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号工位的晨雾
2100年,岩城市的六月带着海雾特有的黏腻。凌晨四点半,东南航天城的探照灯穿透乳白色的雾气,在1号工位的发射架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钢铁架构上凝结的水珠顺着桁架滑落,砸在下方的水泥地面上,发出“嗒、嗒”的轻响,与远处闽江入海口的潮汐声交织在一起。
赵亦明裹紧了深蓝色的工装外套,哈出的白气在眼前散得很快。他是这批精简后留下的二十人里最年轻的工程师,刚满二十七岁,负责1号工位的箭体姿态控制系统调试。此刻他正蹲在发射架底部的检测通道前,手里的荧光笔在布满参数的平板电脑上划过,眉头拧成了疙瘩。
“参数跳成这样,昨晚的恒温系统肯定出问题了。”他低声自语,指尖在屏幕上点了点,调出凌晨三点的日志记录——果然,温度曲线在三点十七分有一个突兀的断崖式下跌,虽然只持续了十二秒,却足以让箭体燃料管路的压力传感器产生误差。
“嘀咕什么呢?”一个带着浓重川音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赵亦明回头,看见周建国背着工具包走过来,军绿色的作训服袖口卷到肘部,露出小臂上结实的肌肉。作为1号工位的值守班长,这位四十岁的老兵在航天城待了十八年,比赵亦明的工龄还长。
“周班,你看这个。”赵亦明把平板递过去,“三点十七分,温控系统有波动,现在姿态传感器的回传值偏差了0.03度。”
周建国接过平板,粗粝的拇指在屏幕上滑动,眼神锐利如鹰。“老陈昨晚值的班?这老头怕是又靠着控制台打盹了。”他冷哼一声,把平板还回去,“先手动校准,等天亮了让设备组拆了温控的主板看看,估计是电容老化了。”
赵亦明应了声,从工具箱里翻出校准仪,数据线插上传感器接口时,手指微微有些发颤。这是他留在航天城后的第三周,每次触碰这些与火箭命运息息相关的设备,心脏总会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三个月前,当“精简至二十人”的命令下来时,他以为自己会和其他八十多人一样卷铺盖离开——毕竟,他只是个入职刚满一年的新人,论资历,排到最后也轮不上他。
“手别抖。”周建国在一旁看着,突然开口,“0.03度不是大问题,但你这手抖得能把误差扩到0.3度。”
赵亦明脸颊发烫,深吸一口气稳住手腕。“知道了,周班。”
“知道就好。”周建国蹲下来,视线与他平齐,“你以为留你下来是因为你笔试考了第一?”
赵亦明愣了愣。他确实是去年航天城内部考核的第一名,理论知识扎实得让总师都点头,但实战经验几乎为零。
“是因为你在撤编名单公示那天,抱着设备手册在1号工位蹲了整夜。”周建国的声音沉了些,“监控拍着你呢,凌晨两点还在对着发射架画箭体分离示意图。这地方不要只会考试的,要认死理的。”
赵亦明的心跳漏了一拍。那天他确实没回去,看着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在“留用”那一栏,腿都软了,却又怕自己担不起这份信任,只能抱着手册一遍遍地啃,好像把那些参数刻进脑子里,就能生出些底气来。
“校准好了。”他低下头,掩饰眼底的热意,屏幕上的数值已经稳定在标准区间内。
周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站起身。“去吃早饭吧,六点换班。”他转身要走,又停下脚步,“对了,今天有新任务,总师七点半在指挥大厅开部署会。”
赵亦明“嗯”了一声,收拾工具时,发现周建国刚才站过的地方,地面上有几滴深色的水渍——是海水,带着咸腥味。这位老兵昨晚怕是又沿着海滩巡查了半宿,海雾这么大,裤脚肯定全湿透了。
***食堂里飘着小米粥的香气,长条桌上摆着馒头和咸菜。二十个留用人员里,此刻来了大半,军装与工装的身影交错着,低声交谈的话语里混着术语和家常。
“小赵,昨晚没睡好?眼圈黑的。”说话的是林岚,负责通信系统的工程师,四十出头,头发在脑后挽成利落的发髻。她是这批人里唯一的女性,也是赵亦明的“半个师傅”,前阵子带他熟悉过1号工位的通信链路。
“林姐早。”赵亦明端着餐盘坐到她对面,“三点多起来校传感器,没再睡。”
“温控又出幺蛾子了?”林岚舀了一勺粥,“老陈那台设备早该换了,去年就报了维修单,一直没批下来。”
“周班说让设备组今天拆主板看看。”
“设备组那几个小子,没周班盯着能偷懒到天上去。”林岚笑了笑,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温和,“对了,听说今天的任务是给‘北斗十二号’补网?”
赵亦明点头:“听周班提了句,具体的得等总师说。”他咬了口馒头,忽然想起什么,“林姐,你说咱们二十个人,真能撑起四个工位的运转?”
这话一出,邻桌的几个军人都看了过来。负责安保的中尉王磊放下筷子,语气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撑不起来也得撑。命令下来了,就得执行。”
王磊是从东部战区调来的,比赵亦明大五岁,脸上总带着股生人勿近的严肃。前阵子精简人员时,他是最后一个在留用名单上签字的,据说在会议室里跟上级据理力争了三个小时,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一个被刷下来的老兵——那老兵家里有重病的母亲,就靠在航天城的工资治病。
“王队说得对,但也不是硬撑。”林岚放下勺子,声音不高却清晰,“以前一百人,是因为分工细到每个螺丝钉都有专人盯。现在二十人,就得一人多岗。小赵你不光要懂姿态控制,通信、供电的基础流程也得学。王磊你们除了安保,发射流程里的指令复核也得参与。”
王磊没反驳,只是端起粥碗喝了一口。赵亦明注意到,他左手手腕上有块明显的疤痕,听说是早年在戈壁发射场执行任务时,被失控的设备砸到的。
“说起来,”林岚看向窗外,雾气似乎淡了些,能隐约看见1号工位的发射架顶端,“今天是‘北斗十二号’的第三次发射窗口期。前两次都因为气象原因取消了,希望这次能顺利。”
赵亦明心里一动。他记得资料里写过,“北斗十二号”是低轨应急通信卫星,专为东南沿海的台风预警系统服务,去年台风“山猫”过境时,就是因为卫星信号中断,导致三个渔村没能及时撤离,损失惨重。这次发射,意义非同一般。
***七点半,指挥大厅准时亮起灯。三十平米的空间里,二十个人按岗位站成三排,最前面的是总师张启年。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在航天城待了四十五年,从第一批建设者到如今的总负责人,见证了1号工位从一片滩涂变成钢铁堡垒的全过程。
“都到齐了,”张启年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力量,“废话不多说,今天的任务:‘北斗十二号’卫星,1号工位发射,窗口期上午十点至十二点。”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气象部门刚发来报告,十点后雾会散,但十二点可能有雷暴云系移动过来,留给我们的时间,最多两小时。”
人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吸气声。两小时,意味着从燃料加注到最终发射,每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差错,否则就会错过窗口期。
“赵亦明,”张启年突然点名,“姿态控制系统自检报告。”
赵亦明心头一紧,向前一步:“报告总师,凌晨四点校准完毕,当前偏差0.01度,符合标准。温控系统存在电容老化迹象,已通知设备组更换,预计八点半完成。”
“很好。”张启年点头,又看向王磊,“安保与指令复核准备情况。”
“报告!”王磊立正敬礼,“警戒区域已划定,周边三公里清场完毕。指令复核流程已与通信组对接,确保发射前三道复核程序无误。”
“林岚,通信链路测试。”
“报告,主备链路均畅通,与西北测控中心的加密信道已建立,延迟低于0.5秒。”
张启年逐一询问,每个人的回答都简洁准确。等问到最后一个岗位时,他看了眼墙上的时钟:“八点整,各就各位。记住,‘北斗十二号’关系到沿海千万人的安危,咱们二十个人,今天就得拿出一百人的精气神来。”
“是!”二十人齐声应答,声音撞在指挥大厅的玻璃幕墙上,又反弹回来,带着穿透雾气的力量。
***八点半,1号工位的晨雾开始消散。阳光像金色的纱线,一缕缕穿过云层,落在发射架的钢铁骨架上,将那些凝结的水珠照得闪闪发亮。
赵亦明站在箭体旁,看着设备组的人更换温控主板。周建国在一旁监工,时不时吼两句:“手稳点!那电容脚细得跟头发丝似的,碰断了有你好受的!”
林岚带着两个通信兵检查线缆接口,她的手指在冰冷的接口上拂过,动作轻柔却精准,像是在抚摸什么珍贵的东西。“这里的屏蔽层有点松动,”她指着一个接口说,“用胶带缠两圈,别让海水渗进去。”
王磊带着人在发射架周围巡逻,黑色的作训靴踩在湿漉漉的地面上,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他手里拿着红外检测仪,时不时对准可疑的角落,屏幕上跳动的绿色光点,是这片区域最安心的信号。
九点整,燃料加注车缓缓驶入工位。银白色的箭体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整流罩上印着的红色五角星格外醒目。赵亦明站在控制台前,手指悬在启动按钮上方,等待着总师的指令。
“加注准备完毕,请求启动。”他对着麦克风说,声音比平时稳了许多。
指挥大厅里传来张启年的声音:“启动加注,压力控制在0.8MPa,实时回传数据。”
“收到。”赵亦明按下按钮,耳边传来燃料泵运转的低鸣。屏幕上,燃料液位计的数字开始缓慢上升,像一条正在攀爬的银线。
周建国凑过来看了一眼:“稳着点,这燃料跟脾气暴躁的野马似的,压力超一丝都可能炸。”
“知道了。”赵亦明盯着屏幕,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能感觉到身后林岚的目光——她在同步监测通信数据,确保加注过程中的每一个参数都能实时传回指挥大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雾气彻底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远处的海滩上,几只海鸥盘旋着,发出清亮的叫声,与发射场的机械运转声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九点五十分,燃料加注完毕。
“加注完成,压力稳定,请求下一步指令。”赵亦明汇报。
“箭体姿态 final check(最终检查)。”张启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赵亦明深吸一口气,操作摇杆调整箭体角度。屏幕上的姿态指示器缓缓转动,最终定格在“0度”的位置。“姿态校准完毕,一切正常。”
“气象报告!”张启年喊道。
“报告总师,当前风速3m/s,能见度10公里,雷暴云系距发射场还有80公里,预计十二点十分抵达。”气象组的小李声音急促。
还有一小时十七分钟。
“各岗位注意,进入发射程序倒计时。”张启年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工位,“赵亦明,姿态控制锁定;林岚,通信链路加密;王磊,最后清场确认。”
“姿态锁定完毕!”
“链路加密完毕!”
“清场完毕,所有人员已撤离至安全区!”
十点整,指挥大厅的倒计时牌开始跳动:60分钟,59分钟……
赵亦明靠在控制台上,看着窗外的箭体。阳光照在整流罩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他忽然想起三个月前,自己抱着设备手册在发射架下蹲到天亮的那个夜晚。那时的他,只敢远远看着这庞然大物,觉得它像一座遥不可及的山。而现在,他的手指正握着撬动这座“山”的杠杆。
“三十分钟倒计时。”
周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走神,最后阶段最容易出岔子。”
赵亦明点头,目光重新聚焦在屏幕上。参数一切正常,像一串安静蛰伏的数字,等待着被点燃的瞬间。
十一点整,倒计时进入最后一小时。天空开始有了变化,东边的云层渐渐变厚,颜色从白转灰。
“风速上升到5m/s,雷暴云系加速移动,预计抵达时间提前至十一点五十分。”小李的声音带着焦虑。
还有五十分钟。
“燃料舱压力微升,0.81MPa。”赵亦明立刻报告。
“手动泄压,降到0.8MPa。”张启年的指令毫不犹豫。
赵亦明转动泄压阀,屏幕上的数字缓缓回落。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控制台的电子音重叠在一起。
十一点二十分,天空飘下零星的雨点。
“各岗位注意防雨,确保设备干燥。”周建国的声音在广播里响起。
赵亦明拿出防水布,仔细裹住控制台的接口,林岚则指挥通信兵给线缆接头套上防雨罩。雨水打在发射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轰鸣伴奏。
十一点三十分,倒计时三十分钟。
“雷暴云系距发射场50公里,风速7m/s!”
“姿态传感器出现0.02度偏差!”赵亦明迅速调整,“已修正!”
“通信链路信号强度下降3%,正在补偿!”林岚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
“最后清场确认,无无关人员!”王磊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张启年在指挥大厅里沉默了几秒,然后说:“继续倒计时,各岗位死守参数底线。”
十一点四十分,雨势渐大,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
“二十分钟倒计时!”
赵亦明的手心全是汗,他干脆扯下手套,用袖子擦了擦。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