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寄到那天,顾寒铭正在薛栩钰的公司帮忙整理档案。信封上烫金的校徽晃得他眼睛发涩,拆开时指尖都在抖——建筑系,他真的考上了。
“薛总!”他拿着通知书冲进办公室,声音里带着哭腔,“我考上了!”
薛栩钰正在开视频会议,听到动静摘下耳机,看到他手里的通知书,眼底瞬间漾开笑意,对着屏幕那头说了句“稍等”,便起身走过来。他接过通知书翻了两页,指尖划过“顾寒铭”三个字,抬头时眼里的温柔几乎要漫出来:“我就说你可以。”
那天下午,薛栩钰推掉了所有应酬,带着顾寒铭去了城郊的建筑模型馆。巨大的城市沙盘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从复古的飞檐到现代的玻璃幕墙,每一处细节都精致得惊人。
“你看这里。”薛栩钰指着沙盘角落的一片矮楼,“这是老城区改造项目,明年启动,到时候可以来实习。”他拿起旁边的迷你模型零件,“建筑不只是图纸上的线条,得落地,得让人住着舒服。”
顾寒铭盯着沙盘,忽然想起小时候住的棚户区,墙皮剥落,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那时候他就想,要是能盖出不漏雨的房子就好了。没想到多年后,这个念头竟真的要长成能触摸的形状。
“薛总,您怎么懂这么多?”他忍不住问。
薛栩钰轻笑:“以前差点学了建筑,后来被我爸硬拽去学了金融。”他拿起一个木质的小房子模型,递过去,“这个送你,算是入学礼物。”
模型是手工做的,屋顶铺着细碎的木片,窗户上还粘了层半透明的纸,像落了层薄雪。顾寒铭捧在手里,忽然发现底座刻着一行小字:“造房子,先造家。”
那天晚上,顾寒铭把模型摆在床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薛栩钰说“造家”时的眼神,想起两人一起在办公室加班的深夜,想起那束被薛栩然吐槽“土气”的向日葵——原来有些感情,早就悄悄越过了雇佣的界限,像模型里的地基,无声无息就扎得很深。
开学前一周,薛栩钰带他去了老城区改造现场。推土机轰鸣着推倒旧墙,灰尘漫天里,几个老人正对着自家老屋抹眼泪。薛栩钰走过去,耐心听他们念叨着“这房梁是我嫁过来时搭的”“那棵石榴树结的果最甜”,然后转头对顾寒铭说:“看到了吗?建筑不只是钢筋水泥,得带着人心。”
顾寒铭点点头,蹲下身帮老人捡起掉在地上的相框。照片里的小院爬满牵牛花,和他记忆里的棚户区截然不同,却同样藏着沉甸甸的日子。
“以后设计房子,多想想住在里面的人。”薛栩钰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别光顾着好看。”
顾寒铭把相框递给老人,抬头时对上薛栩钰的目光,忽然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填满了。他好像懂了“造家”的意思——不是凭空建起一栋楼,是把别人的回忆、期盼,都揉进砖瓦里。
开学那天,薛栩钰开车送他去学校。车停在宿舍楼下,顾寒铭抱着行李要下车,却被他叫住。
“这个。”薛栩钰递来一个速写本,“遇到好的灵感就画下来,我等着看你的第一个设计。”
速写本的扉页上,是薛栩钰的字迹:“愿你笔下的每一栋房子,都住着温柔。”
顾寒铭捏着本子,忽然鼓起勇气问:“薛总,周末……我能回来帮您整理文件吗?”
薛栩钰愣了一下,随即笑了,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随时欢迎。”
宿舍的窗户正对着操场,顾寒铭把那个小房子模型摆在窗台上,阳光照在上面,木片屋顶泛着暖光。他翻开速写本,第一页画了个简单的草图——一栋带小院的房子,院里有棵石榴树,屋檐下挂着两个秋千,秋千上坐着两个模糊的人影。
他不知道未来会遇到多少难题,不知道设计图要改多少遍才能通过, but他知道,总会有人在不远处等着看他的作品,像等着看一颗种子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晚风从窗户吹进来,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顾寒铭拿出手机,给薛栩钰发了条消息:“薛总,今天的夕阳很好,像您办公室那盏台灯的光。”
没过多久,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薛栩钰的回复:“明天早起,去看日出吗?老地方见。”
顾寒铭看着屏幕,笑了。老地方,是他们第一次一起吃早餐的巷口,那家豆浆店的老板娘总记得薛栩钰要加两勺糖,记得他要咸口的油条。
原来日子真的会像春天,只要你往前多走几步,就会遇到藏不住的暖意。而那些并肩走过的路,说过的话,早就在心里搭起了一栋房子,风吹雨打都拆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