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两年前,那个同样闷热却充满新鲜感的九月初。
高一开学第一天。张森背着崭新的书包,带着一点懵懂和期待,踏进了高一(七)班的教室。教室里嘈杂一片,新同学们互相打量着,眼神里充满了试探和好奇。张森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有些拘谨地摆弄着新发的课本。
然后,他看见了江楠。
她坐在他前面两排,靠窗的位置。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穿过玻璃窗,恰好落在她的发梢和肩膀上,像是给她罩上了一圈柔和的光晕。她正低头看着书,纤细的手指拂过书页,侧脸线条柔和而专注。偶尔,她会抬起头望向窗外,眼神清澈,带着一点点对这个新环境的好奇。
那一刻,张森感觉周围嘈杂的声音仿佛瞬间退潮,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和那片落在她发间的阳光。一种莫名的、青涩的情愫,像一颗被丢进温水里的泡腾片,悄无声息地、却剧烈地蔓延开来。
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喜欢。他只是觉得,看到她的那一刻,心里某个角落忽然就亮了一下。
高中的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张森是个普通的男生,成绩中上,偏科严重——历史地理能侃侃而谈,提到物理化学就头疼。他喜欢在课本的空白处画点小漫画,喜欢看热血动漫,会在深夜偷偷用MP3听流行歌,但对所谓的独立音乐、小众文艺一无所知。他是那种放在人堆里并不显眼,但相处起来会觉得舒服的男孩。
而江楠,在张森悄悄构建的观察体系里,几乎是完美的代名词。她成绩优秀,尤其是文科;她性格开朗,和男生女生都能打成一片,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牙;她似乎对很多事情都抱有兴趣,会看NBA,会听一些张森从来没听说过的乐队的歌,在校文艺汇演上,还能弹一手好听的吉他。
差距感,像一条无形的鸿沟,横亘在张森心中。他觉得自己平凡得像一颗尘埃,而江楠是那颗遥不可及的、闪闪发光的星星。
如何靠近一颗星星?
张森选择了最笨拙,也最“高中生”的方式——模仿和伪装。
他偶然听到江楠和同桌讨论前一天晚上的NBA比赛,惊叹于科比的后仰跳投。于是,从来对篮球兴趣缺缺的张森,开始疯狂恶补篮球知识。他记住了所有著名球队、球星的名字和他们的招牌动作,熬夜看比赛录像,甚至在体育课上,也强迫自己放弃最喜欢的羽毛球,抱着篮球在烈日下一次次地练习投篮,尽管姿势僵硬,命中率堪怜。
那次月考后,他无意中看到江楠对着物理卷子上一道错题蹙眉。他自己的物理也刚及格,62分,一个并不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当江楠随口问他考得怎么样时,鬼使神差地,他脱口而出:“还……还行,九十多吧。”他看到江楠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佩服,那一刻,虚荣心和不真实的满足感淹没了他。从此,他在她面前,便成了一个“物理还不错”的假象。
还有一次,课间,他听到江楠和几个朋友兴奋地讨论着一个叫“万能青年旅店”的乐队的新歌,说着什么“诗意”、“编曲复杂”。张森完全听不懂,但他记下了这个名字。那天晚上,他花了整整三个小时,在网上搜索这个乐队的资料,听他们的歌,看乐评,努力理解那些晦涩的歌词和编曲的妙处,只为了第二天能“不经意”地加入他们的讨论,说上一两句看似内行的话。
他像是一个小心翼翼的舞台剧演员,在江楠可能看到的范围内,努力扮演着一个他以为她会喜欢的角色——一个热爱运动、理科优秀、有点文艺腔调的男生。这个角色与他真实的自己,隔着一层越来越厚的屏障。
他会在深夜,卸下所有伪装后,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和自我厌恶。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张森,你真是个骗子。”但第二天,当看到江楠因为他一句关于篮球的评论而投来感兴趣的目光时,那点微弱的自责又被巨大的、虚假的欢欣所取代。
这个由谎言编织的舞台,他小心翼翼地维持了近两年。直到文理分科这个现实,像一记重锤,敲醒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