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
本书标签: 校园  学霸  智性恋     

第三章 咖啡馆与思想实验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

陆知衍选择了一家离学校不远,以安静和学术氛围著称的咖啡馆。他提前十五分钟到达,选了一个靠墙的角落位置,并用手机上的分贝测试APP确认了环境噪音低于45分贝,符合“深度交流”的声学标准。

他点了一杯美式咖啡,然后从双肩包里拿出一个全新的笔记本和两支不同颜色的签字笔,在桌面上摆放得一丝不苟。做完这一切,他看了眼腕表,距离约定时间还有八分钟。

他打开笔记本,在第一页工整地写下了标题:《关于不同思维范式下沟通有效性的初步探究》。

并在下方列出了几个待讨论的子项。

沈清弦是在约定时间前两分钟到的。她推开咖啡馆的门,目光扫了一圈,很快锁定了角落里的陆知衍。他坐得笔直,像是在等待一场重要的学术答辩。

她走过去,在他对面坐下,将帆布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

“你很准时。”陆知衍看了一眼腕表,陈述道。

“我一向很尊重实验的严谨性。”沈清弦笑了笑,目光落在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和笔上,笑意更深了些,“阵仗不小啊,陆同学。”

“必要的记录工具有助于梳理逻辑。”陆知衍将其中一支蓝色的笔推到她面前,“如果你需要的话。”

“谢谢,不过我用这个就好。”沈清弦从自己的帆布包里拿出一支可爱的猫爪按动笔,在他严谨的学术装备旁边,显得格外突兀。

她点了一杯拿铁,然后饶有兴致地看着他:“那么,实验可以开始了吗?主题是什么?”

陆知衍深吸一口气,将笔记本转向她,指向他写下的第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爱情’或‘深度情感联结’的本质。”他的语气如同在作开题报告,“你认为,它是一种纯粹形而上的、超越物理实在的精神现象,还是可以被最终还原为一系列神经化学物质分泌与特定脑区激活的生理过程?”

沈清弦刚喝了一口服务员送上的水,差点呛到。

她放下水杯,看着对面那双充满求知欲的、无比认真的眼睛,终于彻底相信,他是真的来进行一场“思想实验”的。

“一上来就这么硬核吗?”她失笑,用猫爪笔轻轻点着下巴,“陆知衍同学,你这个问题本身,就预设了‘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但在一些哲学流派里,这种对立本身可能就是虚妄的。”

陆知衍立刻在笔记本上记录:“观点一:质疑问题预设的合理性。请阐述你的替代模型。”

沈清弦想了想,决定用他能理解的方式回应。

“好吧,我们暂时接受你的二元框架。”她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里闪烁着挑战的光芒,“那我问你,即使爱情能被完全还原为生理过程,比如多巴胺、苯乙胺、后叶催产素……那么,当你听到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时,大脑也会产生特定的电信号和化学物质。你是否认为,贝多芬的乐谱,就等于你听到音乐时内心感受到的那种震撼、忧伤或宁静?”

陆知衍愣住了。

他试图快速构建反驳模型,却发现她的类比极其刁钻。乐谱是符号系统,音乐是听觉体验与情感反应,这中间存在着无法被符号完全描述的“感受质”。

“不能等同。”他如实回答,“感受具有主观性和不可还原性。”

“Bingo!” 沈清弦打了个响指,猫爪笔在空中划过一个得意的弧度,“所以,即使你未来某天能绘制出‘心动’的完整大脑地图,那张冰冷的解剖图,也无法等同于‘心动’本身那个火热、独特、唯我独有的体验。这就是‘感受质’的哲学难题。科学描述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但哲学和艺术,常常在探讨世界‘为何’如此以及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陆知衍陷入了沉思。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咖啡杯的杯壁。

这是他未曾深入思考过的维度。他的世界是描述“如何”的,而她的世界,在追问“为何”与“意味”。

他低头,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下:【关键障碍:感受质(Qualia)的不可通约性?】

然后,他划掉了后面的问号,改为了叹号。

“我理解了你的论点。”他再次抬起头,眼神比之前更加明亮,那是一种遇到了值得挑战的难题时的兴奋,“那么,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咖啡馆的这个角落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跨学科论坛。他们从“决定论与自由意志”争论到“人工智能是否可能拥有真正的意识”,话题跳跃性极大,但两人都跟得上彼此的节奏。

大部分时间是陆知衍在提问和记录,沈清弦则在拆解他的问题并抛出新的视角。她发现,当他沉浸在纯粹的逻辑思辨中时,那种刻板和距离感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迷人的、专注于智力活动的神采。

而陆知衍则感觉自己的知识疆域在被不断拓宽。她引用的哲学家和文学作品,许多都是他未曾涉足的盲区。她的思维像藤蔓,灵活而富有生命力,总能从他构建的理性框架缝隙中钻出来,开辟新的天地。

“最后一个问题,”陆知衍看了眼笔记本上已被划掉大半的条目,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意犹未尽,“基于今天的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认知模式,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底层协议’,或者一个可以相互通约的‘接口’?”

沈清弦搅拌着杯子里已经微凉的拿铁,看着拉花慢慢变形,沉思了片刻。

“也许有。”她抬起头,看向他,窗外傍晚的光线给她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那个接口,可能就是‘好奇心’本身。”

“好奇心?”

“嗯。”她点点头,“你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好奇,我对生命意义和人类处境的好奇。驱动形式不同,但内核,或许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欲。就像……”

她顿了顿,寻找着一个恰当的比喻。

“就像你用望远镜仰望星空,我用诗歌凝视内心。我们都在试图理解这个浩瀚的宇宙,只是使用了不同的语言。”

陆知衍看着她,一时忘了记录。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的“感受质”接收器,似乎接收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的信号。它无法被量化为心率或皮电反应,但它确实存在。

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了层层叠叠的、名为“沈清弦”的涟漪。

他低下头,在笔记本空白的最后一页,没有写任何标题,只是飞快地、几乎是本能地画下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一个代表“物理”的圆圈,与一个代表“哲学”的圆圈,它们彼此分离,却在某个区域产生了交叠。

他在那个交叠的区域里,用力地写下了两个字:

【好奇】。

然后,他在这两个字的旁边,用极小的字,添上了一个词:

【与她】。

“今天的实验数据,”他合上笔记本,声音依旧平稳,但语速稍微快了一点,“很有价值。我需要时间进行深度分析。”

沈清弦看着他小心翼翼收起笔记本的样子,仿佛那是什么绝密科研资料,忍不住又想笑。

“好啊。”她拿起包,站起身,“那我期待你的……分析报告?”

陆知衍也站了起来,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我会给你反馈。”

两人一起走出咖啡馆,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

“回宿舍?”陆知衍问。

“嗯。”

“我送你。”

这句话说出来,两人都愣了一下。这并不在“实验”计划内。

沈清弦看着他微微有些紧绷的侧脸,笑了笑,没有拒绝。

“好啊。”

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一高一矮,一个规整,一个灵动,并行在铺满余晖的林荫道上。

物理学的宇宙和哲学的宇宙,在名为“好奇”的接口处,第一次成功实现了短暂的数据交换。

而某种更复杂的协议,似乎正在悄然编译中。

上一章 第二章 逻辑课上的“无效”反驳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数据异常与情感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