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年初一·出站口的“知识竞赛”
时间:紧接第三章,大年初一,傍晚
地点:北京南站出站口
人物:彩虹中国人全家,右黑(红外线父亲)、左黑(红外线母亲)、左白(玫外线父亲)、右白(玫外线母亲)
北京南站出站口永远像一口沸腾的锅。拖着行李箱的人群汇成杂色的河流,广播声、交谈声、车轮滚动声交织在一起。彩虹一家人挤在接站的人群最前面,如同七道鲜明的色块。
“来了来了!我看见外公了!”眼尖的蓝先生第一个跳起来挥手。
人流中,四位老人格外显眼。红外线的父母——右黑和左黑,穿着同款的深色羽绒服,右黑爷爷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腰板挺直,透着山东人的硬朗;左黑奶奶则笑容慈祥,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布包裹。玫外线的父母——左白和右白,风格截然不同。左白爷爷穿着件浅灰色的中式对襟袄,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眼神里透着学问人的清亮;右白奶奶则围着一条柔软的白色羊毛围巾,气质温婉。
“爸!妈!”红外线快步迎上去,接过母亲手里的包裹,那分量让她心里一酸,“路上辛苦了吧?怎么又带这么多东西……”
“不辛苦不辛苦,高铁快得很!”左黑奶奶笑着,目光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孩子们脸上扫过,“哎呦,都长高了,青先生更稳重了,红姑娘越来越俊了……”
一阵忙乱的问候、拥抱、拿行李。蓝先生像只兴奋的小狗,在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间钻来钻去,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示新学到的知识。
“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我爸爸刚才在车上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说春节不是因为年兽,是因为一个叫万年的人!他发明了日历,所以我们要过年纪念他!”他仰着脸,语气里满是骄傲,仿佛这是他自己的发现。
右黑爷爷哈哈一笑,粗糙的大手摸了摸蓝先生的头:“好小子,知道用功了!”
左黑奶奶也连声说:“对对,是有这个说法,俺们老家也这么讲。”
然而,左白爷爷——玫外线的父亲,那位清瘦的老学者,却微微挑了挑眉,脸上露出一种“此言差矣”的温和笑容。他轻轻扶了扶金丝眼镜,声音不高,却在嘈杂的环境中格外清晰:
“小蓝说的这个‘万年’创历的传说,很有意义,体现了先民测天象、定农时的智慧。不过嘛——”
他故意拖长了语调,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连正准备去拦出租车的青先生都放慢了脚步。
“——若要追溯‘过年’这种祭祀祈福、庆贺丰收、除旧布新的仪式性活动,或许可以追溯到更古早的贤王时代。”左白爷爷的目光变得悠远,仿佛穿透了车站的穹顶,看到了远古的时光。
“哦?爸,您快说说!”玫外线立刻来了精神,像个等待老师公布答案的学生。
左白爷爷满意地点点头,开始了他的讲述:“在帝尧的时代,天下安宁,百姓和睦。尧帝年老时,将帝位禅让给了以孝行和德行闻名的舜帝。舜帝即位后,勤政爱民,巡狩四方,将一年划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根据气候和星象,定下了四时祭祀的礼仪,以敬上天,告慰先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让周遭的喧嚣都仿佛安静了下来。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祭祀,就在岁末年初举行。百官汇集,百姓休憩,共同感谢上天和祖先在过去一年的庇佑,并祈求新的开始。这种庄严的仪式,这种对天地、对时间、对传承的敬畏之心,可说是‘年’最古老的雏形之一了。它不仅仅是定一个历法那么简单,更是承载了一种‘慎终追远、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左白爷爷讲完,微笑着看向蓝先生,又看了看自己的儿子玫外线,那眼神仿佛在说:看,学问的海洋是没有尽头的。
蓝先生听得半懂不懂,但“尧帝”“舜帝”这些名字让他觉得无比神圣和古老。他眨了眨眼,小声问:“所以……比万年还要早?”
左白爷爷慈爱地笑了:“不是比谁早,孩子。就像一条大河,有源头,有支流。万年定历是重要的支流,而尧舜时代的祭祀精神,或许更接近那最初的源头。它们共同汇成了我们今天过的这个‘年’。”
右白奶奶这时轻轻拍了下左白爷爷的胳膊,温柔地嗔怪道:“好了好了,老头子,一见面就上课,孩子们都站累了,赶紧回家吧。”
“对对对,回家回家!你妈肯定做了好多好吃的!”右黑爷爷声如洪钟,一把抱起了还在消化知识的蓝先生。
两家人笑着,闹着,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融入了北京华灯初上的夜色里。车站的这次短暂“论道”,仿佛为这个团圆年,注入了一股更加深沉和古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