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宫遗梦:我是朱元璋
本书标签: 穿越 

第二十章 农田改制

明宫遗梦:我是朱元璋

清晨的风裹着田埂的泥土气钻进衣领,朱元璋蹲在新翻的田垄边,指尖捏起一撮褐色的土——土块硬得硌手,指腹蹭开时还带着昨晚的露寒。旁边挑粪桶的老农张阿公放下担子,粗糙的手掌在裤腿上擦了擦:“将军,这土跟石头似的,去年种下的稻子只收了半担,今年怕是……”他叹了口气,眼角的皱纹里积着风霜。

朱元璋站起身,裤脚沾了几点泥,身后的亲兵要过来拍,他摆摆手。抬头望了眼远处稀稀拉拉的秧苗,稻叶上还沾着没干的露水,像撒了把碎银子。“张阿公,你家的犁头呢?”他问。

“犁头?”张阿公挠了挠花白的头,“去年翻地时断了犁尖,没钱买新的,现在用木犁凑活,半天翻不了半亩地。”

朱元璋的眉峰拧成结。昨天看鱼鳞图册时他就发现,滁州的屯田亩产量比应天低了三成,原以为是灌溉的问题,没想到种子、农具、土壤全出了毛病——这些在现代都是农业技术员的基础课,可在元末,农民连“选种”的概念都没有,更别说改良农具了。

回到衙署时,日头刚爬上屋檐。马秀英正蹲在案前整理账册,靛蓝襦裙的下摆铺在青石板上,像朵展开的莲花。她听见脚步声,抬头时眼尾带着笑:“重八回来了?粥还热着,我去端。”

朱元璋坐在案边,手指抚过桌上的半块钛合金手表——那是穿越时残留的碎片,边缘被他磨得发亮。桌上摊着昨晚刚送来的屯田账册,红笔圈着的数字刺得人眼疼:“妹子,你看这亩产量,比应天差太多了。”

马秀英端着小米粥过来,青瓷碗底凝着一圈米油。她把碗放在朱元璋手边,指尖掠过账册上的红圈:“前天我去给屯田的妇人们送药,听见她们说,种子是从县城粮铺买的陈粮,发了霉的占一半。”

朱元璋捏着瓷勺的手顿了顿。现代种子培育的知识涌进脑海——选种要挑颗粒饱满的,晒三天杀霉菌,可这儿的农民连“选种”都不知道,拿过陈粮就播。他突然想起穿越前在农业博物馆见过的古代农具展,那些粗笨的木犁、石镰,跟眼前的困境一模一样。

这时,衙门口的亲兵唱喏:“李先生求见!”

朱元璋眼睛一亮,把粥推到一边:“快请!”

李善长的青衫上沾着晨露,布包搭在臂弯里,进门时还在捻胡须——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主公,昨晚我算了一夜,”他把布包放在案上,抽出一沓皱巴巴的纸,“这是‘均田赋’的草稿,还有改良后的犁头图纸。”

朱元璋接过图纸,瞳孔微缩——纸上画的犁头比普通犁轻了一圈,犁尖加粗,犁杆上还加了个木制扶手。“这犁头……”他用指尖点了点图纸,“比原来的省力?”

“正是!”李善长的眼睛亮起来,从布包里掏出个木雕的犁头模型,“我让营里的铁匠试过,这种犁头翻土深三寸,比旧犁快三成,而且耗铁少,十斤铁能打三个。”

马秀英凑过来,指尖轻轻碰了碰模型:“李先生,这犁头真能让农民省劲儿?”

“夫人试过便知。”李善长笑着把模型递过去,转而翻开账册,“至于‘均田赋’,我按田亩收税,一亩地交五升粮,不管家里有多少人——这样一来,地主没法隐瞒田产,农民也不用因为人口多而逃税。”

朱元璋看着账册上工工整整的算筹标记,突然想起清朝的“摊丁入亩” (施于康熙晚年至雍正年间(1723年起全国推行),彻底废除人头税)将丁银并入田赋按土地面积征税李善长的方案虽然粗糙,却摸到了财税改革的核心——把人头税改成土地税,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减少流民。他拿起狼毫笔,在账册上添了几行:“要加‘种子补贴’,每户给二升好种子;还有‘农具贷款’,农民可以借铁匠铺的犁头,秋收后还粮。”

李善长盯着那几行字,胡须都翘起来:“将军这主意妙!这样农民有了种子和农具,产量肯定能上去,税也收得上来。”

“可地主们会不会反对?”马秀英突然开口,她摸着腰间的缠枝莲荷包——那是朱元璋送她的定情物,针脚还是她亲手绣的,“上次清查田产,就有几个地主带着家丁闹到衙门口。”

朱元璋的手指敲了敲桌沿。他想起昨天张阿公说的话,想起田埂上那些枯黄的秧苗。“试点,”他抬头看向李善长,“先在滁州附近的三个县试点——来安、全椒、定远,这三个县离滁州近,好控制。”

李善长点头:“主公英明,试点能看看效果,也能安抚地主们的情绪。”

“徐达呢?”朱元璋喊来亲兵,“去把徐将军请来。”

徐达的玄色劲装还沾着练兵的尘土,进门就抱拳道:“主公找俺?”

朱元璋把试点的事说了一遍,末了道:“你带五百人马去这三个县,负责治安——要是有地主闹事,按军法处置。”

徐达拍着胸脯保证:“俺知道了!谁敢闹事,俺的虎头枪可不认人!”

马秀英笑着递给他一杯茶:“徐大哥别急,先喝口茶,路上小心。”

徐达抓了抓头,接过茶一口喝干:“嫂子放心,俺办事你还不放心?”说完就风风火火地走了。

屋里剩下三个人,阳光从窗户漏进来,照在账册上的算筹上,泛着金光。李善长翻着修改后的方案,感叹道:“主公的脑子跟常人不一样,连‘补贴’‘贷款’这种新鲜词都能想出来。”

朱元璋笑了——这哪是他想的,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他摸了摸手腕上的钛合金碎片,突然想起沈雨桐——要是她在,肯定能帮着做个数据分析模型,比算筹管用多了。

“李先生,”马秀英突然说,“试点的账目我来管吧?我让小莲跟着去,每天记流水账,不会出错。”

朱元璋看着她,眼尾带着柔意:“秀英的心思比我细,这事儿交给你,我放心。”

李善长收拾起账册,笑着说:“主公有贤内助,何愁大业不成?我这就去通知各县的县令,明天开始试点。”

送李善长出门时,风里飘来桃枝的香气。朱元璋站在衙门口,望着远处的农田——晨雾还没散,田埂上的秧苗在雾里晃,像一片绿色的海。马秀英走过来,握住他的手:“重八,你说试点会成功吗?”

朱元璋望着她的眼睛,那里面有星星在闪。他想起穿越前在农业博物馆里见过的杂交水稻,想起现代的机械化农场,突然觉得眼前的困境没那么可怕了——只要一步步来,总能把现代的知识变成古代的生产力。“会成功的,”他说,“等试点成功了,我们把这办法推行到所有根据地,让所有农民都有饭吃,有衣穿。”

马秀英靠在他肩上,声音软软的:“我相信重八。”

风掀起她的襦裙,缠枝莲荷包在腰侧晃。朱元璋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这是他穿越后最安心的时刻,不是在战场上杀敌,不是在朝堂上决策,而是和她一起,望着脚下的土地,想着未来的日子。

傍晚时,朱元璋带着亲兵去了铁匠铺。铁匠张老三正在打铁,火星子溅得满屋子都是。他接过朱元璋递来的犁头图纸,眼睛都直了:“将军,这犁头能行吗?比原来的轻这么多。”

“能行,”朱元璋拿起铁砧上的铁块,“你按图纸打,打十个,明天送到张阿公家。”

张老三搓着手笑:“将军放心,俺连夜打,保证不误事。”

走出铁匠铺时,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朱元璋抬头望着远处的山峦,想起昨天在田埂上和张阿公的对话——“将军,要是能有好种子、好犁头,俺们就算累死也愿意。”

他摸了摸腰间的佩刀——那是郭子兴赐的,刀鞘上刻着“朱元璋”三个字。现在,他不再是那个惊慌失措的文物修复师,而是朱元璋,是要带着农民打天下的义军领袖。他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有郭天叙的算计,有元军的追杀,有无数的困难等着他,但他不怕——因为他有马秀英,有李善长,有徐达,还有脑子里的现代知识。

回到衙署时,马秀英正在院子里晾衣服。她把朱元璋的粗布衣裳挂在绳子上,转身时看见他,笑着喊:“重八,晚饭好了,是你爱吃的红薯粥。”

朱元璋走过去,接过她手里的衣服。风里飘着红薯的香气,混着马秀英发间的茉莉香。他突然觉得,所谓的“大业”,其实就是这样的日子——有饭吃,有衣穿,有爱人在身边,有一群可信的人跟着自己,一步步把梦想变成现实。

当晚,朱元璋在书房写折子,把试点的方案报给应天的徐达。马秀英端着茶进来,看见他案上的狼毫笔,笑着说:“重八,最近写字越来越好了,不像刚开始时,连狼毫都握不稳。”

朱元璋放下笔,握住她的手:“还不是你教我的?”

马秀英的脸红红的:“我哪教过你?是你自己聪明。”

朱元璋笑着把她拉到怀里:“秀英,等天下太平了,我们去杭州看西湖,去苏州看园林,好不好?”

马秀英靠在他怀里,声音轻轻的:“好,只要你在呀,去哪儿都行。”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钛合金手表,泛着柔和的光。朱元璋望着窗外的月亮,想起现代的沈雨桐——她现在应该还在故宫里修复文物吧?不知道她有没有收到自己的消息?

但此刻,他不想想这些。他抱着马秀英,闻着她发间的茉莉香,听着她的心跳声,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为,他不仅是朱元璋,是要建立大明的皇帝,更是沈南风,是那个想要保护文物、保护爱人、保护天下人的文物修复师。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

上一章 第十九章:滁州献策 明宫遗梦:我是朱元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计取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