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天,林微言拉着沈砚之去超市采购。
货架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和福字,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喜庆的歌谣,空气里弥漫着糖果和坚果的甜香。林微言推着购物车,一会儿拿起袋开心果,一会儿又抓起包徐福记,嘴里念叨着:“我爸爱吃这个,我妈喜欢那个,对了,还得买点速冻饺子,万一年夜饭不够吃呢……”
沈砚之跟在她身后,手里拎着个购物篮,里面放着她随手塞进来的酸奶和薯片。看着她被红色烘托得格外明亮的侧脸,他的嘴角始终带着浅浅的笑意。
“够了够了,再买就拎不动了。”林微言终于停下手,看着堆成小山的购物车,吐了吐舌头,“好像有点多。”
“不多。”沈砚之说着,接过她手里的购物车,“阿姨说让我把这里当自己家,不用客气。”
林微言的心跳漏了一拍。自从上次沈砚之带着修书工具去家里拜访,母亲对他的态度就彻底软化了,不仅主动邀请他来家里过年,还特意叮嘱林微言“多买点他爱吃的”。
回到林家时,林父正在贴春联,林母在厨房忙碌,油锅里传来“滋啦”的声响,混着抽油烟机的轰鸣,热闹得让人心里发暖。
“小沈来了!快进来,外面冷。”林母系着围裙从厨房探出头,脸上带着笑意,“微微,把东西放下,过来帮我摘菜。”
沈砚之把年货拎到厨房,看到林父踩着凳子贴福字,连忙过去帮忙:“叔叔,我来吧。”他个子高,不用踩凳子就够到了门框顶端,将福字贴得端端正正。
林父看着他利落的动作,满意地点点头:“年轻人就是不一样,眼疾手快的。对了小沈,会包饺子不?一会儿露两手。”
“会一点,跟着祖父学过。”沈砚之笑着应道。
年夜饭的饭桌被摆得满满当当。红烧鱼冒着油光,糖醋排骨裹着琥珀色的酱汁,林母拿手的梅菜扣肉香气扑鼻,还有沈砚之包的饺子,形状不算规整,却透着股认真的劲儿。
林父拿出珍藏的白酒,给沈砚之倒了小半杯:“来,小沈,陪我喝两口。这一年辛苦你了,照顾我们家微微。”
“爸!”林微言脸一红,想拦着,却被母亲用眼神制止了。
沈砚之端起酒杯,和林父轻轻碰了一下:“叔叔客气了,是我该谢谢微微,还有您和阿姨,愿意接纳我。”他仰头喝了口酒,辛辣的液体滑过喉咙,却暖得让人心头发热。
饭桌上,林母问起闻墨斋的近况,沈砚之说起老先生捐赠孤本、赠送修书工具的事,语气里带着感激。林微言在旁边补充,说他最近在修复一套民国时期的画册,打算修好后送给美术馆展出。
“挺好,挺好。”林父点点头,“做自己喜欢的事,踏实。”
窗外的烟花忽然“砰”地炸开,五颜六色的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林微言跑到窗边,看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像无数朵盛开的花,转瞬即逝,却美得让人屏住呼吸。
沈砚之走到她身边,两人并肩站在窗前,肩膀偶尔碰到一起,带来细微的暖意。
“新年快乐,微言。”他轻声说,声音被外面的烟花声盖过,却清晰地传到她的耳朵里。
“新年快乐,沈砚之。”林微言转过头,撞进他盛满星光的眼睛里,“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
沈砚之看着她,目光温柔得像青瓦巷的晚风:“愿望很简单。”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笃定,“想把闻墨斋的院子再收拾收拾,种点你喜欢的花;想把祖父的画论整理出来,和你的画一起,印成一本小书;想……每天早上醒来,都能看到你在晨光里画画的样子。”
林微言的眼眶忽然就湿了。这些愿望没有一句“我爱你”,却比任何情话都动人。她伸出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指尖相扣的瞬间,仿佛握住了一整个安稳的未来。
“我的愿望也很简单。”她笑着说,眼里闪着泪光,“想陪你修完所有想修的书,想画遍青瓦巷的每个春夏秋冬,想……每天晚上都能和你一起,在闻墨斋的院子里看星星。”
窗外的烟花还在继续,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两人眼底的笑意。客厅里传来父母的说笑声,电视里的春晚主持人正在倒计时,热闹的声响和窗外的烟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温暖的年夜。
林微言靠在沈砚之的肩上,看着夜空中绚烂的烟花,忽然觉得,幸福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身边有你,眼前有烟火,心里有盼头,未来有归处。
而她的归处,就在青瓦巷的晚风里,在闻墨斋的墨香里,在沈砚之温柔的目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