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年初一·接站路上的传说
时间:大年初一,下午四点左右
地点:前往北京南站的路上
人物:彩虹中国人一家(车内),提及四位老人
下午的阳光开始变得柔和,带着一丝金黄的暖意。家里短暂的宁静被接踵而至的忙碌取代。
红外线对着镜子,最后整理了一下暗红色棉袄的衣领,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都检查一下自己的东西,车快到了。青先生,给你外公外婆准备的茶叶带了吗?蓝先生,你的围巾呢?今天外面冷。”
“带了带了!”蓝先生第一个冲到门口,脖子上空荡荡的,“哎呀!围巾!”
一阵鸡飞狗跳后,一家人总算坐上了前往北京南站的网约车。青先生坐在副驾驶,腰板挺直,像个小警卫。蓝先生和玫姑娘、红姑娘挤在后排。蓝先生脸都快贴到车窗上了,贪婪地看着外面张灯结彩的街道。
“哇!好多红灯笼!爸爸,为什么过年要挂红的放鞭炮啊?是不是真的有个叫‘年’的怪兽?”蓝先生的问题像连珠炮。
开车的玫外线今天特意换了件新衬衫,精神焕发。他从后视镜里看了儿子一眼,脸上露出那种“可算问到我的专业领域了”的得意表情。
“咳咳,”他清了清嗓子,“‘年兽’之说,是民间流传最广的传说之一,寄托了人们驱邪避祸的美好愿望。不过,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更古老、也更接近‘春节’本意的故事,想不想听?”
“想!”蓝先生立刻被吸引了。
连一旁安静看风景的红姑娘和玫姑娘也投来了好奇的目光。连副驾驶的青先生,耳朵也微微动了一下。
“好,”玫外线开始了他的讲述,声音在车厢里缓缓流淌,“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年轻人。”
“万年?他的名字就叫‘万年’?好奇怪的名字。”蓝先生插嘴。
“听爸爸讲完。”红外线温和地提醒。
“嗯,万年的名字或许就有寓意。”玫外线继续道,“那时候啊,节令很乱,农时不准,百姓种地都不知道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生活非常困苦。当时的天子也很着急。”
“万年是个很有心的小伙子,他决定把节令定准,为百姓解难。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坐在树荫下休息,看着树影的移动,忽然心中一动,想到了一个方法。”
“他回去后就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嗯,你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最古老的、用太阳影子来计算时间的工具。可是,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晷仪就失效了。后来,他又看到山崖上的滴泉,水滴哒哒哒,很有规律。于是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通过水滴来计算时间。”
“就这样,他通过观察日影和滴水,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只要搞清楚日月运行的规律,就不用担心节令不准了!”
玫外线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都听入了神。
“当时的天子叫祖乙,他也为节令失常的事情忧心。一个叫阿衡的大臣为了讨好他,就说要设台祭天,结果节令还是没准。万年就带着他的晷仪和漏壶去见了天子祖乙,讲明了他发现的日月运行规律。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让他继续推算,准定节令。”
“爸爸,‘年’是怎么来的呢?”蓝先生追问。
“别急,这就到了。”玫外线笑了笑,“万年经过长期的测量和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这部历法献给新天子时,已是满面银须。天子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这部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就把过年称为‘过年’,挂彩灯、贴红联,也是为了纪念功高德重的万年。”
故事讲完了,车内一时安静下来。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红色的灯笼连成一片温暖的光河。
“所以……过年不只是赶走‘年兽’,更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万年的人,他帮大家找到了丈量时间的方法?”蓝先生若有所思地问。
“可以这么理解。”玫外线点点头,“‘年’本身,就是时间的一个周期。万年找到了这个周期的规律,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依循。这才是春节更古老、也更核心的意义——告别旧的周期,迎接新的开始,感恩那些为我们厘定时空、带来秩序的人。”
青先生在前排难得地没有反驳,反而低声说了一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像是在肯定这个故事的内涵。
红外线看着窗外,轻声接话:“所以,我们今天去接的,就是为我们这个家奠定了‘规矩’和‘方圆’的人。”
车缓缓停靠在北京南站熙熙攘攘的到达平台。远远地,他们已经看到了出站口那些翘首以盼、同样带着大包小包的身影。属于彩虹之家的、更加热闹的团圆夜,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