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伞事件过去了两天。
陆知衍发现,他的内部数据处理系统,似乎安装了一个无法卸载的后台进程。这个进程会在他进行光谱分析时,突然调取“深蓝色”的色卡数据;会在编写代码的间隙,无意识地模拟伞下空间湿度与温度分布;甚至会在安静的夜晚,将窗外规律的噪声(如空调外机声)错误地识别为雨声。
这些“数据幽灵”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他试图通过增加工作负载来强行覆盖这些进程,但收效甚微。
他再次打开了那份《特殊个体“沈清弦”观察记录与交互协议研究(非正式)》。在记录了“雨伞事件”的条目后面,他新增了一条分析:
【事件后续影响评估: “伞下空间”交互产生的感官数据(视觉:深蓝色遮蔽;听觉:隔绝后的雨声;嗅觉:目标个体残留气息)表现出高粘性与持续性,对常规认知任务形成显著干扰。初步判断,该事件强度已超越单纯智力启发范畴。】
他盯着这行分析,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
继续沿用旧的“观察-分析-建模”范式,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沈清弦这个变量,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被客观观察的外部对象,她开始影响他的内部状态。
这意味着,他必须升级他的交互协议。
旧的协议核心是 “保持距离,理性观察” 。
那么,新协议的核心,或许应该是“有限度的接近,体验式理解”。
这个想法让他感到一种类似面对未知物理现象时的,混合着紧张与兴奋的情绪。
他需要一次新的交互来验证这个新协议。但这次,不能是实验室,不能是食堂,不能有任何预设的“测试”主题。他需要引入一个……“非结构化变量”。
这个概念源于计算机科学,指那些没有预定义模型或格式的数据。在此处,他将其定义为:一次没有明确学术目的、环境相对开放、互动内容不可预测的邀约。
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花费了整整一个晚上来规划。首先,他排除了所有他熟悉的、高度结构化的场所(图书馆、实验室、自习室)。然后,他通过网络和有限的社交信息,筛选了几个可能符合“非结构化”定义的公共场所:校园内的静思湖、新开设的校史馆、或者……学校后门那条以小吃和文创小店闻名的步行街。
静思湖和校史馆似乎仍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散步/参观)。而那条步行街,充满了无序、嘈杂和不确定性,完全符合“非结构化”的定义。
就是这里了。
地点确定后,是发出邀约的措辞。他反复推敲,否定了十几个版本。
· “建议进行一次非结构化环境下的交互实验” —— 太像任务简报。
· “是否有兴趣前往海棠街进行实地考察?” —— 仍带有目的性。
· “一起去海棠街走走?” —— 这似乎……接近了。但过于简短,缺乏必要的上下文。
最终,他结合了新协议的核心,设计了一段在他看来既表明意图,又留有退路的措辞。
第二天下午,当他确认沈清弦的课程已经结束后,他发出了信息。
【陆知衍: 【基于对之前交互模式效率的评估,我提议尝试引入一个‘非结构化变量’,以观察在不同环境下的互动数据。地点初步设定为海棠街。如果你认为该提议超出舒适区,可以否决。】**
消息发出去后,他罕见地没有立刻锁屏去做别的事,而是将手机放在桌面上,目光时不时地掠过屏幕。
他感觉自己的心跳频率比等待重要实验数据时,还要稍微快上几个基点。
几分钟后,回复来了。
沈清弦: 【非结构化变量?[好奇猫猫头]】
沈清弦:【陆知衍,你是在邀请我去逛小吃街吗?用了一种……非常陆知衍的方式。】
陆知衍看着这条回复,试图分析其中的情绪倾向。“好奇猫猫头”表情通常表示兴趣。“非常陆知衍的方式”……这应该是一个中性偏正面的评价,指代他独特的表达风格。
他谨慎地回复。
【陆知衍: 【你可以这么理解。所以,你的决策是?】**
沈清弦: 【批准了![举手] 什么时候开始这项重要的‘数据采集’工作?】**
【陆知衍: 【明天下午三点。这个时间人流密度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环境干扰。】**
【陆知衍:【我会在海棠街东侧入口的石碑处等你。】**
约定达成。
放下手机,陆知衍感觉像是完成了一个重大项目的立项。他并没有感到放松,反而开始为明天这个“非结构化环境”做起了详细的……结构化准备。
他打开地图软件,研究了海棠街的店铺分布、主要人流走向和可能的休息点。他查询了天气预报(晴,微风,适宜户外活动)。他甚至思考了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其应对预案(如突然降雨、人员走散、遇到不卫生食品等)。
做完这一切,他看着自己罗列的注意事项,忽然意识到,他正在试图用一个高度结构化的计划,去应对一个他定义为“非结构化”的场景。
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他无奈地发现,这似乎是他目前唯一能接受的,迈向未知领域的方式——带着他熟悉的救生索。
第二天下午两点五十分,陆知衍准时站在海棠街东入口的石碑下。他今天穿了一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依旧是熨帖得一丝不苟。他身姿挺拔,目光平视,不像在等人,更像是在执行某种定点观测任务。
三点整,沈清弦的身影出现在街角。她穿了一件印着抽象线条图案的白色T恤,搭配浅蓝色牛仔裤和帆布鞋,看起来清爽又活泼。她手里还拿着一个小巧的拍立得相机。
“很准时嘛,陆观测员。”她笑着走过来,晃了晃手里的相机,“我今天带了记录工具,不介意吧?”
陆知衍的视线在她手中的相机上停留了一秒,然后回到她脸上:“不介意。视觉影像也是有效的数据形式之一。”
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和往常一样平静,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当看到她带着与周遭轻松氛围融为一体的笑容走来时,他内部系统的某个参数轻微地波动了一下。
“那么,”沈清弦望向那条飘荡着各种食物香气、播放着不同风格音乐、色彩缤纷的街道,做了个“请”的手势,“我们的‘非结构化变量’引入实验,正式开始?”
陆知衍点了点头,与她并肩,迈步走进了那片他试图用理性去规划,却注定充满感性与偶然的,未知的数据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