漏。硬闯是不可能的。
江誉退回安全的观察点,大脑飞速运转。他需要一种不触碰物理防线就能窥探内部的方法。他的目光落在了那条穿过河谷的小溪上。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可能的弱点。地下设施需要水源进行冷却,也需要排放废水。溪流或许是一个突破口。
他小心翼翼地接近小溪上游,找到一处水流平缓、岸边植被茂密的地方。他从背包里取出几个香烟盒大小的、密封在防水胶囊中的微型传感器。这是“夜枭”准备的另一件“玩具”——水声探测器。它们能够记录水下声音的频谱,包括水流经过管道、水泵运转、甚至水下通讯电缆可能泄漏的微弱电磁信号所产生的特定声波。
他将几个探测器分别投入溪流中不同位置,让它们随水流自然漂向下游,经过预估的设施区域。探测器会记录一段时间的数据后,启动内置的微型推进器,返回到预设的下游收集点。这是一个缓慢但相对安全的信息收集方式。
投下探测器后,江誉再次退回到密林深处,像一块石头般静默下来,等待黎明的到来,也等待探测器传回可能的信息。渗透的第一阶段,无声无息地完成了。他已经触摸到了“蜂巢”在东南亚丛林中的神经末梢,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