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
本书标签: 校园  学霸  智性恋     

第十二章 情感算法的系统错误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

海棠街的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走到宿舍区分岔路口时,沈清弦停下脚步,晃了晃手里那叠拍立得照片,最上面一张正是陆知衍在树荫下略带茫然吃着冰淇淋的瞬间。

“今天的‘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她眉眼弯弯,“收获颇丰。”

陆知衍点了点头,他手中还提着一个小纸袋,里面是沈清弦极力推荐并买给他的、一家据说用料非常扎实的手工牛轧糖。“数据维度超出预期,需要进行深度处理。”

“那好,陆同学,数据处理员先生,我们下次再见。”沈清弦笑着朝他挥挥手,转身走向了自己的宿舍楼。

陆知衍站在原地,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楼门内,才转身离开。他没有直接回宿舍,而是绕道去了实验室。夜晚的实验室空无一人,是他进行深度思考的最佳场所。

他打开灯,冷白色的光线驱散了黑暗,却驱不散他脑海中那片由海棠街带来的、色彩斑斓的混沌。

他将那个装着牛轧糖的纸袋放在实验台一角,与各种精密仪器形成了奇异的对比。然后,他坐了下来,没有开电脑,只是静静地坐着,试图整理脑海中纷乱的数据流。

糖油果子的甜脆,冰淇淋的冰凉,旧书页的墨香,铁皮青蛙跳动的机械声,她发间清淡的香气,她笑声的频率,她拍照时专注的侧脸,还有……照片里他自己那个未经管理的、自然的状态。

这些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符号,它们附着着强烈的、多维的感官印记。

他闭上眼,指尖无意识地在冰凉的实验台面上敲击着,试图为这些混乱的数据建立一个模型。

假设: 他对沈清弦的关注,源于跨学科智力启发的愉悦感。(旧假设,解释力持续下降)

反驳:海棠街的互动中,智力讨论占比不足30%,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明确产出的感官体验上,但他并未感到效率低下,反而……意犹未尽。

假设: 这是一种对未知行为模式的好奇。(新假设)

反驳:好奇心的满足通常伴随着认知闭合(问题得到解答)。但他对沈清弦的好奇,似乎伴随着一种想要重复体验、延长交互时间的倾向。这超出了单纯好奇的范畴。

假设: 是生理层面的吸引?(性吸引假设,曾被搁置)

验证尝试:他调取记忆中她的形象。客观来说,她符合社会审美中对“美丽”的定义。但他发现,引发他注意力驻留和心跳速率轻微变化的,并不仅仅是她静态的容貌,更多是她动态的神态——辩论时眼中的锋芒,调侃时嘴角的弧度,看到有趣事物时发亮的眼神,以及……将冰淇淋递给他时,那自然又亲近的姿态。

这种吸引,似乎无法与她整体的存在,尤其是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互动模式剥离开来。

他尝试调用已知的心理学模型来解释这种复杂的情感状态,但那些术语——“好感”、“喜欢”、“依恋”——都显得过于笼统和模糊,无法精准描述他内部系统正在经历的、这种特定指向性的紊乱。

他烦躁地睁开眼,目光落在那个牛轧糖纸袋上。

他拆开包装,取出一块方正的、裹着糯米纸的糖,放入口中。浓郁的奶香和脆脆的坚果碎在口中弥漫开,甜度很高,但并不令人讨厌。

这是一种……带有“沈清弦”标签的味觉体验。

他忽然意识到,问题比他想象的更严重。

沈清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外部观察对象,她开始与他的感官体验、他的日常选择、甚至他独处时的思维活动深度绑定。她像一个拥有最高权限的进程,侵入了他的系统,修改了他的底层代码,导致大量常规任务无法正常运行。

这种状态的学术名称是什么?

这种希望持续进行非功利性交互、并从中获得显著正反馈的心理驱动机制,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这种对特定个体产生的、融合了智力欣赏、感官愉悦、行为同步需求以及强烈好奇心的复杂情感状态,在数学上是否存在一个最优解?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他的系统日志里,充满了因“沈清弦”变量而触发的“系统错误”和“异常警报”。而更糟糕的是,他发现自己并不想修复这些错误,甚至……有些沉迷于这种系统过载运行的状态。

他拿出手机,点开那张沈清弦抓拍的照片。照片里的他,脱离了惯常的严谨框架,呈现出一种连他自己都感到陌生的松弛感。

是因为和她在一起吗?

因为他潜意识里知道,在她面前,即使系统出错,即使行为不符合最优逻辑,似乎……也是被允许的?甚至,是被她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记录下来的?

这个认知让他感到一丝慌乱,却又夹杂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他打开与沈清弦的聊天框,光标在输入栏闪烁。他想说点什么,关于今天的“数据”,关于那块牛轧糖,或者……只是单纯地想建立连接。

但他找不到符合协议的、非冗余的通信理由。

最终,他只是关闭了对话框,将手机屏幕朝下扣在桌面上。

他重新看向电脑屏幕,试图强迫自己进入工作状态。但代码行间,仿佛能浮现出她笑着说出“算法与诗歌的极致浪漫”时的样子。

陆知衍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

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他一直在回避的、显而易见的结论:

他对沈清弦,产生了某种超出他所有现有认知模型的、无法被精确定义的……

情感。

而处理这种“情感算法”,所需要的,恐怕不是更强大的计算能力,而是一种他尚未掌握、甚至不知从何学起的……的全新语言。

实验室的灯光下,这位精通宇宙规律的天才,第一次在自己内心的方寸之间,感受到了比暗物质更难以捉摸的存在。

上一章 第十一章 海棠街的数据海洋 物理系的他与哲学系的她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三章 失眠与不确定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