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后期之转折
本书标签: 历史  战国时代 

第八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

楚国郢都,王宫偏殿。烛火摇曳,映照着楚考烈王熊完与令尹春申君黄歇的身影。

熊完面带红光,难掩兴奋:“爱卿此番运筹帷幄,长平一战而天下惊!不仅大败强秦,更让赵王、魏王近乎唯我楚国马首是瞻。战后更能将上党、安邑这等要地,化作我楚国之恩典,强塞于韩魏之手,让他们不得不承情!此等手段,着实让我楚国扬威于诸侯!”

黄歇并未居功,深深一揖,冷静分析道:“大王谬赞。此皆赖大王庙算深远,臣不过依计行事,奔走四方而已。如今战后,局势已然明朗:秦国痛失巴蜀与四十万精锐,此乃断其一臂,掏其心腹!彼等必如受伤猛虎,舔舐伤口,首要目标定是倾力夺回巴蜀。在其收复巴蜀之前,东向之力必然大减。”

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而我楚国当下之要务,首在消化战果,巩固巴蜀!需派遣得力干吏,移民实边,稳固统治,将巴蜀真正化为我楚国西陲之坚实壁垒与粮仓。同时,外交之上,当重点交好韩、燕两国!”

“交好韩国?”熊完若有所思。

“正是!”黄歇目光锐利,“将韩国牢牢捆绑在我楚国的战车上,使其成为我抵御秦国东出复仇的第一道缓冲!秦国欲攻我,必先经韩地,或迫使韩国选边站。至于燕国……”他手指北移,“则是我牵制赵国的最佳棋子!赵虽长平受损,然根基未动,且新得五城,野心必滋长。联燕制赵,可保我北境无忧,亦让赵国无法全力南顾。”

他最终总结,语气森然:“最关键者,莫过于继续离间三晋!上党归韩,已在赵韩之间埋下钉子;白起归秦,亦让赵人对我不满。我需继续施展手段,让赵、魏、韩三国互不信任,阻止其重现‘三晋一体’之格局!只要三晋分裂,我楚国便可纵横捭阖,稳坐钓鱼台!”

熊完听罢,抚掌赞叹:“善!便依爱卿之策!巩固巴蜀,连韩结燕,分化三晋!此乃我楚国霸业之基!”

齐国临淄,王宫深处一间装饰华美的小厅内,正进行着一场私密的家族宴会。齐王田建、其母君王后与舅舅后胜三人围坐,气氛看似温馨。

酒至半酣,一名内侍悄步上前,在齐王建耳边低语几句。田建闻言,脸上轻松之色顿消,转向母亲:“母后,薛公(孟尝君田文封于薛,故称薛公)从薛地来了,正在宫外求见。”

君王后微微蹙眉,她虽不喜这位曾权倾朝野、门客遍天下的堂叔,但礼数不可废。“毕竟是自家人,威王之孙,宣王之侄,你父王的堂弟,也是你的叔公。既然来了,还是见一见吧。”

后胜虽面露不豫,担心孟尝君的到来会影响他操控朝局,但也只得点头附和。

不多时,须发皆白、步履略显蹒跚但眼神依旧锐利的孟尝君田文,在内侍引导下走入厅中。他虽年过七旬,气度犹存。

“老臣田文,拜见大王,拜见太后,拜见相国。”声音略显沙哑,却中气十足。

“叔公不必多礼,快请坐。”田建连忙示意赐座。

田文坐下,寒暄几句后,便直入主题:“大王,太后,相国。长平一战,天下格局已然颠覆!赵、魏、楚侥幸获胜,秦国则元气大伤,巴蜀易主,丧师四十万!而上党、野王重归韩国。表面看,是秦国衰落,实则最大赢家,乃是南方的楚国!其实力已凌驾于列国之上!”

他顿了顿,观察着三人的神色,继续道:“老臣虽隐居薛地十余载,然心系社稷,不敢忘怀天下大势。自我齐国复国以来,一直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之中立政策,得以在列国征伐中休养生息。然今时不同往日!秦国已衰,不再是最大威胁,而坐大的楚国,其野心必将昭示天下!我齐国绝不可再固守旧策,坐视楚国坐大!当务之急,应急速转变国策——联合秦、韩、魏,共同遏制楚国!重现昔日苏秦合纵之局面,然此次合纵之目标,非秦,而是楚!”

田建听得神色变幻,君王后面露沉思,后胜则眼神闪烁,不知在算计什么。孟尝君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让齐国的最高决策层内心泛起了巨大的波澜。虽然在外交政策上尚未立刻转向,但一颗“联秦制楚”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赵国邯郸,宫廷之上,赵孝成王赵丹意气风发。长平之胜洗刷了昔日阏与之战后的憋屈,他环视群臣,声音高昂:

“众卿!秦国经此一败,已如病虎,不仅割让五城,数十年内再无东出之力!然虎老余威在,其心必不甘。我赵国是否应趁此良机,一举西进,攻入函谷,彻底绝此后患?此外,那楚国更是可恨!联军获胜,其竟擅自夺取上党,强送韩国,还在我朝堂之上咄咄逼人!对此,我赵国又当如何应对?”

平原君赵胜闻言,立刻出列,神色焦急:“大王!万万不可啊!”他声音洪亮,引得众臣侧目。“长平之战,我军虽胜,然三年对峙,四十万大军消耗,国库早已空虚,民生亟待恢复!此时再启战端,国力难以支撑,无异于竭泽而渔!况且,秦国虽残,然函谷天险犹在,困兽犹斗,胜负难料!”

他话锋一转,指向南方:“至于楚国,其心更为险恶!春申君在战中便对赵魏指手画脚,战后更行离间之举!强归上党于韩,意在挑起我赵韩矛盾;威逼我朝释放白起,既示恩于秦,又羞辱于我!其真正目的,乃是操控三晋,使我赵、魏、韩三国互相猜忌,无法合力,最终被他楚国逐个击破,吞并中原!”

赵胜一番分析,让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老将廉颇沉声道:“平原君所言甚是,我军亟需休整。” 曾力主合纵的虞卿也附和:“楚国势大,不可力敌,当寻盟友。” 而另一边,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一些宗室贵族则对楚国行为愤慨不已,主张强硬应对。马服君赵括经历生死,沉默了许多,未轻易表态。刚刚从齐国被迎回不久,被封为安平君的田单,则冷眼旁观,深知赵国内部派系复杂。

朝堂上争论的焦点,很快集中在如何选择盟友上:是联合惨败但根基犹在的秦国?还是暂时隐忍,与强大的楚国虚与委蛇?或是努力修复与得了好处却心怀鬼胎的韩、魏关系?亦或是尝试拉拢一直置身事外的齐国?各方意见相持不下,赵孝成王一时也难以决断。

魏国大梁,信陵君魏无忌府邸的密室中,烛光通明。魏无忌与麾下朱亥、薛公等核心门客,正在沙盘与地图前,反复推演长平之战的每一个细节。

“春申君用兵,看似行险,实则步步为营,尤其最后巴蜀奇兵,直击要害,真乃神來之笔!”一位门客感叹。

“然其战后所为,赠地于韩魏,绝非慷慨,实为毒计!”另一门客接口道。

魏无忌面色凝重:“不错,楚国经此一役,已取代秦国,成为天下最强。其兵锋所向,下一步必是中原。我魏国首当其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大王驾到!”

魏无忌与门客们立刻收敛神色,整齐跪迎。

魏安釐王魏圉在侍卫簇拥下走入密室,目光扫过沙盘,语气听不出喜怒:“无忌,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臣弟参见王兄!”魏无忌恭敬回答,“臣等正在复盘长平之战,探讨未来局势。”

魏圉“嗯”了一声,走到沙盘前:“看来你们也看出了楚国的不对劲。说说看,魏国该如何自处?”

魏无忌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是影响国策的关键时刻:“王兄明鉴。如今秦国弱而楚国强,列国合纵抗秦之基础已不复存在。楚国目标,必是中原。臣弟冒死进言,我国当秘密联络赵国,阴结盟约,共同应对即将形成的楚韩联盟之威胁!”

魏圉盯着自己的弟弟,心中忌惮与依赖交织。他忌惮信陵君的威望与能力,但又不得不承认,在军国大事上,魏无忌的眼光往往比他更准。魏国刚刚击败秦国,拿回安邑,士气正旺,确实有了与强国周旋的资本。沉默良久,魏圉缓缓开口:“此事……容寡人细细思量。尔等继续探讨吧。”说完,便转身离去,既未同意,也未否定。

魏无忌看着王兄离去的背影,知道裂痕已然存在,未来的路,将更加如履薄冰。一生致力于合纵抗秦的信陵君,也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连赵抗楚”的新课题。

韩国新郑,朝堂之上弥漫着一种“幸福”的烦恼。韩桓惠王韩然摸着刚刚失而复得的上党、野王地图,既欣喜又不安地问道:“众位爱卿,楚国此番……将上党、野王尽数归还,我韩国该如何自处?是福是祸?”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数派。以丞相张平为首的一派认为:“大王,楚国势大,且刚施恩于我,不如顺势与楚联盟,借楚之力以抗秦国复仇之兵锋,可保韩国安宁。”

另一派则以老将暴鸢为代表,他虽屡败于秦,但嗅觉敏锐:“大王!楚国狼子野心,不可轻信!其归还土地,实为嫁祸!意在使我韩国成为秦、赵两国嫉恨之的!我国当极力向秦、赵澄清,此乃楚国强行所为,并积极联络赵、魏,重申三晋之谊,方为上策!”

还有少数有识之士低声提出:“或许……我韩国应借此喘息之机,效仿先君昭侯,启用申不害那般的大才,再度变法图强,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韩然听着各方争论,只觉头大如斗。依附楚国?恐成傀儡,且得罪秦赵。联合赵魏?赵因上党之事已生嫌隙,魏国态度暧昧。自行变法?谈何容易!韩国在强邻环伺下,仿佛一艘飘摇的小船,不知该驶向哪个港湾。

燕国蓟都,燕武成王姬姓(名失传)召集群臣议事。他面色凝重:“诸位爱卿,长平战报已明。赵国虽胜,然损失亦不下十万,其国力损耗巨大,却并未如预想般遭到重创。我燕国,当下该如何应对?”

燕国朝堂同样意见不一。以相国公孙操、将军卿秦为首的一派主张:“大王,赵国虽损,然携大胜之威,其势更盛!且赵国素来对我燕国虎视眈眈。当联合秦、楚,共同牵制赵国,方为自保之道!”

而以老臣剧辛、以及名将乐毅之子乐间(昌国君)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持不同看法:“大王,燕赵之间有姻亲之盟(燕王后乃赵威后之女,赵孝成王之妹),此乃纽带。且秦国新败,楚国势大难制,与之联盟无异与虎谋皮。不如暂且维持与赵国之友好,休养生息,静观其变,待天下有变,再图后举。”

燕武成王听着双方陈述,手指轻轻敲击着王座扶手。联秦楚制赵,虽能遏制强邻,却可能引狼入室;联赵,则需时刻提防身边这头猛虎。燕国的选择,同样关乎国运,他必须慎之又慎。

长平之战的风暴已然平息,但其所引发的政治地震,才刚刚开始在战国七雄之间扩散、碰撞。新的合纵连横,在旧的盟友与敌人关系破碎后,正悄然重新编织。而楚考烈王与春申君布下的天罗地网,能否真正困住列国,尚在未定之天。

上一章 第七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