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战国后期之转折
本书标签: 历史  战国时代 

第十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

公元前258年秋,赵国邯郸城东郊,一处看似普通的民宅内,两位男子对坐饮酒。正是大商人吕不韦与秦国人质公子嬴异人。

“公子,”吕不韦压低声音,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这两年来,七国使者往来穿梭,外交争斗日趋白热化。在下有一计,不仅可助公子安然返秦,更能为公子谋得那储君之位!”

“哦?”嬴异人放下酒杯,目光灼灼,“先生有何妙计,但说无妨。”

吕不韦娓娓道来:“公子可先行入宫,面见赵王。陈说利害,言明秦赵长平之仇虽深,然如今楚国势大,已成两国共同之患。公子愿返回秦国,尽力说服秦王或应侯,促成秦赵结盟,至少是暂时休战,共抗强楚。为表诚意,亦是取信于赵,公子的妻儿可暂留邯郸,继续为人质。此谓‘苦肉计’,虽苦了夫人与幼子,却能为公子赢得归秦之机与未来之大位!”

嬴异人闻言,面色变幻,思虑再三。想起在赵国为质的艰辛,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对权力的渴望,最终,他咬牙重重顿首:“先生之策,虽险,然确是异人唯一出路!就依先生!”

数日后,嬴异人求见赵孝成王。在赵王丹、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等人面前,他侃侃而谈,从秦赵同源共祖,说到长平之战的惨痛与楚国的坐大,再分析楚国对三晋的威胁。“大王,秦赵相争,徒令楚人得利。异人愿归秦,力劝我王与赵修好,共御南楚。为表诚心,异人妻儿,愿留质于邯郸,生死皆由大王定夺!” 其言辞恳切,分析入理,加之留下妻儿为质的“诚意”,打动了赵王。赵孝成王权衡之下,最终同意放嬴异人归秦,试图为僵硬的秦赵关系打开一丝缺口。

与此同时,楚国郢都,楚考烈王熊完与令尹春申君黄歇正商议如何有效治理新得的巴蜀之地。此地产出关乎楚国未来国运。忽闻侍从来报,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宫外求见。

楚王召见,李冰虽为秦吏,却对水利有着超乎国籍的热情。他向楚王详细阐述了成都平原水患之害与水利之利,提出了一套宏大的治水方案,核心便是在岷江修筑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即后世都江堰雏形),以根除水患,灌溉沃野。

黄歇听后,既心动于其描绘的粮食增产前景,又深怀戒虑:“大王,李冰之才,或可利用。然其终是秦人,其心难测。且如此浩大工程,所需人力物力巨万,若集中于一秦人之手,恐生变故。”

楚王沉吟片刻,决断道:“水利之利,不可不图。然防人之心不可无。准李冰所请,兴修水利!但同时,派人寻访墨家子弟,以其精于工技且主张‘非攻’‘兼爱’,可制衡李冰;再派遣一位王室贵族前往,名为协理,实为监工!三方共管,方可无虞。”

北方燕国,深秋时节,燕武成王薨逝,其子燕孝王继位。新王与并非生母的太后(原燕武成王后,赵威后之女)关系不睦,一登基便显露出对母亲背后联赵政策的抵触。他更倾向于联合强大的秦国,或至少是能与赵抗衡的楚国,以摆脱赵国的影响。燕国的外交风向开始转变。

秦国国内,经过两年休养,虽缓过气来,但失去巴蜀和河东部分城邑的痛楚依旧。秦王嬴稷与范雎迫切希望打开局面,尤其是让白起这颗棋子重新发挥威力(因前判白起需夺回安邑方可升迁)。范雎重提秦惠文王时张仪“易地”之策,派密使前往魏国大梁,面见魏安釐王魏圉,提出以秦国的皮氏、曲沃、曲阳三城及附属城邑,交换被魏国占有的旧都安邑。

魏王圉接到此议,心中恐慌。安邑是战略要地,更是象征,但秦国的三城也颇具诱惑。他紧急召见信陵君魏无忌与群臣商议。信陵君认为秦国诡计多端,易地恐有诈,主张暂且观望。魏王犹豫不决。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楚王熊完很快通过细作得知秦魏密谋易地的消息。他勃然大怒,绝不容忍秦魏走近,更不愿看到安邑轻易回到秦国手中,让白起有复起之机。“立即发兵!”楚王下令,命春申君调遣三万精兵,同时强令盟友韩国出兵两万,组成楚韩联军五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韩国故地、现被秦国占领的新城和伊阙!

秦军猝不及防,联军攻势迅猛,斩首秦军近万,成功夺回新城与伊阙。此战一举打断了秦魏易地的进程,也向天下展示了楚韩联盟的军事力量。战后,为巩固联盟,楚韩两国互送人质:韩国太子韩安入楚都郢都为质,楚王熊完因暂无子嗣,则由一位血缘较近的堂弟入韩为质。不久,在楚国默许甚至暗中支持下,韩国出兵攻打苟延残喘的东周公国,占领其边境三座村落,试探周王室与列国的反应。

嬴异人历尽艰辛,终于回到咸阳。他深知时间紧迫,立刻展开行动:

第一步先见范雎: 他直奔应侯府邸,将自己在赵国的谋划与吕不韦的计策和盘托出,强调“联赵制楚”的必要性,并表明自己愿为此奔走。此举赢得了范雎的初步好感与支持。

第二步再拜华阳: 随后,他精心打扮,入宫拜见华阳太后(安国君嬴柱的正室,楚女)。他投其所好,言辞恳切,表示愿认华阳太后为嫡母,竭力侍奉。华阳太后见其恭敬,又闻其乃安国君之子,心中欢喜。

第三步终见父亲: 最后,他才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子安国君嬴柱,陈述利害,稳住了父亲的态度。

然而,华阳太后高兴之余,终究代表着楚国芈姓势力。她很快通过眼线得知嬴异人先见范雎,并提出“联赵制楚”之策,心中顿时不悦。考虑到当前秦楚关系的紧张,她决定暂不明确表态支持嬴异人,保持了观望。

秦魏易地风波因楚韩的军事干预而失败,消息传开,赵孝成王对魏安釐王的摇摆不定更加不信任,对刚刚有些苗头的“秦赵联盟”也产生了更多疑虑。魏国在外交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赵,仿佛被四面包围。

魏国朝堂,恐慌蔓延。魏王圉焦急地向群臣问计,是联秦、联楚还是联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信陵君魏无忌看着地图上魏国尴尬的位置,深知常规外交已难破局,最终无奈地提出了一个险招——“攻秦!”

“攻秦?!”魏王圉初闻,惊得几乎从王座上跳起。但信陵君分析道:“王兄,我魏国如今四面皆疑,若不主动出击,打破僵局,只会被慢慢蚕食。攻打秦国,若能夺回河西部分城邑,可壮我国威,亦可向赵、楚展示我魏国仍有实力,非可轻侮之辈!此乃置之死地而后生!”

被逼到墙角的魏安釐王,在绝望中,竟然采纳了这看似疯狂的策略。

半年后,魏国经过紧急动员,以晋鄙为主将,发兵十五万,出人意料地跨过韩、赵边境(或利用其默许),直扑秦国河东之地,正式对秦宣战,猛攻皮氏、曲沃与温、轵等地。

秦国对此突袭毫无防备,仓促间,皮氏、曲沃、温、轵四地在短短一个多月内相继陷落!魏军三路汇合,兵锋直指河东腹地。

消息传至咸阳,秦昭襄王嬴稷暴怒不已!立即任命王陵为主将,率兵七万,又以范雎力保的郑安平为另一主将,率兵六万,火速增援河东。同时,秦王采纳范雎之计,密派使者前往齐国,以重金贿赂后胜,并游说齐王建,请求齐国发兵攻打魏国东部,以牵制魏军。

齐王建在重利诱惑下,派出六万军队攻打魏国的襄陵。然而,自复国后,齐国军备松弛,将领贪腐,士气低落。魏将晋鄙率军回援,在襄陵大破齐军,齐军主将战死,残兵败将仓皇逃回齐国。齐国的军事虚弱,在此战中暴露无遗。

河西前线,形势危急。已被贬为普通军士,在河西戍边的白起,接到了秦王的密令,命他前往前线“协助”。白起虽无正式官职,但其威望与能力仍在。他亲临前线,细致勘察地形与敌情,数日后,向守将王陵提供了关键的军情分析与反击建议。

王陵依计而行,整合残余秦军与新到援军,发动猛烈反击。白起的战术眼光依旧毒辣,秦军在他的“指导”下,于河东战场大破魏军,斩首十万之众!一举收复了曲沃和皮氏。然而,温、轵两地因魏军拼死抵抗,未能即时收复。秦军乘胜追击,集中兵力猛攻安邑。魏军新败,士气受挫,加之信陵君并未直接参与此次指挥,安邑最终被秦军攻破,重回秦国版图!

安邑的收复,意味着白起戴罪立功的条件达成。秦昭襄王嬴稷当即下诏,恢复白起官职。但或许是顾及朝中仍有反对声音,亦或是想再观察其忠诚,并未直接恢复其武安君封号与大将军职,仅先任命为左庶长,令其重回军队上层。

第四十二章:天下反应与新局初定

秦魏之战的结果,如同巨石落水,在天下激起千层浪:

秦国: 成功收复安邑等要地,洗刷了部分长平之耻,军神白起复出(虽职位不高),国力信心有所恢复。与赵国的联盟构想,在嬴异人和范雎的推动下,开始进入实质磋商阶段。然而,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对此强烈阻挠,加之燕国使者不断游说“联秦制赵”,使秦国朝堂在“联赵”与“制赵”之间再次陷入两难。

赵国: 国内“联秦”与“联魏”的争论更加激烈。赵孝成王既想借助秦国之力制衡楚国,又对秦国的反复和强大心存恐惧,同时对魏国的贸然攻秦导致失利感到不满。外交政策在摇摆中寻找平衡。

韩国: 更加紧密地捆绑在楚国的战车上。楚韩联军夺取新城、伊阙,以及后续的人质互送,都表明韩国已几乎成为楚国的附庸。

魏国: 冒险一搏,却遭惨败,损兵折将,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信陵君的战略受挫,魏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外交孤立,进退维谷。

燕国: 燕孝王见魏国大败,秦国复起,白起回归,迅速调整外交重心,将联秦制赵作为首要选项,不断向秦国示好。

齐国: 襄陵之败,将其军事实力的外强中干暴露无遗,引发了周边秦、楚、赵甚至燕国的觊觎。齐王建与君王后、后胜更加倾向于保守自保,但外界压力已骤然增大。

楚国: 外交与军事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成功阻止了秦魏靠近,巩固了韩楚联盟,并窥见了齐国的虚弱。如今,它面临着多种选择:是继续打压魏国?还是趁机拉拢这个陷入困境的邻居?或是将矛头指向暴露弱点的齐国?楚考烈王与春申君的面前,棋盘依旧广阔。

而在巴蜀之地,都江堰工程传来了捷报。由于李冰父子前期准备充分,规划科学,加上楚王鼎力支持的人力物力,以及墨家子弟带来的高效施工技术和楚国贵族的协调监督,这项浩大工程竟比原计划提前大半年竣工!当年投入使用,成都平原的粮食产量果然暴增,比秦国统治时期高出三到四成!楚王大喜过望,立刻委派李冰父子前往楚国的淮北地区、乃至新征服的越地考察,兴修水利,要将巴蜀的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进一步夯实楚国争霸天下的根基。

天下格局,在血与火、权谋与水利之间,继续向着更加复杂莫测的方向演进。合纵连横的古老游戏,在新的力量对比下,即将迎来下一轮更加激烈的碰撞。

上一章 第九章 战国后期之转折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