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到了该报社团的时候,校园公告栏前挤满了人,彩色海报在风里轻轻晃动。艾梅诺拉着黛莉尔和黛洛温挤进去,指尖飞快划过一张张海报:“田径社能练长跑,合唱团还要排练圣诞颂歌,这两个我都要报!”
黛莉尔的目光落在一张印着水墨竹影的海报上——中文协会的招募信息用中德双语写着,旁边的化学社海报则画着冒着气泡的烧杯,标注着“趣味实验:植物色素提取”,让她想起矢车菊的蓝色花瓣,心里泛起好奇。
“我想报中文协会和化学社。”黛莉尔抬头对两人说,眼里带着一丝期待。
黛洛温的目光被摄影社的海报吸引,黑白色调的照片里,柏林的街景在光影中格外动人,海报下方写着“捕捉瞬间的温度”。她沉默片刻,轻轻点头:“我选摄影社。”
社团活动每周两次,周三下午是中文社、合唱团和摄影社,周四则是化学社、田径社和摄影社,三人的时间刚好错开又能在活动结束后碰面。
周三的中文社里,老师正带着大家练习基础发音。“‘你好’,nǐ hǎo,”老师放慢语速,示范着声调,“注意第二声要上扬。”黛莉尔跟着重复,指尖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拼音和汉字,一笔一划格外工整。她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能和同桌用简单的中文打招呼。
同一时间,摄影社的黛洛温正跟着老师学习构图。她举着相机,镜头对准校园里的矢车菊丛,阳光透过枝叶落在花瓣上。“试着把主体放在三分线交点上,”老师在一旁指导,“让背景的枝叶形成框架,突出花朵的层次感。”黛洛温默默调整着角度,按下快门的瞬间,定格下矢车菊的美。她不爱说话,却总能精准捕捉到最美的瞬间,老师看着她相机里的照片,赞许地点头
周三下午的合唱团排练室里,暖黄的灯光洒在木质地板上,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乐谱油墨香。艾梅诺抱着歌本坐在第三排,双脚轻轻踮着节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指挥老师的手势。
“《Stille Nacht》(平安夜)的旋律要温柔绵长,像柏林的冬夜落雪,”指挥老师抬手示意,“女高音声部注意气息稳定,高音部分要轻盈不刺耳。”
伴奏钢琴的前奏响起,舒缓的旋律流淌开来。艾梅诺深吸一口气,跟着旋律开口。她记得第一次试唱时,因为紧张唱跑了调,脸颊涨得通红,是合唱团的学姐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怕,跟着节奏就好,你的声音很有穿透力。”
周三的午后阳光带着柏林初秋的柔和,中文协会的活动刚结束,黛莉尔揣着写满汉字的笔记本走出教室,远远就看见摄影社门口,黛洛温正低头整理相机背带,镜头盖反射着细碎的光。
黛莉尔快步跑过去,举起笔记本献宝似的,“你看,我今天学会写‘朋友’的中文了,老师还夸我笔画工整!”她指着本子上的两个汉字,一笔一划的横平竖直里满是认真。
黛洛温接过笔记本,指尖轻轻拂过纸面,目光落在“朋友”二字上,又抬眼看向黛莉尔带着笑意的脸,喉结动了动:“写得很好。”她从相机包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她,“刚才在花园拍的,你上次说喜欢的那朵深蓝矢车菊。”
“莉莉!洛洛!”清脆的喊声从远处传来,是合唱团刚结束的艾梅诺
“你们猜怎么着?”她冲到两人面前,气息还带着急促的温热,“刚才排练,老师说我的高音稳多了!还让我试着领唱《Stille Nacht》的副歌部分呢!”说着,她忍不住清了清嗓子,轻轻哼了两句,清亮的嗓音裹着午后的阳光,温柔又有力量。
黛莉尔立刻鼓掌,眼睛弯成了月牙:“太厉害了!艾梅诺,你唱得超好听的!”
“时间不早了,我先回去了,明天见!”
“嗯。”
“好!明天见”
黛洛温和黛莉尔刚出门,艾梅诺就背着书包冲了进来,额前的碎发还沾着晨露:“等等我!”她手里举着一张折好的乐谱,“莉莉,洛洛,我把《Stille Nacht》的副歌部分抄下来了,路上想再练几遍,你们帮我听听有没有跑调?”
三人并肩走向学校,落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艾梅诺轻声哼唱起来,清亮的嗓音在晨光中格外动人,黛莉尔跟着节拍轻轻点头,偶尔提醒她:“这里的气息可以再绵长一点,像中文里的‘柔’字,慢慢吐出来。”
黛洛温走在最外侧,手里握着相机,目光时不时扫过身边的两人。当艾梅诺唱到高音部分,黛莉尔下意识地为她鼓掌时,她迅速按下快门,定格下这张满是笑意的侧脸。
上课铃响起时,艾梅诺悄悄塞给黛莉尔一张便签,上面画着三个牵手的小人,旁边写着:“我们要做最棒的‘矢车菊三人组’!”黛莉尔笑着回了个加油的表情,转头看向黛洛温,发现她也正看着自己。
下课铃响起时,艾梅诺已经迫不及待地哼起了改编的旋律,黛莉尔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罗蕾莱”三个中文汉字,黛洛温则在相机里翻看夕阳的照片,心里盘算着如何用光影诠释诗歌的浪漫。
周四的化学社充满了奇妙的气息。老师带着大家做植物色素提取实验,黛莉尔看着矢车菊花瓣在酒精中慢慢释放出蓝色色素,眼里闪着好奇的光。“不同植物的色素溶解度不同,”老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矢车菊的蓝色来自花青素,遇到酸性会变红,碱性会变蓝紫。”黛莉尔按照步骤过滤色素,将蓝色液体倒入试管,当老师滴入白醋时,液体瞬间变成浅红色。实验结束后,她小心翼翼地将提取的色素装进小瓶子,打算带回家和黛洛温分享。
田径社的跑道上,艾梅诺正奋力冲刺。风拂过她的双马尾,她盯着终点线,脚步越来越快。虽然每次训练都累得气喘吁吁,但她从不放弃,休息时还会和队友讨论跑步技巧。“下次校运会,我要参加1000米赛跑!”她擦着额头的汗水,眼里满是斗志。
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结束时黛莉尔提着装着矢车菊色素的小瓶子,刚走出化学社实验室,就看见黛洛温靠在操场边的树下,相机挂在颈间,正低头翻看照片。不远处的跑道上,艾梅诺正和田径社的队友击掌告别,运动服后背浸着一片淡淡的汗渍,却依旧活力满满。
艾梅诺跑过来,凑到相机前惊叹“洛洛你也太会拍了吧!”她抹了把额头的汗,从书包里掏出合唱团的歌本,“我今天田径1000米可是跑了第一呢!”
“好厉害!”
三人并肩往校门口走,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艾梅诺还在兴奋地复盘田径训练的细节,说自己最后一百米是靠着哼唱《Stille Nacht》的节奏坚持下来的;黛莉尔则在一旁认真记录着需要准备的材料,时不时追问黛洛温“哪种颜色的挂饰拍出来更好看”;黛洛温虽然话不多,却会在艾梅诺说口渴时,默默递过一瓶水,在黛莉尔纠结色素比例时,轻声建议“蓝色和紫色渐变会更自然”。
(以下是周五)
周五8:00的上课铃声准时响起,Frau Schmidt抱着一摞厚厚的诗集走进教室,银灰色的卷发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早上好,同学们。”她将诗集放在讲台上,笑容温和,“昨天我们初步感受了海涅的《罗蕾莱》,今天我们要深入剖析这首诗的意象与情感,还要尝试将它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纷纷翻开诗集,指尖划过印刷精美的诗句。Frau Schmidt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思念”“等待”“浪漫”三个关键词:“这是《罗蕾莱》的核心情感,谁能说说,诗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这些情感?”
黛莉尔犹豫了一下,缓缓举起手。“我喜欢‘莱茵河静静地流淌’这句,”她轻声说,“它让我想起柏林的秋天,河流带着落叶缓缓前行,就像时间带着我们的友谊慢慢沉淀。”
教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细碎的赞叹声。“黛莉尔同学的解读太精彩了!不仅捕捉到了诗句的画面感,还融入了不同语言的文化意象,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她走到黛莉尔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
这时,Frau Schmidt的目光落在了黛洛温身上:“黛洛温同学,你平时喜欢摄影,擅长捕捉瞬间的美好,能不能从光影的角度谈谈这首诗?”
黛洛温站起身,目光平静地扫过诗句:“‘夕阳染红了山坡’这句让我印象深刻。傍晚的光线是暖红色的,能让坚硬的物体变得柔和,就像诗里的悲伤,不是尖锐的痛苦,而是带着浪漫的惆怅。我在公园拍过类似的场景,夕阳下的湖面和岸边的树木,光影交织,和诗句的意境完全契合。”
德语课的最后十分钟,Frau Schmidt让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教室里响起整齐而温柔的朗读声,艾梅诺的嗓音清亮,黛洛温的声音低沉,黛莉尔的语调柔和,三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和谐的小夜曲,回荡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
下课铃响起时,艾梅诺还在哼唱自己改编的旋律,黛莉尔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友谊”“陪伴”两个中文汉字,黛洛温则悄悄按下快门,定格下教室里同学们认真朗读的瞬间。
“你们要不要出去透透气。”
“好啊好啊!”
“那我们走吧”
“嗯。”
三人踩着落叶往花园方向走,刚拐过教学楼的转角,就听见僻静的墙角传来争执声。黛莉尔先停下脚步,眉头微蹙:“好像有人在吵架?”
艾梅诺她已经看清了被围在中间的女生,正是合唱团里总坐在后排唱歌时格外认真的温婧妤。此刻她的歌本掉在地上,乐谱被风吹得散乱,两个高个子女生正挡在她面前,语气带着嘲弄:“听说你想加入女高音声部?就你这细弱的声音,怕不是要把圣诞颂歌唱成摇篮曲?”
温婧妤小声反驳:“老师说我的音色适合……”话没说完就被打断,其中一个女生甚至抬脚碾过了地上的乐谱。
“住手!”艾梅诺的声音清亮如钟,她几步冲上前,将温婧妤护在身后“合唱团讲究的是和声共鸣,不是谁嗓门大谁就厉害!她的音色温柔又干净,明明很适合!”
那两个女生见状,对视一眼,终究没敢再纠缠,嘟囔着“多管闲事”悻悻离开。
艾梅诺立刻转身扶住温婧妤的肩膀,语气软了下来:“你没事吧?她们有没有伤到你?”温婧妤摇摇头,接过黛莉尔递来的乐谱,眼眶有点发红:“谢谢你们。”
“不用谢呀,我们是队友嘛!”艾梅诺笑着拍了拍她的胳膊,又凑近了些,“其实你的声音超好听的,上次排练你唱的和声我都听见了,特别稳!下次再有人欺负你,一定要大声说不,或者来找我们!”
“嗯……”
“快上课了,我们先走了!下次见”
“好…”
温婧妤攥着被抚平的乐谱,望着三人并肩离去的背影,心里暖烘烘的。她一直觉得自己像合唱团里不起眼的背景音,连开口反驳都没底气,可刚才艾梅诺清亮的维护、黛莉尔递来乐谱时温柔的眼神、黛洛温沉默却坚定站在一旁的模样,让她忽然生出几分勇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