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穿过悲戚的河流——一个农村女孩的二十年跋涉
本书标签: 现代  原创作品  原生家庭   

第四章: 山路与奖状

穿过悲戚的河流——一个农村女孩的二十年跋涉

适应了镇小学的规矩,并不意味着求学之路变得平坦。相反,真正的艰苦,在于连接家与学校的那条漫漫长路。

青木的每一天,都被这条山路精准地切割着。

清晨五点多,天还漆黑,山村沉浸在浓重的夜色与寒气里。青木就要被母亲从温暖的被窝里唤醒,套上冰冷的衣服。她和大姐二姐,以及村里其他几个同伴,汇合在一起,几支手电筒的光柱便在崎岖的山路上晃动起来,像几只渺小的萤火虫,试图驱散庞大的黑暗。

这条路,是身体的历练。他们需要先下山,蹚过清晨露水沉重的草丛;再爬上一座更陡的山坡,气喘吁吁;然后,是最考验胆量的一段——穿过那条长达两千米的铁路隧洞。隧洞里漆黑、潮湿,常年滴着冰冷的水,手电筒的光在这里显得如此微弱。每当走到洞中,火车巨大的轰鸣声会突然从身后或前方传来,震耳欲聋,脚下的铁轨都在颤抖,他们必须紧紧贴着潮湿冰凉的洞壁,屏住呼吸,等待那钢铁巨兽裹挟着风雷呼啸而过,留下更深的死寂和恐惧。

穿过隧洞,并不意味着结束,还有将近三公里的公路要走。等看到学校那片红砖房时,往往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双腿像灌了铅,额头却冒着汗。

放学后的路程同样漫长,回到家,常常已是夕阳西下。有时能扒拉一口早上剩下的冷饭,有时连冷饭都没有,放下书包,青木就得拿起背篓和镰刀,走向田埂山坡,去完成她放牛、割猪草、捡柴的“日常功课”,或者直接去地里,找到正在劳作的父母,接过他们手中的农具。

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其他季节尚可忍受,无非是汗水多一些。最难熬的是冬天。山里的风格外凛冽,像刀子一样,能割透身上最厚的棉袄。手脚常年生着冻疮,红肿、发痒,甚至溃烂。走在漆黑的清晨,呵出的气立刻变成白雾,睫毛上都会结上霜花。隧洞里更是阴寒刺骨,那是一种能冻到骨头缝里的湿冷。

可奇怪的是,在这条看不到尽头的山路上,在这日复一日的疲惫与寒冷中,却没有一个孩子选择放弃。大家默默地走着,互相鼓着劲,偶尔在休息时说起课堂上的趣事,或者模糊地畅想着山外面的世界。一种无声的共识在他们之间流淌:只有脚下这条路,才能通向另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也许是被这种氛围感染,也许是新学校的环境终于在她心里发生了化学反应,青木那野惯了的心,慢慢地沉静了下来。

她开始觉得,书本里的世界,似乎比山坡上的蚱蜢要有趣一些。老师讲的课,好像也能听懂了。尤其是在她第一次磕磕绊绊地读完一篇课文,得到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微小的成就感,在她心里悄悄萌芽。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直到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

那天,青木像往常一样背着空书包回家。不同的是,她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

吃过晚饭,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依旧蜷在椅子里,母亲还在灶间忙碌。青木走到母亲面前,小心翼翼地展开了那张纸。

那是一张奖状。鲜红的纸张,上面用毛笔写着金色的字:“奖给:青木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荣获第三名,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母亲擦手的手停住了,她接过那张纸,凑到灯下,仔细地、一遍遍地看。她不认识几个字,但“青木”和“第三名”她是认得的。她那常年被疲惫笼罩的脸上,先是难以置信,随即,一种极其复杂的神情浮现出来——有惊讶,有欣慰,最终,汇聚成一种近乎神圣的激动。她的眼眶,微微湿润了。

“他爹,你看……”母亲的声音有些颤抖,把奖状递到父亲面前。

父亲努力坐直了些,凑近灯光,用那双因病而微颤的手抚摸着奖状光滑的表面,蜡黄的脸上,一点点绽开了一个极其缓慢、却无比真实的笑容。那笑容,驱散了些许病容,让他整个人都亮了起来。

“好……好……”他连连说着,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力量。

这张薄薄的、轻飘飘的奖状,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这个被苦难和劳作浸泡的家庭里,激起了久违的、希望的涟漪。

青木站在那儿,看着父母脸上那罕见的光彩,心里被一种滚烫的情绪填得满满的。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读书,原来可以带来这样的东西。

这不仅仅是一张奖状。这是她为这个家,带回来的第一份荣誉,第一份……光。

上一章 第三章:另一个世界 穿过悲戚的河流——一个农村女孩的二十年跋涉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章:冬日隔壁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