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打车二十分钟就到。”晓雯笑着说,“莫家街更得去!那地方从明清时期就是各族商贸的聚集地,藏族牧民的酥油、汉族商贩的布匹、回族工匠的铁器都在那儿交易,现在更是‘一条街尝遍河湟味’ 。你们去了一定要吃藏式火锅,锅里除了牦牛肉、藏香猪,还能加汉族的白菜豆腐,蘸料里混着回族的醋,一口下去全是融合的味道。对了,斜对面下南街市场的肚包牛肉、牛肠特别正宗,住店的客人几乎天天去吃。”
林屿梦好奇地问:“那现在西宁的藏族人,生活上还保留着传统习惯吗?”
“保留得不少,但也早跟城市生活融在一起了。”晓雯想了想,“我认识个藏族姑娘才让措,在附近的唐卡店当画师,她平时穿牛仔裤、卫衣,但藏历新年的时候,肯定会穿藏袍去宏觉寺祈福。她跟我说,家里还会炸‘卡塞’(藏式油饼),煮酥油茶,贴藏文春联,上联是‘扎西德勒’,下联是‘洛萨尔桑’,横批有时候会用汉文写‘吉祥如意’。”
她顿了顿,指着门口路过的一个小伙子:“你看那姑娘,穿的是改良藏袍——传统藏袍太长,骑车不方便,她就把下摆剪短了,加了拉链,里面配牛仔裤,既好看又实用。我们店之前住过几个牧区来上学的藏族学生,他们说西宁的藏族中学都是汉藏双语教学,汉族同学会跟他们学跳锅庄,他们也会跟汉族同学学写毛笔字,放假还互相串门呢。”
宸飞摸了摸肚子:“说得我都饿了,莫家街晚上热闹吗?有没有藏式的小吃?”
“热闹到半夜!”晓雯拿出手机,翻出一张照片,“你看这张,是去年六月会拍的,莫家街里全是人。藏族同胞穿着传统藏袍,戴着重达七八斤的银饰跳‘於菟’舞,脸上画着黑红油彩,手里拿着柳条祈福,汉族、回族游客都跟着拍手,有的还学着跳,虽然动作不标准,但特别热闹 。对了,莫家街的甜醅一定要尝,是用青稞做的,酸甜可口,藏族汉族都爱喝,有的摊位还会加冰糖,更对城里人的口味。”
程楠雪边记边问:“晓雯姐,我们接下来想去玉树拍,你知道那边的情况吗?”
晓雯皱了皱眉:“玉树的藏文化更纯粹,有结古寺的酥油花,还有赛马节,但条件确实不如西宁。我们店经常帮客人拼车去玉树,司机师傅说那边海拔高,好多牧区的房子还是土房,冬天取暖全靠牛粪炉。虽然这几年在修公路、搞生态旅游,但跟西宁比,经济还是差不少。”
她叹了口气:“西宁毕竟是青海的省会,地铁通了,高楼也多,就业、上学的机会都多,好多藏族同胞宁愿在西宁打工、上学,也想让家里的日子好过点。上次有个玉树来的牧民住这儿,说他儿子在西宁的藏族中学读书,成绩特别好,想考青海大学学畜牧专业,回去帮家乡科学养牛羊呢。”
几人正聊着,院子里进来一个背着画板的中年男人,晓雯跟他打招呼:“才让老师,又来住啦?”
男人笑着点头,看到程楠雪手里的摄影机,主动开口:“你们是拍藏区的?我是画唐卡的,在莫家街有个小店。要是想拍藏式手工艺品,明天可以跟我去店里,我给你们演示怎么调矿物颜料。”
程楠雪连忙答应:“太感谢了!我们正想拍点手工制作的过程。”
才让笑着说:“客气啥,西宁就是这样,各族人互相帮衬着过日子。我刚到西宁的时候,租不起店面,是个汉族老板让我在他的羊肉馆门口摆摊位;现在我店大了,也经常帮回族的银匠师傅介绍客人。你们去莫家街看看就知道,藏族的糌粑团、汉族的炸油饼、回族的手抓羊肉摆在一起卖,大家互相递着尝,比一家人还亲 。”
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莫家街的方向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晓雯看了看表:“不早了,你们先去房间放行李,收拾完正好去莫家街吃晚饭。房间里有暖气,冬天住不冷,有啥需要随时喊我。对了,我们店能拼车去塔尔寺、青海湖,要是之后想去周边,直接找我就行。”
几人谢过晓雯和才让,拿着钥匙往房间走。房间是上下铺的床位房,干净整洁,窗边的小桌上摆着一个小小的转经筒,墙上贴着游客留下的便签,有藏文的“扎西德勒”,也有汉文的“西宁是座温暖的城”。
“西宁真有意思。”若栖摆弄着转经筒,“既有青年旅社的现代自在,又有藏文化的传统韵味,还有各族人互相帮忙的温暖。”
林屿梦走到窗边,看着巷子里亮起的灯笼:“晓雯姐说的对,这儿的藏文化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是活在市井里的——在唐卡里,在火锅里,在人们聊天的笑声里。”
程楠雪打开摄影机,翻看着白天在牧区拍的素材,又对着房间里的转经筒拍了段特写:“等我们拍完玉树,就把这些素材剪辑成纪录片,从牧区的雪夜到西宁的市井,正好能展现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放好行李,几人走出旅馆,东关清真大寺的轮廓在暮色中显现,不远处的莫家街已经灯火通明。才让正站在巷口等他们,手里拿着两张唐卡小画:“给你们当纪念,跟着我走,保证吃遍最正宗的河湟味。”
巷子里,回族阿娘的酿皮摊前排起了队,藏族小伙的藏香店飘出檀香,汉族老板的甜醅摊前传来笑声。程楠雪举着摄影机,镜头里,经幡与霓虹灯在风中同频晃动,不同民族的人们笑着擦肩而过,手里捧着各自的美食——这就是西宁最动人的模样,古老与现代交融,各民族共生共荣,像湟水河的流水一样,温暖而绵长。
走到莫家街的牌坊下,才让指着不远处的宏觉寺:“那座古寺的钟声,和莫家街的吆喝声一起响了上千年。你们听,这就是西宁的心跳。”程楠雪按下录制键,把钟声、笑声、吆喝声都收进镜头里,心里忽然懂了晓雯说的话:西宁的藏文化,从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早已融进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融进各族人的生活里,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这样的融合,正是西宁最珍贵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