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金风送爽。苏青瑶的小院内外,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加固后的院墙内,一侧是整齐的菜畦,种着日常食用的葱蒜韭菜,另一侧则是晾晒着各色野菜的竹架,空气里弥漫着草木清香与淡淡的咸菜发酵特有的酸香。
她的“青瑶咸菜”如今在清水镇已小有名气。悦来酒楼的张婶不仅定期采购,还将咸菜作为开胃小碟推荐给食客,广受好评。药铺的李掌柜则更看重她提供的特殊蔬菜,尤其是那批在灵泉滋养下药性隐隐超出寻常的枸杞和黄芪,被他视为调理药膳的佳品。
这一日,苏青瑶没有去镇上,而是在自家那间简陋却干净的咸菜作坊里忙碌。两户帮她处理野菜的妇人——周嫂和赵婶,正手脚麻利地将清洗晾干后的马齿苋和荠菜进行切段、揉盐。苏青瑶则在一个单独的小间里,调配着核心的料汁。灵泉水与几种她利用空间工具台研磨、混合的香料粉末(以那特殊香草为主,辅以少量茱萸、花椒等常见香料)按特定比例调和,形成风味独特的腌料。
“青瑶,你这方子真是绝了!”周嫂看着苏青瑶将调好的料汁倒入大缸,与揉好盐的野菜混合,忍不住赞叹,“同样的野菜,经你的手这么一弄,味道就是不一样!我家那口子以前从不碰咸菜,现在顿顿离不了你做的这口。”
赵婶也连连点头:“是啊,镇上福记杂货铺的掌柜前儿个还问我,能不能从你这多进些货,他那儿好多老主顾都点名要呢!”
苏青瑶笑了笑,手下动作不停:“两位嫂子过奖了,都是大家帮衬。福记那边,等这批新的腌好,可以匀他们一些。”她心中盘算着,随着口碑发酵,需求量越来越大,光是靠周嫂赵婶两家供应野菜和自己亲力亲为的腌制,已经有些捉襟见肘。扩大规模,势在必行。
恰在此时,院外传来马车轱辘声和熟悉的招呼声。苏青瑶擦擦手迎出去,只见悦来酒楼的张婶竟亲自坐着马车来了,同行的还有一位穿着绸缎长衫、面容富态的中年男子。
“苏娘子,叨扰了。”张婶笑着引见,“这位是我们悦来酒楼的东家,陈掌柜。陈掌柜尝了您的咸菜和那些水灵青菜,赞不绝口,今日特意过来,想跟您谈谈长期合作的事。”
陈掌柜目光在整洁的小院和忙碌的作坊扫过,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原以为能做出那般独特味道的,定是有些年头的老作坊,没想到竟是如此简陋的环境和一个如此年轻的妇人主持。他拱手笑道:“苏娘子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您这咸菜风味独特,青菜品质上乘,在我酒楼颇受欢迎。陈某有意与娘子签订一份长期供货契书,每月固定采购咸菜二百斤,时蔬视情况而定,价格可比市价高出两成,不知娘子意下如何?”
长期契约!固定采购!价格上浮!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苏青瑶心中狂喜,面上却依旧保持着沉稳。她略一思忖,道:“陈掌柜厚爱,青瑶感激不尽。只是,目前产量有限,每月二百斤咸菜恐难稳定供应。若掌柜信得过,可否先签一百五十斤?待我这边规模稍扩,再增至二百斤。至于蔬菜,定当优先供应贵酒楼。”
她不贪多,求稳为主的态度,反而让陈掌柜更高看一眼。他爽快答应:“就依娘子!契书我已带来,细节可与张婶敲定。”他顿了顿,又道,“听闻娘子还擅长料理药材食材?若有品质上佳的药材,或是其他特色物产,我酒楼亦有意收购。”
送走心满意足的陈掌柜和张婶,苏青瑶握着那份墨迹未干的契书,感觉手心都在发烫。这不仅意味着一笔稳定可观的收入,更代表着她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正式认可!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苏家村。
“听说了吗?镇上有名的大酒楼,跟青瑶签契书了!”
“每月固定要那么多咸菜和菜!这得赚多少钱啊!”
“啧啧,真是不得了,谁能想到二郎媳妇有这么大本事……”
村民们的议论充满了惊叹与羡慕。之前还有些因王老太之事对苏青瑶心存微妙芥蒂的人,此刻也彻底折服。实力,是打破偏见最有力的武器。
苏青瑶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太久。契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她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便是扩大生产。 她找到村长苏德厚,提出想租赁村口一块靠近水源的荒地,用于扩大野菜的种植和晾晒。村长如今对她极为支持,很快便以极低的价格帮她办妥了手续。她又多雇佣了村里两户勤快的人家,负责荒地的开垦和日常管理。
其次是优化流程。 她将咸菜的制作工序进一步细化,周嫂赵婶负责前期处理,她自己掌控核心腌料和最终品质检验。她还设计了一种统一的陶罐包装,上面请人刻了“青瑶”两个朴拙的字,算是初步的品牌意识。
最后是提升自身。 与陈掌柜的接触,让她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她开始有意识地通过李掌柜和张婶,了解这个时代的商业规则、物价行情乃至人情往来。她不再只是一个埋头种地腌菜的农妇,开始以一个“小作坊主”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事业。
夜幕降临,苏青瑶在油灯下仔细核算着最近的收支,规划着明日的安排。念安在一旁安静地练字,念溪则已经抱着新得的布娃娃睡着了,小脸上带着甜甜的笑意。
窗外月明星稀,院内的咸菜缸在月光下泛着微光。苏青瑶知道,她的产业雏形已现,名头也已传出。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步伐坚定,内心充满了将这份小小事业做大做强的渴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