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浮香》杂志的特约编辑准时抵达。来者是位四十岁左右、气质干练的女性,姓周,戴着无框眼镜,目光锐利而专业。她身后跟着一名负责摄影的助理。
专访地点就安排在公寓那间宽敞明亮的工作室里。苏新皓提前将工作台整理得井井有条,几款精心准备的香水样本在柔和的光线下散发着莹润的光泽。他换上了一件熨帖的白色衬衫,努力让自己看起来镇定自若,尽管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
周编辑显然对工作环境十分满意,她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问题精准而深入,从调香理念、灵感来源,到对古典香韵现代诠释的理解,甚至涉及了一些颇为专业的香料配伍难题。她似乎做过不少功课,对苏新皓(目前对外仍使用“林晞”这个名字)之前零散的作品也有所耳闻。
苏新皓起初有些拘谨,但一旦谈及专业领域,他仿佛变了一个人。眼神变得专注而明亮,语速平稳,措辞精准,对各种香料的特性、历史渊源信手拈来。他演示了如何捕捉“旧书与草药”气息的过程,并详细解说了他为朱志鑫祖母调制的“回望”系列背后的思考。
“……所以,我认为香气不仅仅是好闻的气味,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是时光的切片,能唤醒沉睡的记忆,连接不同的灵魂。”苏新皓最后总结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热爱与自信。
周编辑边听边记录,不时点头,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林先生的观点非常独到,尤其是对‘怅惘’与‘坚韧’这种复杂情绪的气味转化,令人印象深刻。您对失传香韵的复原思路,也为我们这期专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拍摄环节,苏新皓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或低头嗅闻香料,或专注于调配过程。镜头下的他,侧脸线条清晰,神情专注沉静,与周遭的瓶瓶罐罐构成一幅极具故事感的画面。周编辑在一旁看着,低声对助理说:“很有张力,是个好苗子。这组片子出来效果应该不错。”
整个专访持续了近三个小时,过程异常顺利。送走周编辑一行,关上房门,苏新皓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背的衬衫已被汗水微微浸湿。高度集中的精神一旦松懈,强烈的疲惫感便席卷而来。
但一种久违的、近乎雀跃的情绪,也随之涌上心头。他被认可了,不是作为某个Alpha的附庸或秘密,而是纯粹基于他的才华和专业能力。这种感觉,比拿到丰厚报酬更让他感到充实和喜悦。
他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车水马龙,心情复杂。这次专访,是机遇,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会让“林晞”这个名字重新进入某些人的视线,包括那些他不愿再见的人。但无论如何,他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就无法再回头。
他需要将访谈的情况向朱志鑫汇报。他拿起那部专用手机,编辑了一条简洁的信息:
【朱先生,《浮香》专访已结束,过程顺利。周编辑表示满意。访谈稿出来后我会第一时间发给您。】
信息发出后,他握着手机,等待回复。心情有些忐忑,不知朱志鑫会对这次曝光作何反应。
几分钟后,手机屏幕亮起,回复异常简短,只有两个字:
**【已知。】
没有评价,没有指示,只有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淡漠。
苏新皓看着这两个字,刚刚升起的些许兴奋渐渐冷却下来。他再次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有的“机会”,都建立在朱志鑫默许的规则之下。聚光灯虽然打在了他身上,但握着开关的那只手,始终是朱志鑫。
而此刻,在城市另一端的顶级办公楼里,朱志鑫刚刚结束一个跨国视频会议。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助理发来的、关于《浮香》专访现场的几张抓拍照片。
照片中的苏新皓,站在工作台前,侧脸在光线下显得格外专注,甚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光芒。与平时在他面前那种隐忍、惊慌的模样判若两人。
朱志鑫的目光在照片上停留了片刻,然后点开了周编辑几分钟前发来的、语气兴奋的私人邮件:
【朱总,万分感谢您的推荐!这位林晞先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见解深刻,专业功底远超同龄人。专访非常成功,稿子和片子我们会重点打造,预计下月刊出。贵公司真是藏龙卧虎!】
朱志鑫看完邮件,面无表情地关掉窗口。他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已经微凉。
他将苏新皓推到台前,本是一步试探的棋,想看看这条藏在暗处的鱼,能搅动多大的水花,又能引出多少藏在淤泥里的东西。
现在看来,这条鱼似乎比预想中更亮眼,也更……引人注目。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朱志鑫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算计和一丝难以捉摸的兴味。
游戏,才刚刚开始。而聚光灯,有时候不仅能照亮舞台,也能灼伤台上的演员。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助理:“帮我查一下,‘臻美集团’那边,最近有什么特别动向。尤其是,关于调香师领域的。”
(第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