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第二季清平乐
本书标签: 历史 

第三章 殿廷折冲

第二季清平乐

崇政殿内香烟缭绕,朱红梁柱投下森然阴影,衬得殿中列班的臣僚愈发肃静。赵祯端坐龙椅,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中流转,神色沉静如深潭。殿庭之下,契丹正使萧辖里身着窄袖锦袍,高束发冠,身后跟着副使与捧着礼物的随从,按宋辽宾礼仪注,列于大宋臣僚之后,却难掩眉宇间的倨傲 。

“大辽太后遣臣前来,恭贺大宋官家圣寿。”萧辖里躬身行礼,通事舍人即刻传译,“太后言,辽宋兄弟之国,谊同手足,然近日边地摩擦不断,皆因关南之地归属未明。若大宋愿归还关南六州,或遣永嘉公主和亲,辽愿永守盟约,不复滋扰边境。”

话音刚落,殿内便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右相章得象脸色骤变,正要出列驳斥,却见富弼上前一步,朗声道:“使者此言差矣。关南之地,自太祖时便为大宋疆土,澶渊之盟早已划定疆界,岂能随意更改?至于和亲,永嘉公主已适李家,夫妇和睦,岂能因外邦所求便强拆姻缘?”

富弼身形挺拔,目光锐利如刀:“当年盟约既定,辽宋约为兄弟,大宋每年赐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只为两国和平。如今使者无故索要疆土、强求公主,莫非是要毁弃盟约,重燃战火?”

萧辖里脸色一沉,冷笑道:“富大人此言未免偏激。关南本是辽人故地,归还乃物归原主。若大宋执意不肯,辽军已陈兵边境,届时兵戎相见,玉石俱焚,恐非两国之福。”他抬手示意,随从们即刻将带来的礼物抬至殿中,有宝马、皮毛、玉器若干,虽陈设规整,却难掩炫耀之意 。

“使者莫要危言耸听。”富弼不卑不亢,“大宋虽崇文,却非无兵可战。河北路韩相公已整军备战,流民乡勇皆愿守土,辽军若敢来犯,必让其有来无回。”他话锋一转,语气稍缓,“但我朝官家仁民爱物,不忍见生灵涂炭。若辽真心愿守和平,大宋可在岁币之外,再加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以示诚意。”

殿内臣僚议论声渐起,有人赞同富弼的提议,认为增岁币换和平乃明智之举;也有人反对,觉得此举会让辽人得寸进尺。赵祯默不作声,指尖轻轻敲击御案,目光扫过阶下众人,最终落在曹皇后身上——她今日以辅政之姿立于帘后,神色沉静,见官家看来,便微微颔首,示意富弼所言可行。

萧辖里沉吟片刻,显然未料到富弼态度如此强硬,又给出了增岁币的台阶。他此次前来,本是奉辽太后之命试探大宋虚实,并非真要即刻开战。“岁币之事,臣需回禀太后定夺。”他话锋又转,“但太后还言,若大宋不愿和亲,需遣重臣赴辽,当面致歉,以示诚意。”

“致歉无从谈起。”富弼寸步不让,“边境摩擦,未必全是大宋之过。若辽愿遣使与我朝共同勘界,查明事端,我朝愿与辽重修盟誓。至于赴辽交涉,臣愿往之。”

赵祯心中微动,富弼素有胆识,且熟悉辽朝情势,确是出使的不二人选。他缓缓开口:“富卿所言极是。朕准你为回谢使,赴辽面见辽太后,重申盟约之重。”他看向萧辖里,语气威严,“朕念及两国数十年和平,不愿轻启战端。若辽执意妄为,朕亦不惧一战。望使者归告太后,三思而后行。”

萧辖里见赵祯态度坚决,富弼言辞有据,知道再强求无益,只得躬身应道:“臣必如实回禀太后。”朝见礼仪按既定流程推进,閤门使接过契丹国书,内侍都知拆阅后呈给赵祯与宰辅过目,礼物随后被抬出殿外,一场剑拔弩张的外交交锋,终在唇枪舌剑中暂歇 。

退朝后,赵祯留富弼于福宁殿议事。“富卿此番赴辽,责任重大。辽太后心思深沉,萧辖里又桀骜不驯,你需多加小心。”赵祯递过一杯热茶,“若辽方再提和亲或割地,万万不可应允。”

富弼接过茶杯,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官家放心,臣定不辱使命。辽人虽强悍,却也忌惮大宋军民同心。臣此番前往,必晓以利害,让辽太后明白,和平才是两国唯一出路。”他顿了顿,又道,“臣已备好中原典籍与丝绸,作为赠辽之物,既显大宋风物,亦表亲善之心。”

赵祯颔首赞许,目光望向窗外,秋阳正好,照得宫阙巍峨。他知道,富弼此去,前路多艰,而河北路的防务、朝堂的稳定,桩桩件件都不容懈怠。这场外交博弈,才刚刚开始,而他身为大宋帝王,必须稳坐朝堂,为前方将士与使臣,撑起一片坚实的后盾。

上一章 第二章 边尘暗起 第二季清平乐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凤帷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