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
本书标签: 校园  学霸  智性恋     

第七章 克莱因蓝的波长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

沈清弦离开后,实验室恢复了以往的绝对寂静。

但陆知衍却感觉,这片寂静与以往不同。空气中似乎残留着某种无形的扰动,像石子投入湖面后缓缓扩散的余波,又像是某种特定频率的光子散去后,仍在视觉暂留中闪烁的残影。

他的目光落在对面那张空着的旋转椅上,那里仿佛还萦绕着那抹浓郁到几乎具有实体感的“克莱因蓝”,以及她清朗的笑声。

他走到光学平台前,没有关闭激光器。那排明暗相间的红色光点依旧冷静地投射在光屏上,规律,精确,一如他过往二十年所认知的世界。

但此刻,他看着这排光点,脑海中回响的却是沈清弦的声音:

“……是自由被规则塑造后,呈现出的,一种更高级的、动态的和谐之美。”

自由。规则。动态和谐。

这些词语在他严谨的逻辑体系里,原本只是抽象的概念。但当她将它们与眼前的光栅衍射联系起来时,这些概念仿佛被赋予了物理的实感,变得生动而……迷人。

他下意识地抬起手,试图在空中勾勒出那抹蓝色的轮廓,动作进行到一半却蓦然停住,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一丝不解。这种非目的性的、近乎本能的动作,属于需要被记录的“异常行为”。

他坐回电脑前,打开了《特殊个体“沈清弦”观察记录与交互协议研究(非正式)》文档。

在之前关于“互补性”新假设的条目下,他新增了一段:

【实验室环境验证:目标个体的‘意义生成算法’表现出极强的关联与隐喻能力,能将物理现象有效映射至人文社科领域,并产生具有启发性的跨学科见解。其输出结果(‘动态和谐’模型)对理解复杂系统互动具有参考价值。】

写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

他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理性告诉他记录到此为止已经足够。但某种更深层的、难以抑制的冲动,却驱使着他继续敲下了一行,与之前冷静分析格格不入的文字:

【主观附加记录:目标个体身着‘克莱因蓝’(IKB)连衣裙时,其视觉显著性极高,对观察者的注意力捕获能力远超常规环境刺激。该色彩可能与目标个体的思维特质存在某种未知的协同增强效应。】

写完这行字,他像是完成了一次违规操作,迅速将文档最小化。

他试图将注意力转回之前被搁置的双星系统模型重构工作上。然而,代码运行到一半,一个看似无关的念头闯入脑海:克莱因蓝的波长是多少?

可见光中,蓝色光的波长范围大约是450-495纳米。克莱因蓝作为一种特定的深蓝色,其主波长……

他几乎是立刻打开浏览器,开始搜索克莱因蓝的光谱数据。当他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时,又一次感到了那种“失控”。

为什么他要搜索这个?这与他手头的工作毫无关系。这纯粹是……无意义的发散思维。

他强迫自己关掉网页,重新聚焦于屏幕上的轨道参数。

十分钟后,他发现自己正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一串公式,试图计算一个假设——如果沈清弦的笑容是一种能量释放,其频率与“克莱因蓝”的视觉刺激叠加,会对一个标准人类大脑的情感处理中枢造成多大的“信噪比”提升?

他猛地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

不行。现有的工作无法进行。他的认知资源被大量占用,CPU持续高负荷运转,且进程优先级无法被有效管理。

他决定采用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异常数据”——将其从短期记忆缓存中提取出来,进行深度处理,直至找到一个临时的稳定状态。

他再次打开那个观察记录文档,新建了一个分区,标题为:【情感反应数据分析(尝试性)】。

他开始罗列所有与沈清弦相关的、引发他生理或认知异常的关键时刻,并尝试为其标注强度等级(1-10分):

· 图书馆初遇,被她质问“迷信”:认知冲击强度 8,困惑度 7。

· 逻辑课上,被她用奥卡姆剃刀反诘:思维挑战强度 9,挫败感 6。

· 咖啡馆内,听她阐述“感受质”:认知颠覆强度 9,兴奋度 8。

· 实验室中,看到她身着克莱因蓝出现:视觉冲击强度 9,注意力分散度 9。

· 听她解读光栅衍射的隐喻:智力愉悦强度 10,启发度 10。

· 她大笑时:……情绪反馈强度?(无法量化,但系统负载显著升高)

他看着这份列表,眉头紧锁。这些数据点分布离散,强度各异,似乎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将它们串联起来的,是那条名为“沈清弦”的轨迹。

他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二维坐标系,横轴是“智力互动强度”,纵轴是“非理性扰动强度”。他将上述事件作为数据点标注上去。

结果发现,大多数点都分布在右上象限——即高智力互动伴随着高非理性扰动。尤其是“实验室”事件,几乎位于象限的顶端。

这表明,他与沈清弦的交互,是一种高收益(智力启发)与高风险(认知/情绪扰动)并存的活动。

这个结论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沉思。

“高收益,高风险……”他低声自语。

这听起来很像某种投资评估报告。按照最优决策理论,对于此类资产,应该……

他的思路被手机震动打断。是沈清弦发来的消息。

沈清弦: 【安全抵达宿舍,报告陆博士。[顺利返航.jpg]】

沈清弦:【另外,谢谢你的“奖励”,我会好好珍藏的。[手持擦拭布拍照.jpg]】

照片里,她纤细的手指捏着那块灰色的防静电布,背景是她堆满书籍的桌面,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调侃笑容。

陆知衍看着那张照片,尤其是她脸上那鲜活的笑容,刚刚建立的坐标系仿佛瞬间被注入了第三维度,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

他之前的所有分析,试图用二维的理性框架去解析一个三维的、立体的、活生生的人。

他忽略了最关键的一个维度。

他沉默地看着手机屏幕,直到屏幕自动变暗、锁屏。

他没有立刻回复。

他需要时间,来重新编译他的认知系统,以兼容这个新的、更加复杂的维度。

窗外,夜色渐深。

物理实验室的灯光下,陆知衍面对着他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有些方程,或许永远无法求得解析解。

而唯一的方法,是投身其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成为那个“动态和谐”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令他感到陌生甚至有些畏惧的念头。

但与此同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名为“期待”的情绪,正如同她裙摆的那抹蓝色,悄然浸润着他理性世界的边缘。

上一章 第六章 实验室与克莱因蓝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八章 食堂与混沌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