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陆知衍陷入了一种低效的工作状态。
他的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三个窗口:左边是重构到一半的双星系统模型,右边是那份《特殊个体“沈清弦”观察记录与交互协议研究(非正式)》文档,中间则是他与沈清弦的微信聊天界面。
界面上的对话寥寥无几,但陆知衍的注意力却常常被其捕获。
他试图按照既定计划,验证自己的“学术吸引假设”。为此,他下载了几本哲学通识著作的电子版,并试图阅读。然而,每当看到诸如“存在先于本质”或“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这类命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理解,而是下意识地思考:“沈清弦会如何解读这句话?”
这种将特定个体与知识本身过度绑定的现象,在他的学习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这严重干扰了他的信息摄入效率。
更让他困扰的是那些“非标准化的情感符号”。
沈清弦似乎是个表情包大户。在寥寥几句关于天气、课程或者某本书记忆模糊的对话中,她总会附上各种各样的动图——一只打滚的熊猫,一个头顶问号的小黄豆,或者一束突然炸开的烟花。
陆知衍对每一个收到的表情包都进行了严肃的分析。
· 【打滚的熊猫】:传达“无奈”或“摆烂”情绪?与当前文字语境(“明天要早起上课”)关联性弱,可能仅为缓和气氛的冗余信息。
· 【头顶问号的小黄豆】:清晰表示“疑惑”。效率高于文字“为什么?”。
· 【炸开的烟花】:表达“庆祝”或“兴奋”。但对话内容仅为“找到那本书的名字了”,情绪强度与事件不匹配,属于情感溢出。
他无法理解这种低效率、高模糊性的沟通方式为何盛行。但出于“适应性学习”的备注要求,他尝试进行模仿。
在沈清弦发来一个【猫猫探头】询问他是否在实验室后,他认真回复:
【在。进行光谱分析实验。】
犹豫了片刻,他从手机自带的表情库里,选择了一个系统默认的、黄色的笑脸符号【:)】,郑重地添加在句末。
这是他所能理解的,最接近“表达友好”的标准化符号了。
消息发出去后,他罕见地没有立刻锁屏,而是等待着对方的反应。
几秒后,沈清弦回复了。
【沈清弦: 【哇,高科技!】】
【沈清弦:【不过,陆同学,你这个笑脸……仿佛在说“光谱分析已完毕,目标锁定,即将发射”。[笑哭]】**
后面跟着的那个【笑哭】的表情,陆知衍分析,应该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又哭又笑,而是表达一种“无奈又觉得好笑”的复杂情绪。
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发出的那个【:)】,再对比她发来的那些生动具象的动图,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在情感传递的带宽上,他似乎还停留在拨号上网时代。
“陆知衍?”
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抬头,看见导师和一位面带愁容的中年教授站在他实验台旁。
“李教授有个项目,需要处理一批复杂的问卷调查数据,涉及到一些非线性关系的分析,我们课题组就你数理基础最扎实,你帮忙看一下?”导师说道。
李教授是人文学院的,研究社会学。他递过来一个U盘,苦笑着说:“同学,帮帮忙。我们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搞不定这个,数据关系太乱了,找不到显著规律。”
陆知衍接过U盘,点了点头:“我试试。”
对于解决明确的数据问题,他很有信心。这能让他暂时从那些混乱的、非标准化的情感符号中解脱出来。
他将U盘插入电脑,导入数据。果然,传统的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效果极差,变量间关系错综复杂。
陆知衍思索片刻,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起来。他放弃了常规的统计软件,直接调用了Python环境,开始编写代码。他引入了机器学习中的随机森林算法,用来处理这种高维度、非线性的数据关系,并准备用主成分分析来降维可视化。
代码流畅地运行,结果迅速呈现。原本在普通软件里一团乱麻的数据,在更强大的算法和清晰的可视化图表下,开始显现出隐藏的模式和关联。
李教授看着屏幕上自动生成的、清晰直观的图表,以及算法筛选出的关键影响因素权重,眼睛顿时亮了。
“太好了!就是这样!这比我们之前硬分析强太多了!”李教授激动地拍着陆知衍的肩膀,“同学,太感谢你了!你可是帮了我们大忙!”
陆知衍平静地收下感谢,正准备解释一下算法的基本原理,李教授却看着电脑屏幕上那优雅的代码和图表,感慨了一句:
“哎,要是我们系那几个孩子,也能像你这样,既有文科的洞察力,又有理科的技术手段,那就好了。”
陆知衍操作鼠标的手微微一顿。
文科的洞察力……理科的技术手段……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猝不及防地劈开了他脑中某些纠缠的迷雾。
他猛地想起了沈清弦在咖啡馆里说的话:“科学描述了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但哲学和艺术,常常在探讨世界‘为何’如此以及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他一直将这两种视角视为对立乃至互斥的。
但李教授这句无心的感慨,以及他刚刚解决这个跨学科问题的过程,似乎指向了另一种可能性——互补,与融合。
他用理科的技术手段,解决了文科提出的问题。那么,反过来呢?
沈清弦那看似“不严谨”的哲学思辨和情感丰富的表达,是否也蕴含着某种他尚未理解的、用于解析“人类情感与社会关系”这类复杂系统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算法”?
他之前的所有假设,无论是“学术吸引”还是“思维挑战”,都试图将沈清弦这个变量,纳入他已有的、纯粹的理科范式下来理解。
但这或许,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就像他不能用分析双星系统的力学模型,去直接分析人类社会一样。他或许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跨学科的模型。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微微加速。
送走千恩万谢的李教授后,陆知衍没有继续之前的工作。他点开与沈清弦的聊天框,之前那个关于表情包的尴尬似乎被这个更重要的发现冲淡了。
他需要更多数据,来验证这个关于“互补性”的新假设。
他斟酌着词句,发出了消息。
【陆知衍: 【你上次提到的《苏菲的世界》,作为哲学入门,其叙述方式与知识严谨性之间,你是如何评价的?】】
这一次,他没有添加任何表情符号。
消息发出去后,他想了想,又点开表情库,略过那个被评价为像“目标锁定”的笑脸,往下翻了翻,找到了一个简单的【?】。
他觉得,这个符号,在当前语境下,是绝对准确且不会产生歧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