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刚过,萧玦就揣着木锉溜出了门。王木匠家的灯还亮着,他敲了敲院门,听见里面传来“咔嗒”的榫卯扣合声——王木匠准是在打磨那套紫檀木梳妆台的框架。
“进来吧,”王木匠的声音混着木屑声从里屋传来,“我把镜台面板刨好了,你今晚试试刻兰草纹样。”
萧玦推门进去时,正见王木匠用细砂纸打磨一块紫檀木板,木粉簌簌落下,在灯光里泛着紫金色的光。“这料子硬,刻刀得用斜口刀,”王木匠头也不抬,往旁边推了推工具箱,“你清辞妹子喜欢素净,别刻太密,留三分白才好看。”
萧玦蹲在木板前,指尖抚过光滑的板面,紫檀木特有的沉香气钻进鼻腔,让他莫名定了神。他取出斜口刀,按照白天在纸上画的草稿,在板角轻轻划下第一道痕——这是兰草的花茎,要刻得纤细却挺括,像沈清辞拿药杵时手腕的弧度。
“手别抖,”王木匠端着茶杯在一旁看着,“你刻竹器时那股稳劲呢?紫檀木是会呼吸的,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好看的纹路。”
萧玦深吸一口气,手腕微沉,刻刀顺着木纹游走。花茎渐渐成形,他换了把圆口刀,开始刻叶片——长叶要带点自然的卷曲,像晨露压弯的弧度;短叶得利落,像她煎药时抬手撇浮沫的动作。刻到第三片叶子时,刀尖不小心打滑,在板面上留下道浅痕,他心一紧,慌忙用细砂纸去磨,却越磨越明显。
“急什么?”王木匠放下茶杯,拿起他的刻刀,“木头上的错痕,就像地里的杂草,得顺着根拔。”他手腕轻转,错痕被巧妙地改成了片蜷曲的枯叶,反倒添了几分野趣,“你看,顺势而为,错的也能变成对的。”
萧玦看着那片“枯叶”,忽然想起沈清辞常说的“药有偏性,用对了就是良方”,原来木工和医理竟有相通之处。他重新握刀,指尖稳了许多,刻到花苞时,特意留了道浅浅的凹痕,像晨露刚滑过的痕迹。
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沈清辞提着食盒走进来,刚洗过的头发还带着水汽,发梢滴着水珠:“王伯,萧玦,我煮了些绿豆汤。”她看见木板上的兰草,脚步顿了顿,“这叶片……像极了窗下那株。”
“他刻的时候,眼睛直往你药房窗户瞟呢,”王木匠打趣道,“说要刻得和你种的一模一样。”
萧玦的耳尖在灯光下红得透亮,手里的刻刀差点掉在地上。沈清辞忍着笑,把绿豆汤倒进碗里:“王伯说的是,连那片卷叶都像,今早我还看见它被露水压弯了。”她拿起木板轻轻摩挲,“这道凹痕是特意刻的?像颗小露珠。”
“嗯,”萧玦声音发紧,“想着下雨时,露珠挂在花苞上的样子。”
王木匠喝着绿豆汤,忽然指着板角:“这里该留个落款,不然以后清辞用着,忘了是谁刻的。”
萧玦立刻取来细刻刀,在兰草根部刻下自己的名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刻得极深。沈清辞看着那两个字,忽然说:“我来补一笔。”她接过刻刀,在名字旁添了个小小的“辞”字,与他的名字挨在一起,像两株并生的兰草。
月光爬上窗台时,木板上的兰草终于刻完了。王木匠用棉布蘸着蜂蜡擦拭板面,紫檀木的光泽渐渐透出来,兰草的纹路在灯光下像活了一般,叶片上的脉络隐约可见,那道“露珠”凹痕里积了点蜡,闪着温润的光。
“等上了漆,再装上台面,”王木匠把木板放进木箱,“不出半月,就能给清辞当镜台了。”
萧玦背着工具箱和沈清辞往回走,月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石板路上。路过药房窗下时,沈清辞忽然停步,指着那株兰草:“你看,花苞真的鼓起来了,和你刻的一模一样。”
萧玦凑过去,鼻尖差点碰到叶片。花苞上果然挂着颗露珠,在月光里亮闪闪的,像他刻的那道凹痕活了过来。“等它开花,”他轻声说,“镜台也该做好了。”
沈清辞看着他被月光染白的发梢,忽然想起木箱里那块刻了两个名字的木板,心里像被绿豆汤的甜意浸着。夜风带着兰草的清香掠过耳畔,木锉声仿佛还在院里回荡,和着虫鸣,把这月光下的约定,磨得愈发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