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幻想小说 > 航天城
本书标签: 幻想 

第三章:二十张新工牌

航天城

第三章:二十张新工牌

(一)

2100年7月15日,岩城市的晨雾还没散尽,东南航天城的东门已经排起了长队。三十个人影站在警戒线外,军绿色与藏青色的作训服在潮湿的空气里泛着暗哑的光,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张边角发皱的通知单,上面印着“最终考核通过”的字样,落款是东南航天城管理局与东部战区联合签章。

李望舒把通知单又抚平了一遍。她的指甲修剪得极短,露出的指节因为常年握扳手而带着薄茧——作为原西南航天基地的机械师,她是三十人里唯一的女性,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刚满二十五岁。此刻她正踮脚往门内望,视线越过哨兵的钢枪,落在远处那片银白色的建筑群上。发射工位的塔吊在雾里只剩个模糊的轮廓,像巨人遗落的骨针。

“别瞅了,”身后传来一声低沉的笑,“再瞅,钢架子也长不出花来。”

李望舒回头,看见个高个子军人,肩上扛着中尉军衔,帽檐压得很低,露出的下颌线绷得笔直。是赵野,原东部战区通讯营的参谋,昨天考核时在模拟指挥系统里跟她抢过三次指令优先级,最后两人打了个平手。

“赵参谋倒是淡定,”李望舒扯了扯嘴角,“就不怕等会儿念名单,咱们俩有一个得卷铺盖回原单位?”

赵野哼了声:“我爹是这里的老政委,二十年前第一批守发射场的。他说航天城的工牌比军功章沉,能戴上的,都得先把‘侥幸’俩字从骨头里剔出去。”

话音刚落,东门的电动栏杆“咔嗒”一声滑开。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的中年人走了出来,胸前的工牌上印着“总调度 周明远”。他手里捧着个黑色的金属盒子,走到队伍前站定,目光扫过三十张年轻的脸,像是在掂量什么。

“我知道你们熬了多久,”周明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三个月考核,淘汰率百分之七十。体能、理论、应急处置、心理评估……你们把能丢的脸都丢过了,把能受的罪都受了。现在站在这儿的,都是过关斩将的狠角色。”

他顿了顿,指了指身后的航天城:“但这里不是竞技场,是战场。卫星入轨差一秒,探测器偏离轨道一厘米,都可能让上百亿的投入打水漂,让几代人的心血成泡影。所以今天,我们还要再淘汰十个。”

队伍里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有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背,有人悄悄攥紧了拳头。李望舒感觉手心沁出了汗,通知单的纸角被濡湿了一小块。

“念到名字的,出列。”周明远打开金属盒,里面是二十张深蓝色的工牌,编号从001到020,正面印着东南航天城的标志——一枚银色火箭托着星轨,背面是空白的,等待填写姓名。

“赵野。”

高个子军人应声出列,脚步声在寂静的晨雾里格外清晰。周明远拿起编号001的工牌,递过去时忽然问:“知道为什么第一个念你吗?”

赵野接过工牌,指尖在冰凉的金属表面顿了顿:“报告周调度,不知道。但不管因为什么,我保证对得起这编号。”

“因为你爹是赵建国?”周明远挑眉,看见赵野的脸瞬间涨红,又笑了,“扯犊子。是因为你在台风天模拟测试里,把备用通信线路的优先级让给了气象监测系统。在这儿,‘抢’不难,难的是‘让’——知道什么时候该把自己的任务往后放。”

赵野的喉结动了动,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是!”

“李望舒。”

轮到自己了。李望舒深吸一口气,走出队列。周明远递过002号工牌,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两秒:“西南基地推荐你的时候,说你能闭着眼摸出火箭发动机的二十七个故障点。但我更记得,你在失重模拟舱里,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分给了低血糖的战友。”

李望舒接过工牌,金属的凉意顺着指尖爬上来,让她忽然想起三年前在西南基地,师傅带着她拆发动机时说的话:“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修机器不难,修人心才难,但航天这事儿,从来不是一个人能成的。”

她低头看了眼工牌上的编号,002,紧挨着赵野的001。阳光恰好穿透云层,在蓝色的表面映出一道细碎的光。

(二)

名字一个个念下去,有人欢喜有人愁。被念到的人站到队伍左侧,手里的新工牌在晨光里泛着光;没被念到的人默默退回警戒线外,通知单被揉成了团,又慢慢展平,像是不甘心就这么结束。

最后一个名字念完时,周明远看了眼表:“七点整。从现在起,你们二十个就是东南航天城的正式成员。工牌背面的芯片已经录入了你们的权限——1号工位全域通行,2号工位A区可进入,B区和C区需要申请临时权限。记住,权限不是特权,是责任。”

他领着二十人往里走,电动栏杆在身后缓缓合上,隔绝了外面的世界。李望舒回头瞥了一眼,看见没被选上的人还站在原地,有人望着他们的背影,眼神里有羡慕,也有落寞。

“别看了,”赵野的声音在旁边响起,“他们未必是不够好,只是不合适。航天城需要的不是最拔尖的,是最能嵌进齿轮里的。”

李望舒点点头,把工牌别在胸前。走过第一道安检门时,仪器发出轻微的“嘀”声,屏幕上显示出她的照片和编号:002,李望舒,机械维护组。

“先去宿舍楼放东西,十分钟后到指挥中心大厅集合。”周明远指了指左侧的建筑群,“两人一间,按编号来。001和002,003和004……以此类推。”

李望舒愣了一下,转头看向赵野。对方显然也没料到,嘴角抽了抽:“男女混住?”

“想什么呢?”周明远白了他一眼,“宿舍楼分东西区,男左女右,走廊尽头有门禁。001住东301,002住西301,门对门。方便你们以后协作——机械维护和通讯保障,本来就是绑在一块儿的。”

赵野摸了摸鼻子,没再说话。李望舒跟着指示牌走到西区宿舍楼,301室的门虚掩着,推开门,里面是两间独立的卧室,中间隔着客厅和卫生间。家具都是崭新的,白色的衣柜,蓝色的书桌,窗外正对着1号工位的发射架,钢铁的轮廓在阳光下格外清晰。

她把背包扔到床上,刚拉开拉链,就听见对面传来“哐当”一声——赵野大概是在搬行李箱,动静大得像是在拆墙。李望舒忍不住笑了,拿出洗漱用品往卫生间放,镜子里映出她胸前的工牌,002的数字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十分钟后,指挥中心大厅里,二十人按编号站成两排。大厅中央是个巨大的环形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四个工位的状态:1号工位正在进行卫星吊装,2号工位的导流槽在做防水测试,3号和4号工位处于待命状态。屏幕下方,几十排控制台前坐着穿工装的工作人员,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像春蚕在啃食桑叶。

周明远站在主席台上,身后的屏幕切换出一张组织结构图:“从今天起,你们分属五个组。机械维护组、通讯保障组、气象监测组、燃料加注组、应急响应组。各组组长会带你们熟悉工作,三个月后考核合格,才能独立上岗。”

他点了点屏幕:“李望舒,机械维护组,组长是老郑,郑国强。”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从控制台后站起来,朝李望舒招了招手。他的工牌边缘已经磨得发亮,编号是0003——比赵野他爹那批还早。

“赵野,通讯保障组,组长王锐。”

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应声,推了推眼镜,露出个温和的笑。

分组完毕,各组组长领着人往不同的区域走。李望舒跟着郑国强穿过控制台区域,脚下的防静电地板踩着发闷。老郑走得不快,边走边指:“看见那个红色按钮没?每个控制台都有,紧急情况下按下,全系统强制停机。但记住,这辈子最好别用到它——每次按下去,背后都是几条人命的分量。”

李望舒点点头,看见按钮旁边贴着张纸条,上面用圆珠笔写着:“想清楚再按,按了就别后悔。”字迹歪歪扭扭,像是随手写的,却透着一股沉甸甸的严肃。

(三)

机械维护组的工作室在1号工位的发射架下方,是个半地下的空间,弥漫着机油和金属的味道。墙上挂着几十张图纸,从火箭箭体结构到螺栓型号,标注得密密麻麻。角落里放着几台拆解到一半的发动机模型,零件分门别类地摆在蓝色的工具箱里,像是某种精密的艺术品。

“以后这就是你的地盘了。”郑国强指着一张空桌子,“先熟悉图纸,三天后带你上发射架。”

李望舒放下背包,刚要坐下,就听见外面传来一阵争吵声。是赵野的声音,带着点火气:“王组长,备用线路的带宽必须预留百分之三十,万一主线路中断……”

“小赵,理论归理论,实际操作得看资源分配。”王锐的声音很平静,“气象组今天要做台风路径模拟,需要占用大部分带宽,咱们通讯组得让让。”

“让?上次模拟发射就是因为带宽不够,备用线路延迟了零点三秒,差点造成误判!”

李望舒忍不住走到门口,看见赵野正指着通讯控制台的屏幕,脸涨得通红。王锐站在他对面,手里端着个搪瓷杯,慢悠悠地喝了口茶:“那是模拟,不是实战。真到了实战,气象数据比通讯延迟重要——火箭能不能发射,得看老天爷脸色,不是看线路通不通。”

“可……”

“没什么可争的。”郑国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出来,拍了拍赵野的肩膀,“王锐说得对。航天这行当,讲究‘优先级’。就像你手里的工牌,编号001不代表你最大,只代表你在通讯这一块,责任最靠前。”

他指了指窗外的发射架:“看见那枚火箭没?箭体上有上千个零件,每个都有自己的作用,但升空的时候,燃料泵得先启动,氧化剂箱得后打开,顺序错了,就是爆炸。你们俩的活儿,就像燃料泵和氧化剂箱,谁先谁后,得看任务需要,不是看谁嗓门大。”

赵野的脖子红了,捏着拳头没说话。王锐笑了笑,把搪瓷杯递过去:“刚泡的菊花茶,败败火。等会儿跟我去看看线路,带你认认那些埋在地下的‘血管’。”

赵野接过杯子,闷声说了句“谢谢”。李望舒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周明远早上的话——“难的是‘让’”。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工牌,002,或许这个编号的意思,就是永远要记得,前面有001的通讯保障,后面还有003的气象监测,每个人都是链条上的一环,缺一不可。

(四)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二十张新工牌成了焦点。老员工们路过时总会多看两眼,有人拍着赵野的肩膀说“小赵,你爹要是看见你这001,得偷着乐”,也有人凑到李望舒身边,问她西南基地的发动机和这边的有什么不一样。

“咱们这儿的1号工位,用的是新一代液氧甲烷发动机,比你以前接触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更稳,但对密封要求更高。”一个戴安全帽的老师傅坐在李望舒对面,扒拉着米饭说,“上次吊装的时候,密封圈差了零点一毫米,老郑愣是让我们拆下来重换,从早上忙到半夜。”

李望舒眼睛亮了:“郑组长对密封要求特别严?”

“可不是嘛。”老师傅笑了,“他年轻的时候,亲眼见过因为密封圈老化,火箭在发射前泄露燃料,最后不得不中止任务。那枚火箭,他盯了整整三年。”

正说着,赵野端着餐盘走过来,在李望舒旁边坐下。他的盘子里多了份红烧肉,看起来是打饭阿姨额外给的。

“王组长给的,”赵野看出了她的疑惑,解释道,“说我上午吵架吵得消耗大。”

李望舒忍不住笑了:“服了?”

“服了。”赵野夹了块肉,“他带我去看了地下线路,那些光缆埋在两米深的水泥管里,每五十米就有个备用接口,真断了,切换时间比我算的快一半。是我把问题想简单了。”

“正常。”李望舒往嘴里扒了口饭,“我早上看图纸,发现这里的箭体支撑结构比西南的多了三个液压杆,一开始还觉得多余,后来才想明白,东南沿海多台风,额外的支撑是为了抗风载。”

两人对视一眼,都笑了。原来那些看似“不合理”的设计背后,都是前人用经验和教训堆出来的智慧。

下午,李望舒跟着郑国强上了1号工位的发射架。爬云梯的时候,风从耳边呼啸而过,带着咸湿的海味。她低头往下看,地面的人影小得像蚂蚁,远处的海岸线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像一条蓝色的丝带。

“恐高不?”郑国强在前面问,手里拿着个扳手,正在检查固定螺栓。

“不恐。”李望舒摇摇头,握紧了手里的扭矩扳手,“在西南的时候,爬过更高的塔架。”

“那就好。”老郑点点头,“记住,站在这儿,眼里只能有螺栓、接口、线路,不能有风景。风景是给成功发射后看的,发射前,只有活儿。”

他指着一个银色的接口:“试试?把这个螺栓拧到规定扭矩,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螺纹会滑;少了,可能会松动。”

李望舒深吸一口气,蹲下身子,将扳手卡进螺栓。阳光直射在金属表面,晃得她有些睁不开眼。她闭上眼睛,回忆着图纸上的参数,指尖感受到扳手传来的阻力,一点点加力。当扭矩达到标准值时,扳手发出“咔”的一声轻响。

“不错。”郑国强赞许地点点头,“手感很好,有天赋。”

李望舒笑了笑,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发射架的钢铁表面,瞬间蒸发。她抬头望向天空,云层散去,露出一片清澈的

上一章 第二章:最后集结号 航天城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钢铁云盘的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