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青瓦巷的晚风
本书标签: 现代 

话中话外的影子

青瓦巷的晚风

自那天在闻墨斋见到那幅画,林微言的心就像被投入石子的小湖,总泛着细碎的涟漪。她开始找各种理由往巷子里跑,有时是“画没画完”,有时是“想借那本老房子册子再看看”,每次站在“闲人免进”的木牌前,心跳都会比平时快半拍。

沈砚之从不多问,每次她来,都会从书堆里找出些有意思的东西给她——可能是一张褪色的老明信片,印着几十年前青瓦巷的模样;也可能是一本线装的画册,里面的工笔画细腻得能看清花瓣上的纹路。他话不多,大多数时候,两人只是各做各的事:他坐在竹椅上修书,指尖捻着细如发丝的棉线,穿过泛黄的纸页;她支着画板坐在廊下,笔尖在纸上勾勒着院子里的兰草,或是他低头修书的侧影。

这天下午,林微言正在画闻墨斋的院门。老木门上的铜环已经磨得发亮,门轴处缠着几缕干枯的藤蔓,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在门板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斑。她画得专注,没注意沈砚之什么时候站到了身后。

“这里的光影,你调得太亮了。”他忽然开口,声音离得很近,带着点墨香的气息拂过她的耳畔。

林微言吓了一跳,手里的铅笔差点掉在地上。她侧过脸,看到沈砚之正盯着她的画板,目光落在门板的阴影处:“青瓦巷的老门,晒了几十年太阳,阴影里该带点木头被岁月浸过的昏黄,不是纯黑的。”

他说得很认真,指尖几乎要碰到画纸,却又在半空中停住,转而拿起她放在旁边的另一支铅笔,在画纸边缘快速勾勒了几笔。不过寥寥数笔,原本显得生硬的阴影忽然活了过来,真的透出种旧木头特有的温润色泽。

“哇……”林微言睁大了眼睛,“你怎么懂这个?我学了三年,还是抓不准这种细微的色调。”

沈砚之把铅笔递还给她,指尖不经意碰到她的手背,两人都像被烫到似的缩回了手。他转过身,走到书堆旁翻找着什么,声音听不出情绪:“以前学过一点。”

“真的吗?”林微言来了兴致,追着问,“你学的是国画还是油画?我总觉得你的笔触……有点像民国时期那些画家的风格。”

沈砚之没回答,只是从一堆旧书里抽出一个长条形的木盒,递给她。盒子是紫檀木的,边角被摩挲得光滑温润,打开一看,里面躺着几支狼毫笔,笔杆上刻着细密的缠枝纹,看着有些年头了。

“这是……”

“我祖父的。”沈砚之的目光落在笔杆上,带着点悠远的意味,“他以前是画工笔的,总说画画和修书一样,得耐得住性子,一点一点磨。”

林微言拿起一支狼毫笔,笔毛柔软而有韧性,仿佛还残留着当年落笔时的力道。她忽然想起自己画夹里的一张画——那是她偷偷画的沈砚之,画他坐在竹椅上修书,阳光落在他发梢,侧脸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清晰。

“我……我也画了点东西,不知道你愿不愿意看。”她鼓起勇气,从画夹里抽出那张素描,递过去的时候,手都在微微发抖。

沈砚之接过来,目光落在画纸上时,动作顿了顿。他看得很仔细,连她特意加重的、他低头时眼睫投下的阴影都没放过。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眼底带着点她看不懂的情绪,像是惊讶,又像是别的什么。

“画得很好。”他说,声音比平时低了些,“把我修书时皱眉的样子都画出来了。”

林微言脸一红:“我不是故意画你皱眉的……就是觉得,你认真的时候,特别……”她没好意思说下去,其实是想说“特别好看”。

沈砚之却像是懂了,嘴角弯了弯,把画递还给她:“留着吧。等你画完青瓦巷的全景,或许可以送我一张。”

“真的吗?”林微言眼睛亮了,“那我一定好好画!”

那天傍晚,林微言离开闻墨斋时,沈砚之叫住了她。他从屋里拿出一个牛皮纸包,递给她:“前几天整理书的时候,发现这个,或许对你有用。”

她回到家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素描本,纸页是那种带着粗糙纹理的泛黄纸张,显然有些年头了。翻开第一页,是沈砚之的字迹:“青瓦巷草木记”。里面画满了巷子里的花草——墙角的青苔在不同季节的样子,老槐树叶从抽芽到落叶的变化,甚至还有闻墨斋院子里那几盆兰草,在清晨、午后、黄昏的光影里,各有各的姿态。

最后一页,画着一株她从没见过的花,花瓣是淡紫色的,像极了蝴蝶的翅膀。旁边写着一行小字:“紫菀,生于巷尾石阶缝,雨后方开。”

林微言捏着素描本,忽然想起沈砚之修书时专注的样子,想起他给她讲瓦当样式时认真的神情,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暖暖的。她走到窗边,看着远处青瓦巷的方向,夕阳正给老房子的屋顶镀上一层金边。

她好像有点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想来这里了。

上一章 旧书堆里的字迹 青瓦巷的晚风最新章节 下一章 雨声里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