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后期之转折
本书标签: 历史  战国时代 

第六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

春申君黄歇在韩国君臣一片茫然与震惊的目光中,毫不留恋地转身离去。对他而言,归还上党予韩只是宏大棋局中的一步闲棋,此刻他有更紧要的目标——安邑!

楚军在他的指挥下,如同不知疲倦的洪流,再次掉头向西,直扑魏国故都、河东重镇——安邑!此时驻守安邑的秦军,早已因长平惨败的消息而士气崩溃,沉浸在无尽的悲愤与惶恐之中。骤然见到如狼似虎的楚军兵临城下,更是魂飞魄散,抵抗意志薄弱到了极点。

黄歇用兵,深得“势”之精髓,楚军攻势如潮,不到数日,安邑城头便换上了楚国的旗帜,周边城邑也望风而降。然而,就在天下再次以为楚国要吞下这块肥肉时,黄歇却又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举动——他将刚刚到手的安邑及周边土地,郑重其事地“归还”给了魏国!

这一连串的操作,先助赵魏破秦于长平,再夺上党归韩,又取安邑还魏……楚国的行为彻底让列国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与困惑之中。诸侯的使者们奔走相告,智谋之士绞尽脑汁,却无人能参透楚考烈王和春申君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恐惧、猜疑、感激、忌惮……种种复杂情绪交织在山东列国的心中。

长平之战,四十万秦军主力覆灭,幸存者不足十万且尽数为俘的消息传回秦国,举国如同被投入冰窖!更让老秦人无法接受的是,他们视若军神的武安君白起,竟被赵国装上囚车,在邯郸街头如同奇珍异兽般游行示众!这不仅是军事上的惨败,更是对整个秦国精神支柱的摧毁性打击。

咸阳宫内,秦昭襄王嬴稷接到这接连的噩耗——巴蜀易主、长平全军覆没、武安君受辱、野王、安邑得而复失……这位一生雄图大略的君王,再也支撑不住,一口鲜血喷出,轰然病倒,卧榻不起。

朝堂之上,瞬间风起云涌。应侯范雎一党为求自保,极力撇清与战败的关系,强调其离间计成功让赵王启用赵括(虽未改变廉颇主将之位,但分兵成功亦是“功劳”)。军方内部,白起的旧部与那些非白起派系的将领互相指责,推诿战败责任。年轻的将领则对老派将领的权威产生质疑。嬴姓宗室与芈姓外戚(虽宣太后已逝,但其势力犹存)内部也因如何应对危局而分裂成主战、主和、主守等不同派系,争吵不休。

民间更是哀鸿遍野。军神神话破灭,数十万家庭披麻戴孝,巴蜀粮仓丢失,三年来勒紧裤腰带输送前线的粮食血本无归……巨大的悲痛与愤怒在关中大地蔓延。尤其是蓝田、上郡、郑县等地的军营,士卒们听闻败讯,士气彻底崩溃,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骚动。而在白起的故乡——郿县,乡亲们并未因白起战败而唾弃,反而联名上书,泣血请求朝廷设法迎回他们的英雄,不能让武安君在异国他乡受辱至死!

战败的苦果需要有人承担。但如何处置?惩罚提出“远交近攻”和离间计的范雎?秦王病重,还需依仗其平衡朝局。惩罚误判巴蜀局势的官员?当时情报确实被楚军封锁,情有可原。惩罚运粮官吏?更是无法服众,徒增混乱。严酷的商君之法此刻也显得左右为难,若严格执行,恐引发更大动荡;若不执行,国法威严何在?秦国陷入了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治理危机。

与秦国的愁云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魏国大梁的狂欢。信陵君魏无忌率领魏军凯旋,民众自发涌上街头,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欢呼声震天动地。自魏襄王晚年以来,魏国已有三十年未曾取得如此酣畅淋漓的大胜,信陵君的威望一时间达到了顶点。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背后,魏安釐王魏圉的宫殿内却弥漫着一丝阴霾。魏王看着弟弟如此深得民心,心中五味杂陈,既为魏国扬威而喜,更为自身权位受到威胁而忧。他私下对自己的男宠龙阳君感叹道:“无忌……打出了魏国的威风,重现了先祖的荣光。只是……就这样吧。”话语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魏无忌何等聪明,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他不断回想当初楚国使者教他的“推功于上,揽过于己”的策略,试图以此自保,但内心的不安依旧难以平息。

狂欢过后,魏国朝野对楚国“无私”献还安邑的举动也议论纷纷,无人相信楚国会如此好心,这“恩情”背后,必然藏着更深的图谋。

赵国邯郸,则沉浸在更大的喜悦与混乱之中。赵孝成王赵丹志得意满,对廉颇、赵括、平原君大加封赏,尤其是赵括,虽其部损失惨重,但最终配合主力完成了合围,竟也被视为有功之臣。卧病在床的蔺相如和一直担忧儿子性命的赵括母亲,得知赵括生还,总算松了一口气。然而,赵括母亲在府中对着丈夫赵奢的灵位,却忧心忡忡地喃喃自语:“夫君啊,括儿虽侥幸生还,可他带领的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王上却仍给他加官进爵……福兮祸之所伏,我赵家日后,该如何自处啊?”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邯郸监牢深处,武安君白起独自坐在冰冷的石板上,往日锐利如鹰隼的眼神此刻一片灰暗,仿佛燃尽的死灰。他闭目瞑坐,身形枯槁,仿佛一尊失去灵魂的石像。

这时,一名黑衣人贿赂了狱卒,悄然来到牢房门外。

“武安君,在赵国的日子,可还习惯?”来人声音平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白起恍若未闻,连眼皮都未曾颤动一下。

黑衣人也不在意,盘腿坐下,自顾自地说道:“武安君第一次作为主将领兵,是伊阙之战吧?那时您还只是左更,天下无人看好,可您一战惊天下,斩首二十四万,升任大良造,为秦国东出扫平障碍。可惜,汉中旋即被楚国所夺;鄢郢之战,您水淹鄢城之计本可成功,却因赵国陈兵边境而犹豫,最终被楚国抓住机会,引来四国援军,功败垂成,虽算平手,您却获封武安君;至于这长平之战……我王正是看穿了秦赵倾国相争,才敢行此险招,最终……唉,世事无常,军神亦难常胜。人,总会老的。”

黑衣人站起身,最后说道:“楚王有意,已向赵王施压,欲将您送回秦国。如今秦国举国同悲,秦王病重,朝堂倾轧,老秦人因税赋成空而悲愤。但他们,都盼着您回去。没有您,秦国怕是真的要乱了。” 说完,黑衣人如同来时一般,悄然消失在黑暗中。白起依旧闭目,但紧握的拳头,指节已然发白。

次日,赵国朝堂一片欢腾,赵王正与群臣商议如何进一步庆祝胜利,并处置白起。突然,楚国使者求见。

使者入殿,行礼后,开门见山,声音不高,却瞬间让喧闹的大殿鸦雀无声:“外臣奉我王之命,特来请求赵王,释放武安君白起,归返秦国。”

一石激起千层浪!

“放白起回去?纵虎归山,后患无穷!”平阳君赵豹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楚王莫非糊涂了?岂能放此杀神归秦?!”

“我就知道楚人没安好心!战后偷偷夺取上党强送韩国,如今又來干涉我赵国事务!”

“没错!你们占了巴蜀为何不还于秦?倒来管我们要人?!”

面对赵国群臣七嘴八舌的指责,那位楚国使者既不恼怒,也不辩解,只是双手缓缓互挽,置于胸前,用一种极其傲慢、沉重,却又异常平稳冷静的声音,如同寒冰般渗入每个人的耳膜:

“哦?”他仅仅发出一个音节,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你们,这是在和谁说话?”

仅仅一句话,强大的气场瞬间压制了全场的嘈杂,百官一时噤声。

使者目光缓缓扫过在场每一位赵国重臣,继续用那可怕的平静语调说道:“长平之战,斩首三十万,俘虏十万秦军的战果,难道是赵国独自完成的吗?没有我楚国与魏国二十万援军,没有我楚王与春申君的运筹帷幄,那六十万大军合围的‘口袋阵’,焉能成功?如今赵国得了富贵,便忘了盟友,欲将功劳独揽。试问,日后若再有危难,天下还有谁敢、还有谁愿,来助尔等?”

这番话,如同冰冷的鞭子,抽打在赵国君臣的脸上,让他们又羞又怒,却又无法反驳。

接着,楚国使者开始分析,语气依旧平稳得可怕:“白起,虽遭此惨败,然其三十余年战功赫赫,于秦人而言,乃是精神支柱。如今秦国虽乱,若武安君猝死——无论何种死法,秦国上下,从秦王到奴隶,必会同仇敌忾,行玉石俱焚之举!秦赵同源,血性相似,个中厉害,诸位不妨……细细品味。”

他的话语没有丝毫情绪波动,没有激昂慷慨,只有一种洞穿人心、凌驾于上的冷漠与傲慢,让赵国君臣从心底升起一股寒意。

最后,楚国使者漫不经心地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仿佛在欣赏什么艺术品,目光落在自己的指尖,用那亘古不变的沉稳腔调,做了最后的总结:

“故而,放白起归秦,并非坏事。况且,遭遇如此大败,秦王或可原谅,老秦人或可原谅。然则……那冰冷无情、刻板残酷的商君之法,会原谅他吗?所以,如今他已六十有五,身负生平首败,再面对商君之法的严苛……让他死在自己的母国,或许,才是最好的结局。赵国满朝文武,英才辈出,难道连这‘借刀杀人’的简单道理,都想不明白吗?难怪,难怪啊……”

话音落下,整个赵国朝堂一片死寂。楚使那看似为赵国着想,实则充满轻蔑与威胁的言论,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每个人的内心。赵孝成王坐在王座上,脸色变幻不定,最终,艰难地吐出一句话:“……容寡人,与诸卿……再议。”

楚使之行,再次将楚国深不可测的谋略与强势,深深烙印在了列国心中。

上一章 第五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