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烬火照眉弯
本书标签: 历史  南宋  天下   

第2章,江渡逢义士

烬火照眉弯

雨后的道路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要深陷其中,拔脚时带着沉重的滞涩感。沈清晏握着苏瑾递来的油纸伞,伞骨虽略显陈旧,却遮得严严实实,让她免受残余雨丝的侵扰。苏瑾走在她身侧稍前的位置,刻意避开积水较深的洼地,时不时侧身提醒她:“这里路滑,姑娘慢些。”

两人一路东行,沿途的景象比沈清晏独自赶路时更为触目惊心。昨日被元军洗劫过的村庄,此刻一片狼藉,烧焦的房梁歪斜地搭在断墙上,几只乌鸦落在残破的屋顶上,发出“呱呱”的悲鸣,像是在为逝去的生灵哀悼。路边的沟渠里,漂浮着不知名的尸体,肿胀的脸庞早已辨认不出模样,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让人忍不住作呕。

沈清晏紧紧皱着眉,强忍着心中的不适与悲痛。她想起父亲曾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前她只当是书本上的道理,如今亲眼所见这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惨状,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沉重分量。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油布包裹,那里面的舆图仿佛变得更沉了,沉甸甸地压在她的心上,也压出了她眼底的决绝。

苏瑾察觉到她的异样,放缓了脚步,轻声道:“姑娘不必太过忧心。乱世之中,个人的力量或许微薄,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反抗,就总有希望。沈通判用生命守护潭州,你带着舆图奔赴临安,这便是希望的火种。”

沈清晏抬眼看向他,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侧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眼中带着几分悲悯,却又不失坚定。她点了点头,声音轻却有力:“苏公子说得对,只要火种不灭,总有燎原之日。”

两人赶路至黄昏时分,终于抵达了望江渡。这里是湘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依旧维持着几分繁华。渡口处人声鼎沸,挑担的商贩、逃难的百姓、往来的行旅挤在一起,喧闹声、叫卖声、孩童的哭闹声交织在一起,与沿途的死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份繁华之下,却暗藏着紧张的气息。渡口入口处,几名元军士兵手持弯刀,腰间挎着弓箭,正逐一对过往行人进行盘查。他们眼神凶狠,态度蛮横,稍有不顺眼便上前推搡呵斥,有个年迈的老者因为动作迟缓,被一名士兵一脚踹倒在地,怀里的干粮散落一地,引来一阵哄笑。

沈清晏心中一凛,下意识地将头巾又往下拉了拉,同时将腰间的油布包裹往里紧了紧。苏瑾察觉到她的紧张,轻声安抚道:“别怕,有我在。待会儿你跟在我身后,尽量少说话,一切有我应对。”

两人随着人流缓缓向前挪动,沈清晏能清晰地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手心早已沁满了冷汗。她知道,那油布包裹里的舆图是父亲的心血,是抗元的希望,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站住!”一名满脸横肉的元军士兵拦住了他们,粗糙的手直接按在了苏瑾的肩头,力道大得几乎要将他的骨头捏碎,“你们是什么人?要往何处去?”

苏瑾神色镇定,微微拱手道:“将军,在下苏瑾,乃是临安府学的生员,此番带着随从前往临安求学。”他说着,不动声色地将几枚碎银塞到士兵手中,“些许薄礼,将军买杯酒暖暖身子。”

士兵掂了掂碎银,脸上露出贪婪的笑容,目光却落在了沈清晏身上。他上下打量着沈清晏,眼神带着几分不怀好意:“这是你的随从?看他细皮嫩肉的,倒不像个庄稼汉,该不会是个女的吧?”

沈清晏心中一紧,下意识地往苏瑾身后缩了缩。苏瑾不动声色地将她挡得更严实了些,笑道:“将军说笑了,他自幼体弱,容貌是清秀了些,却是个实打实的男子。我们赶路要紧,还望将军通融。”

“通融?”士兵咧嘴一笑,露出泛黄的牙齿,“想过也可以,让他抬起头来,让老子看看!”说着,便伸手要去掀沈清晏的头巾。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苏瑾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手腕微动,看似随意地抬手,却恰好挡住了士兵的手。他的指节微微用力,士兵只觉得手腕一阵酸痛,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将军,”苏瑾的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我的随从胆子小,怕见生人,还望将军不要为难他。若是耽误了我们前往临安的行程,日后家父知晓,怕是会有些不快。”

士兵愣了一下,打量着苏瑾的衣着气度,又想起他刚才出手的力道,心中不由得有些忌惮。他知道,临安城里的官员大多与元军有所勾结,若是真得罪了什么权贵子弟,自己可吃不了兜着走。他悻悻地收回手,挥了挥手:“走吧走吧,下次注意些!”

苏瑾对着士兵拱了拱手,带着沈清晏快步走上了一艘即将启航的渡船。直到渡船驶离岸边,渐渐远离了渡口的喧嚣,沈清晏才长长松了口气,额头上的冷汗顺着脸颊滑落。

“多谢苏公子。”她对着苏瑾福身一礼,声音带着一丝后怕。

“姑娘不必多礼。”苏瑾温声道,“刚才真是惊险,还好那士兵贪财又胆小,否则还真不好脱身。”

渡船行至江中,江风拂面,带着一丝凉意。沈清晏望着远处灰蒙蒙的江面,心中不禁有些迷茫。临安城近在眼前,可她不知道,那风雨飘摇的朝廷,是否真的能撑起一片天。

“沈姑娘,”苏瑾似乎看出了她的心思,轻声道,“我知道你心中担忧,但事已至此,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到了京口,我带你去见一位朋友,他叫陆景渊,是京口悦来客栈的老板。此人为人豪爽仗义,在京口颇有威望,暗中也在联络义士,图谋抗元。或许,他能帮我们联络到陈丞相的人。”

沈清晏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吗?那太好了。苏公子,多谢你为我费心。”

“举手之劳罢了。”苏瑾微微一笑,“沈通判是国之忠臣,我能为他的女儿略尽绵薄之力,也是我的荣幸。”

渡船靠岸时,已是夜幕降临。京口作为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虽是乱世,却依旧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只是空气中多了几分紧张的气息,巡逻的元军士兵随处可见,盘查也愈发严格。

苏瑾带着沈清晏七拐八绕,穿过几条僻静的小巷,终于来到了悦来客栈。客栈的门脸不算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

“苏兄!你可算来了!”刚走进客栈,一名身材高大、面容爽朗的男子便快步迎了上来,他身着锦缎便服,腰间挂着一把鬼头刀,眼神锐利,一看便知是个练家子。

“景渊,许久不见。”苏瑾笑着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位是沈清晏姑娘,乃是潭州沈通判之女。沈通判殉国后,姑娘历经艰险前来临安,有要事需面见陈丞相。我便一路护送她前来。”

陆景渊闻言,肃然起敬,对着沈清晏拱手道:“原来是沈通判的千金!沈通判死守潭州三个月,城破之日自缢殉国,其忠烈之名,在下早已听闻,深感敬佩。姑娘放心,在京口,有我陆景渊在,定不会让你受委屈。”

“陆公子客气了,多谢公子关照。”沈清晏连忙回礼。

三人走进客栈的内堂,陆景渊让人上了茶水和点心,才压低声音说道:“苏兄,沈姑娘,如今的局势十分不妙。元军已经攻占了常州,下一步便是直指临安。朝廷内部,主和派的势力越来越大,贾似道那奸贼虽已被贬,但他的党羽依旧在朝中根基深厚,暗中与元军勾结,意图献城投降。如今临安城内,人心惶惶,不少大臣都已开始为自己谋划后路。”

“贾似道的党羽还在作祟?”沈清晏眉头紧锁,“家父生前便常说,贾似道误国误民,若不除之,大宋难安。没想到他被贬之后,依旧能兴风作浪。”

“可不是嘛。”陆景渊叹了口气,“如今陈丞相虽是主战派,却也是孤掌难鸣。主和派的大臣们处处掣肘,甚至暗中泄露军情给元军,导致我军节节败退。”

沈清晏心中一沉:“如此说来,家父的遗愿,还有这舆图,岂不是很难交到陈丞相手中?”

“姑娘莫急。”苏瑾安慰道,“景渊在京口人脉广阔,或许能帮我们联络到陈丞相在城外的联络人。只要能将舆图的消息传递出去,陈丞相定会设法与我们相见。”

陆景渊点了点头:“苏兄说得对。我这就派人去打探消息,你们先在客栈安心住下,切记不要随意外出,如今京口的元军盘查甚严,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陆景渊为沈清晏安排了一间僻静的厢房,又让人备了热水和干净的衣物。沈清晏洗漱过后,换上一身素雅的布裙,整个人显得清爽了许多。连日来的奔波让她疲惫不堪,可她却毫无睡意,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思绪万千。

她想起了父亲,想起了晚翠,想起了潭州城的点点滴滴。如今物是人非,只剩下她孤身一人,背负着沉重的使命,在这乱世中艰难前行。她不知道自己能否顺利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刀光剑影中活下去。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

“沈姑娘,是我。”苏瑾的声音传来。

沈清晏起身开门,只见苏瑾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汤药站在门口,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姑娘一路奔波,身上又有伤口,这是我让客栈的伙计熬的伤药,你趁热喝了吧,对伤口愈合有好处。”

沈清晏心中一暖,接过汤药,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下,温暖了她冰凉的身体。“多谢苏公子,总是让你费心。”

“姑娘不必客气。”苏瑾看着她眼中的疲惫与忧伤,心中不忍,“我知道你心中难过,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沈通判在天有灵,也一定希望你能好好活着,完成他的遗愿。”

沈清晏点了点头,强忍着泪水:“苏公子说得对,我不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中。我一定要尽快将舆图送到陈丞相手中,助朝廷击退元军,为父亲和晚翠报仇。”

苏瑾看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光芒,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敬佩。他轻声道:“姑娘放心,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你完成遗愿。”

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两人身上,将彼此的影子拉得很长。沈清晏看着苏瑾温柔而坚定的眼神,心中泛起一丝异样的情愫。在这乱世之中,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给了她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她知道,自己早已对这个温润如玉、又身怀正气的男子动了心。

只是她也清楚,在这国破家亡的时局下,儿女情长只能暂且搁置。她与苏瑾之间,隔着的不仅是身份与礼教,还有这山河破碎的苦难与抗元复宋的重任。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晏与苏瑾便在客栈中安心等候消息。苏瑾时常会与陆景渊一同外出,打探临安的局势与义士的动向,沈清晏则在房间中整理父亲留下的书信,回忆父亲生前所说的关于抗元的策略,希望能为日后的行动提供帮助。

陆景渊的人脉果然广阔,不过三日,便带回了消息。

“苏兄,沈姑娘,有眉目了!”陆景渊快步走进内堂,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我打探到,陈丞相的联络人近日会在京口城外的报国寺与义士们接头。我们可以趁机与他见面,将舆图的事情告诉他。”

沈清晏心中一喜:“太好了!陆公子,不知具体是何时?”

“就在明日清晨。”陆景渊说道,“报国寺位于城外的半山腰,平日里香火鼎盛,如今虽因战乱变得冷清了些,但往来的香客依旧不少,不易引起元军的怀疑。我们只需扮作香客,便可混入寺中。”

“好。”苏瑾点了点头,“明日我们便动身前往报国寺。景渊,你经验丰富,此事还需你多费心。”

“苏兄放心!”陆景渊拍了拍胸脯,“我已让人打探好了报国寺的地形,也安排了人手在外围接应,确保万无一失。”

当晚,沈清晏将油布包裹仔细检查了一遍,又将短簪紧紧藏在袖中,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她躺在床上,却依旧难以入眠,心中既期待又紧张。她期待着能早日将舆图交给陈丞相的联络人,完成父亲的遗愿;又担心此行会遇到危险,甚至可能连累苏瑾和陆景渊。

苏瑾似乎察觉到了她的不安,来到她的房门外,轻声道:“沈姑娘,夜深了,早些歇息吧。明日还要赶路,养足精神才是。”

“苏公子,”沈清晏起身开门,看着他,“明日之行,怕是凶险重重。若是遇到危险,你一定要先顾好自己,不必管我。”

苏瑾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清晏,我说过,会一直陪着你。无论遇到什么危险,我都会护你周全。”

他的话语不算华丽,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沈清晏看着他,眼眶微微泛红,点了点头:“好。”

回到房间,沈清晏终于卸下了心中的防备,渐渐进入了梦乡。她梦见自己成功将舆图交给了陈丞相,朝廷凭借舆图上的信息,打了一场大胜仗,元军被赶出了江南,天下百姓重新过上了太平日子。父亲和晚翠站在云端,对着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她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逼近。元军早已察觉到陈丞相在暗中联络义士,此次报国寺的接头,早已被元军设下了埋伏。而她与苏瑾、陆景渊,即将踏入这场生死未卜的险境。

上一章 第1章,在潭州 烬火照眉弯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3章,古寺遇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