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梦归藏南
本书标签: 现代  双女主  群像剧 

西宁藏文化印记

梦归藏南

几天后,他们终于到达了青海西宁。程楠雪整理拍摄素材时,特意把关于拉姆的片段单独整理出来,她打算等回去后,把这些素材剪辑成一个短片,寄给拉姆。她相信,拉姆看到自己的生活被记录下来,一定会很开心。

晚上,程楠雪给拉姆打了个电话,告诉她自己已经安全到达西宁。电话里,拉姆的声音依旧热情:“到了就好,西宁有很多好吃的,你们可以去尝尝。”程楠雪笑着说:“我们会的,拉姆姐,等我把短片剪辑好,就寄给你。”拉姆开心地说:“好啊,我等着看。”

挂了电话,程楠雪看着窗外西宁的夜景,心里满是感慨。这次藏区雪夜的相遇,虽然短暂,却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他们的的旅途,无论如何她都不会忘记那个雪夜里,朗姆甜甜的微笑和温暖的酥油茶。

几天后,一路翻山越岭,避开零星未化的残雪,他们终于抵达了青海西宁。车子驶近市区时,傍晚的霞光正斜斜铺在湟水桥上,橘红色的光带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将整座桥染得温暖又璀璨。桥下车流如织,既有挂着“青A”牌照的家用轿车穿梭其间,也有印着藏汉双语“西宁—塔尔寺”的旅游大巴缓缓驶过,车窗上偶尔能看到贴着的藏式吉祥结贴纸,随风轻轻晃动。街边烤羊肉摊飘来浓郁的孜然香,混着空气中隐约的藏香气息,一下子把“城市繁华”与“藏区风情”的独特韵味揉在了一起,让人瞬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多元与包容。

程楠雪回到住宿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拍摄素材。她坐在桌前,指尖划过摄影机的屏幕,当拉姆的身影出现在画面里——认真炖肉的侧脸、讲解路线时比划的手势、收拾藏袍时专注的神情,还有多吉摇着尾巴依偎在她脚边的模样,她不由得放慢了动作,特意把关于拉姆的片段单独整理成一个文件夹,命名为“草原的星光”。她打算等回去后,把这些珍贵的素材剪辑成一个短片,刻录成光盘寄给拉姆,她相信,当拉姆看到自己的生活被这样认真地记录下来,一定会露出像草原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晚上,洗漱完毕,程楠雪拨通了拉姆的电话,电话接通的瞬间,那头传来熟悉又热情的声音,带着草原特有的清澈:“喂?是楠雪吗?”“拉姆姐,是我,我们已经安全到达西宁啦!”程楠雪笑着说,语气里满是轻松。“到了就好,到了就好!”拉姆的声音里透着真切的欢喜,“西宁有很多好吃的,你们一定要去尝尝,像手抓羊肉、藏式火锅、酿皮都特别地道,别错过了。”程楠雪握着手机,嘴角弯起:“我们肯定会去的!拉姆姐,我把你和草原的片段都单独存起来了,等我把短片剪辑好,就寄给你看。”拉姆开心地笑起来,声音像风铃般清脆:“好啊好啊,我等着呢,真想看看自己在镜头里是什么样子!”

挂了电话,程楠雪走到窗边,望着西宁的夜景。远处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灯火沿着街道蜿蜒伸展,像一条发光的河流;近处的巷子里,还有零星的店铺亮着灯,隐约传来人们的笑语声。她心里满是感慨,这次藏区雪夜的相遇,虽然短暂得像一场梦,却像一束温暖,她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次雪夜中,拉姆甜甜的微笑和温暖的酥油茶,更不会忘记拉姆那双藏着坚韧与乐观的眼睛,和她那句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的“习惯了就好”。

“终于到西宁了!”另一边,若栖扒着车窗,眼睛亮晶晶地看着路边闪过的店铺招牌,忍不住发出惊叹。街道两旁的店铺风格迥异,既有挂着木质牌匾、写着“藏式唐卡定制”的传统小店,橱窗里陈列着色彩艳丽的唐卡,边角挂着精致的藏银饰品;也有亮着炫酷LED灯的连锁奶茶店,年轻人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口的桌椅上谈笑风生;甚至还有一家“藏汉双语书店”,门口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格萨尔王传》和《平凡的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这里静静交融,别有一番韵味。“原来西宁不是全是草原和土房,比我想象中现代多了,还这么有特色!”若栖越看越兴奋,指尖在车窗上轻轻点着,恨不得立刻下车去逛个遍。

王顺握着方向盘,熟门熟路地往城东区拐,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那可不!西宁是青海的省会,藏、汉、回、蒙各民族都在这儿扎根生活,早就不是单一的藏区模样了,多元才是它的特点。咱们去东关大街找‘栖在小舍’,那地方是真·黄金位置,离东关清真大寺步行才三分钟,清晨还能听到寺里的钟声;到莫家街、水井巷这些小吃街也近,走路十来分钟就到,住过的朋友都说方便,性价比超高。”

果然,车子拐进东关大街72号的巷口,一眼就看到了“栖在小舍”的招牌。木质的底色上,用苍劲的手写体写着店名,旁边挂着一串小小的彩色经幡,风一吹,经幡轻轻飘动,透着几分藏式风情。门口的空地上摆着几张露营椅和一张小木桌,几个背着登山包、晒得黝黑的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手里拿着啤酒,兴致勃勃地聊着旅行中的趣事,笑声在巷子里回荡。

推开木门走进院子,一股温馨自在的气息扑面而来。院子中央的台球桌旁,几个客人正打得不亦乐乎,清脆的撞击声夹杂着笑声传来;公共区的沙发上堆满了柔软的靠垫,几个旅人正靠在上面看书、刷手机;墙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旅行照片,既有藏区辽阔的雪山草原、奔腾的骏马,也有西宁热闹的市井烟火、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张照片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

“几位是来住宿还是拼车呀?”柜台后,一个扎着高马尾、笑容爽朗的姑娘抬起头,连忙起身招呼。她胸前的工牌上写着“店长 晓雯”,眼里透着热情与干练。“看你们行李上还沾着草屑和泥土,是刚从牧区过来的吧?”

“我们要三间房,五个大人。”王顺笑着递过身份证,“听朋友推荐说你们这儿特别懂行,我们想跟你聊聊西宁的藏文化,还想找些值得去的小众景点。”

晓雯麻利地登记完信息,把钥匙递到几人手里,又热情地指了指公共区的茶台:“快坐,我给你们泡壶本地的茯茶,解解乏。我们这店开了六年了,住的大多是来拍藏区题材的摄影师、走青甘大环线的驴友,还有不少研究民俗文化的学生,西宁的门道我听客人们聊了不少,说不定能帮上你们的忙。”她一边熟练地泡茶,一边笑着介绍,“咱们这店有意思得很,床单被套得自己换,但保证一客一换,干净又放心,好多老客就爱这股自在劲儿,像在自己家一样。院子里能晒太阳、打台球,晚上经常有人凑一起聊旅行故事,分享各地的见闻;上次还有个藏族画师住这儿,临走前给我们画了幅小唐卡挂在前台,说是留个纪念。”

程楠雪顺着晓雯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前台墙上挂着一幅精致的小唐卡,画中是一位神态安详的菩萨,色彩鲜艳饱满,线条细腻流畅。她立刻拿出摄影机,对着唐卡拍了张照,语气里满是惊喜:“晓雯姐,这唐卡画的是观音菩萨吧?没想到青年旅社里还能看到这么正宗的唐卡,太意外了。”

“这就是西宁的特色呀!”晓雯把泡好的茯茶端到几人面前,茶汤色泽红润,香气醇厚,“你往巷子里再走几步,能看到回族阿娘推着小车卖酿皮的小摊,旁边紧挨着就是藏族同胞开的藏香店,藏香的清香和酿皮的酸辣香混在一起,特别有味道;东关清真大寺的钟声刚落,不远处宏觉寺的经声就飘过来了——那可是有千年历史的古寺,都说‘先有宏觉寺,后有青唐城’,当年文成公主途经西宁时,还在这儿设过供奉佛像的土坛呢,特别有历史底蕴。”

她顿了顿,又指着窗外的方向,语气里带着几分神秘,“昨晚一个住店的阿姨去了青海藏文化博物馆后,回来跟我们说震撼完了坏了,直呼没白去。里面有套普兰孔雀服的仿制品,据说真品全世界就7套,堪称国家级的藏品,那衣服上缀满了老蜜蜡、红珊瑚和绿松石,珠光宝气,重量足足有40斤,是当地数十代人积累的财富,看着就特别有气势。还有铁棒喇嘛的服饰,光是那根象征权威的铁棒,就透着一股威严庄重,你们要是拍藏文化题材,那儿绝对是必去的地方,保证能拍到不少好素材。”

若栖听得眼睛都亮了,身子不由得往前凑了凑,语气里满是期待:“博物院离这儿远吗?我们还想去莫家街吃藏式火锅呢,听说那里的火锅汤底特别香,里面还能煮牦牛肉、藏香猪,想想都流口水!”

上一章 我的命,也是牧民的命 梦归藏南最新章节 下一章 西宁_多族共生的烟火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