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后期之转折
本书标签: 历史  战国时代 

第九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

长平之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外交博弈,已在战国舞台激烈上演。各国使者怀揣着各自的国书与算计,奔驰在通往他国的道路上,一场关乎未来天下格局的合纵连横大戏,拉开帷幕。

韩国新郑王宫,此刻成了风暴的中心。秦国使者与楚国使者几乎前后脚抵达,要求觐见韩桓惠王韩然。

秦使:“韩王明鉴!长平之役,实乃楚人狡计,我大秦与赵国两败俱伤,唯楚国坐收渔利!如今楚强而秦赵皆弱,此非韩国之福也!楚人狼子野心,今日能施小惠于韩,他日必索巨偿!且楚远而秦近,韩国岂能舍近邻而交远霸?我王愿与韩国摒弃前嫌,重修旧好,共抗强楚!若韩王应允,我秦愿与韩盟誓,绝不率先加兵于韩,并可开放边境贸易,助韩恢复国力!”

楚使:“韩王切勿听信危言!秦国虎狼之性,天下皆知!昔日夺宜阳、占野王、迫上党,韩国深受其害,岂能忘却?若非我楚国仗义出手,上党、野王焉能重归韩国?我王念及韩楚旧谊,不忍韩国再受秦人欺凌,故赠地示好,此为诚信!况如今巴蜀已入我楚国之手,秦国命脉半握于我手,其势已衰。韩王若与楚盟,我楚国愿为韩国屏障,共御强秦。若背楚亲秦,他日秦骑东出,第一个踏平的,恐怕就是这新郑城!何去何从,请韩王三思!”

韩王然坐在王座上,如坐针毡。一边是积威已久的强秦,虽败犹有余力;一边是如日中天的新霸,携恩图报。他看向相国张平,张平眼神闪烁;又看向老将暴鸢,暴鸢眉头紧锁。最终,韩然只得勉强笑道:“两位使者所言皆有道理……此事关乎国运,容寡人与众卿细细商议,再予回复……”

齐国临淄,同样面临着抉择。楚国使者率先抵达,拜见齐王建、君王后与后胜。

·楚使:“齐王、太后、相国!当今天下之势已明,秦国一蹶不振,我楚国雄踞南方,巴蜀在握,带甲百万,粮秣如山。齐楚两国,一东一南,若能联手,足以主宰天下沉浮!我王愿与齐国约为兄弟之国,平分中原利益。共制三晋,则天下莫敢不从!”

齐王建有些心动,看向母亲君王后。君王后尚在沉吟,后胜则对楚国开出的空头支票将信将疑。

恰在此时,之前被派往楚国探听虚实的齐国使者返回,密报齐王:“大王,楚王熊完与春申君志得意满,其对中原之野心,路人皆知。且楚使前来,空言联盟,却无实际利益许诺,恐非诚心。”

紧接着,秦国使者也风尘仆仆地赶到。

秦使献策:“齐王!切莫被楚人假象所惑!楚国乃蛮荆之辈,素无信义!今日联齐,不过是为其北上中原扫清障碍。一旦三晋臣服,下一个目标必是富庶的齐国!唇亡齿寒啊!我大秦虽遭新败,然关中根基未动,假以时日,必能恢复。齐秦两国,东西并立,素有交谊(指此前远交近攻时期的友好)。当此危局,更应携手,共制暴楚!我王愿承诺,若齐秦结盟,秦国绝不干涉齐国向中原(指宋国故地)发展!”

齐廷内部争论更烈。孟尝君田文虽未直接出面,但其“联秦制楚”的思想通过门客影响着部分宗室。最终,在君王后和后胜的主导下,齐国采取了骑墙态度:既不明确拒绝楚国,也不立刻答应秦国,只是厚待两国使者,拖延时间,静观其变。

魏国大梁,外交斗争同样白热化。

秦使努力修复关系:“魏王!秦魏相邻,恩怨百年,然此一时彼一时。如今楚国势大,欲吞并中原之心昭然若揭。魏国地处中原腹地,首当其冲!昔日我两国虽有小隙(指华阳之战等),然面对共同强敌,理应同仇敌忾!我王愿归还部分此前所占之魏地(如部分汾城周边),以示诚意,愿与魏国结盟,共抗强楚!”

楚使则极力反对:“魏王切勿听信秦人挑拨!安邑重归魏国,乃我楚国将士用性命换来之情谊!秦国反复无常,其言岂能轻信?我楚魏联军在长平并肩作战,情谊深厚。只要魏国愿与楚国永结盟好,我王保证,楚国兵锋绝不指向魏国,并愿与魏国共分……未来之利益。” 使者话语暧昧,却充满了诱惑。

魏安釐王魏圉内心极度矛盾。得到安邑是实打实的好处,对楚国确有感激;但对楚国的戒心与日俱增。此时,他派往赵国的使者返回,带回信陵君极力推崇的“赵魏阴结”之策。权衡利弊后,魏圉做出了一个圆滑的决定:他表面热情接待楚使,感谢楚国“仗义”,同意加强楚魏友好;私下里,则让信陵君负责与秦国使者秘密接触,商讨“部分土地归还”的具体细节,同时加速与赵国的秘密谈判。魏国试图在秦、楚、赵三方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赵国邯郸,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廉颇等人的辅佐下,积极展开外交攻势。

赵使对燕国软硬兼施:“燕王!我赵燕有姻亲之好,乃兄弟之邦。如今楚国势大,意图不明,秦国外强中干。赵燕联手,北可无忧,南可应对任何变局。若燕国背盟助楚或助秦,则我赵国纵使元气未复,亦必先举全力,北向问罪!” 燕武成王权衡利弊,加之相国公孙操等人施压,最终承诺保持中立,暂不参与任何针对赵国的联盟。

派往韩国的使者对韩王然则毫不客气:“韩王!上党之事,我赵国铭记于心!若非楚国强行干预,上党本应属赵!韩国若敢与楚联盟,便是与我赵国为敌!望韩王审时度势,勿要自误!” 韩王然本就摇摆,在赵国的压力下,更不敢轻易倒向楚国。

赵魏使者在大梁和邯郸之间频繁往来,信陵君魏无忌与平原君赵胜这对姻亲发挥了关键作用。双方最终达成秘密协议:赵魏结成隐性军事同盟,任何一方遭到楚国无端攻击,另一方需提供援助。 但对外,两国仍保持一定距离,以免过度刺激楚国。

赵国使者来到咸阳,面见尚在病中的秦昭襄王,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秦王!赵秦血战,两败俱伤,此仇虽深,然眼下有共同之大敌——楚国!楚得巴蜀,如虎添翼,其志在中原,乃至天下!赵王愿与秦国暂息兵戈,缔结为期五年的休战盟约。期间,秦国可全力南下图谋巴蜀,赵国则北向应对燕国、东向遏制齐国,并牵制楚之北翼。此乃‘搁置争议,共抗强楚’之策!” 嬴稷与范雎闻此,虽知赵国不怀好意,但考虑到秦国确实需要时间恢复,以及夺回巴蜀的极端重要性,经过激烈朝议,竟同意了这一“休战”提议。秦赵这对死敌,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达成了短暂而脆弱的和平。

赵国使者离去后,燕武成王与群臣再三商议。将军卿秦仍主张联楚制赵,但乐间、剧辛等人强烈反对,认为与虎谋皮。最终,燕王采纳了保守策略:明确回复赵国,坚守燕赵盟约,不参与任何针对赵国的行动。 同时,对秦、楚两国的拉拢,则虚与委蛇,不予实质性回应。

这场外交混战,没有绝对的赢家。楚考烈王和春申君虽然凭借军事胜利获得了巨大战略优势,但在外交战场上却未能如愿分化三晋、拉拢齐燕,反而促成了一个针对自己的潜在包围网。战国的棋盘上,博弈仍在继续,下一次的合纵连横,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上一章 第八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