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宿舍时,天色已完全暗下。
陆知衍的室友们正围在一起打游戏,键盘鼠标噼啪作响,夹杂着激动的呼喊。对于他的归来,只有一个室友头也不回地喊了句:“老陆,副本开荒,来不来?”
不了,有数据要分析。”陆知衍平静地回应,声音在嘈杂的背景音中显得格外清晰且格格不入。
他走到自己位于角落的书桌前,打开了台灯。冷白色的光线照亮了干净得不像男生宿舍的桌面——除了笔记本电脑、几本专业书和一個笔筒,别无他物。
他先将那个写着《关于不同思维范式下沟通有效性的初步探究》的笔记本郑重地放在桌面中央,然后才脱下双肩包挂好,坐下。
室友们对他的行为早已习以为常。陆知衍的世界仿佛自带一个无形的静音屏障,能将一切与“正事”无关的干扰隔绝在外。
他打开电脑,却没有立刻去看那个笔记本。而是先调出了之前被沈清弦撞毁的那个双星系统模型,熟练地进行数据恢复和重构。这是他的舒适区,在这里,一切变量可控,规律明晰。
然而,只工作了不到二十分钟,他的手指就停了下来。
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个普通的软皮笔记本。
脑海里不受控制地回放出咖啡馆里的画面——她说话时微弯的眼角,拿着猫爪笔的纤细手指,反驳他时眼底闪烁的狡黠光芒,以及最后说“好奇心”时,脸上那层柔和的光晕……
他猛地收回视线,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专注于屏幕上的轨道参数。
五分钟后。
他放弃了。像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他伸手,拿过了那个笔记本。
翻开。第一页是他工整的标题和条目。第二页开始,是密密麻麻的记录,主要是沈清弦的观点和他自己的批注与疑问。字迹一如既往的冷静、清晰。
直到他翻到最后一页。
那个他无意识画下的、两个圆交叠的示意图,以及旁边的字,赫然映入眼帘——
【好奇】
【与她】
陆知衍的指尖在这四个字上停顿了一下。前面两个字还能用学术兴趣来解释,后面这两个字……是冗余信息,是记录偏差。
他应该把它划掉。
但他没有。
他盯着这四个字看了足足十秒,然后像处理什么危险品一样,迅速将这一页翻了过去。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空白的打印纸,准备将今天的“实验数据”进行电子化转录和结构化分析。
第一步:行为记录。
他新建了一个文档,开始客观描述今天互动的关键节点:准时到达、话题发起与承接、观点交锋记录、结束时主动提出护送……
写到“护送”时,他停顿了一下,在后面加了个括号:(非计划内行为,动机待分析)。
第二步:生理及情绪反馈自检。
他回忆并记录下几个关键时间点的自身状态:
· 当她用“感受质”反驳时:心率估计提升10-15%,伴有思维被挑战的兴奋感。
· 当她做“贝多芬乐谱”的类比时:认知停滞感,持续时间约3秒。
· 当她说出“好奇心”接口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伴有……短暂的,不想让对话结束的倾向?
· 当提出护送她时:决策瞬间完成,未经过成本效益分析。
· 与她并行回宿舍途中:环境噪音感知度降低,注意力资源过度集中于同行者。
写下这些,陆知衍的眉头越皱越紧。这串数据如果放在任何一个生物反馈实验里,都会被视为严重的“异常”。
第三步:建立初步假设。
他敲下了几个可能性:
1. 学术吸引假设: 沈清弦所代表的哲学思辨领域,是一个我知识图谱中的高价值空白区。对她的关注,源于对填补该空白的强烈需求。
· 验证:是否需要去系统旁听哲学系的课程?如果接触其他哲学系学生产生类似反馈,则假设成立。
1. 思维挑战假设: 她的辩论方式能有效激活我的逻辑对抗与优化机制,类似于一个高难度的“人形谜题”,带来的智力愉悦感是正反馈。
· 验证:寻找其他逻辑思维能力相当的个体进行类似辩论,观察反馈强度。
1. ……性吸引假设?
敲出这几个字时,陆知衍的手指有些僵硬。这是他最不熟悉、也最不愿考虑的领域。他快速调阅了脑中关于此假设的生物学与社会学模型。
· 表征可能包括:目光停留时间增长、靠近意愿、非必要接触欲望……
· 他的数据:目光停留时间……确实超标。靠近意愿(如护送)存在。非必要接触欲望……暂无明确数据支持。
· 验证:……待定。
他盯着屏幕上这冷冰冰的三条假设,试图从中找出最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的那一个。第一条似乎最简洁合理。
但为什么,他的直觉(一个他通常不信任的模块)在微弱地提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他关掉文档,有些烦躁地揉了揉眉心。这种无法用现有模型完美解析的状态,让他感到一种失控的风险。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一条微信好友申请。
备注信息很简单:【沈清弦】。
陆知衍的心跳,在那一瞬间,清晰地、不受控制地漏跳了一拍。
他拿起手机,指尖悬在屏幕上方,没有立刻点击通过。他首先进行了一次快速的决策树分析:
· 不加?基于何种理由?实验尚未结束,需要保持沟通渠道。理由不成立。
· 加?符合实验需求。但会引入一个不可控的社交变量。
三秒钟后,他点击了“通过”。
几乎是同时,对方发来了第一条消息。
沈清弦: 【分析报告初稿完成了么?[猫爪探脑.jpg]】
一个非常不正式、带着调侃意味的文字,以及一个他从未使用过的、被称为“表情包”的动图。
陆知衍看着那个晃动的小猫爪子,感觉自己的“感受质”接收器再次受到了冲击。这种交流方式,不在他掌握的任何一种沟通协议之内。
他谨慎地、一字一句地回复。
陆知衍: 【初步数据整理已完成。但建立有效模型仍需时间。报告将以文档形式提交。】
沈清弦: 【好吧,陆教授。那我静候佳音。[乖乖坐好.jpg]】
又一个表情包。
陆知衍盯着屏幕,发现自己无法将眼前这个会发表情包的沈清弦,和下午那个在哲学思辨中挥洒自如的沈清弦完美重叠。
这两个形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奇特的、让人想要继续探究的反差。
他低头,再次看向笔记本上那四个字。
【好奇】
【与她】
此刻,这四个字仿佛带上了重量。
他打开一个新的空白文档,标题为:《特殊个体“沈清弦”观察记录与交互协议研究(非正式)》。
然后,在第一条记录里,他郑重地写下:
【日期:XXXX.XX.XX】
【事件:建立线上直接通信渠道。】
【备注:目标个体通讯风格包含高频率、非标准化的情感符号(表情包),可能对数据分析造成干扰,需适应性学习。】
写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
物理学中,无法被现有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往往预示着新物理的诞生。
那么,沈清弦这个无法被现有模型解析的“异常变量”,对他而言,又预示着什么呢?
他不知道。
但他明确地感知到,那个名为“好奇心”的接口,其数据传输速率,正在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