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人物的故事
本书标签: 历史 

李白

人物的故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一说四川江油),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一生跌宕起伏,遍历山河,以超凡的才华书写盛唐气象,用炽热的情怀演绎自由人生,最终在诗酒与孤寂中落幕,却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李白出身于富商家庭,自幼聪慧过人,胸怀壮志。史载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时便已习作辞赋,且好剑术,心怀“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李白不愿困于书斋,二十岁后开始漫游蜀地,登峨眉山、游青城山,写下《峨眉山月歌》等早期诗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以清新笔触勾勒蜀地风光,尽显少年意气。二十五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蜀地,沿长江东下,先后游历洞庭湖、庐山、金陵、扬州等地。这段漫游生涯让他见识了天地辽阔,也结识了众多文人墨客与江湖侠客,其诗作风格逐渐成型,《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夸张的想象与磅礴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漫游途中,李白始终未忘仕途抱负。他不屑于通过科举入仕,渴望以才华获得帝王赏识,实现“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理想。天宝元年(742年),经人举荐,李白奉召入京,任翰林供奉,负责为宫廷撰写诗文。初入长安的他备受唐玄宗礼遇,曾为杨贵妃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美诗句,一时名动京城。这段时期的李白意气风发,坚信自己能施展政治抱负,其诗作也充满昂扬向上的豪情,如《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显对未来的信心与执着。

然而,宫廷生活的束缚与官场的黑暗让李白倍感压抑。他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权贵阶层的利益冲突不断,遭人嫉妒与排挤,难以在朝堂立足。短短三年后,李白便被“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这次仕途失意成为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却也让他摆脱官场桎梏,回归自由漫游的生活。离开长安后,李白沿黄河东下,在洛阳与杜甫相遇,二人结下深厚情谊,一同漫游梁宋、齐鲁等地,纵论诗酒,共抒情怀。这段时期是李白创作的鼎盛期,他的诗作既饱含怀才不遇的愤懑,又充满对自由与理想的执着追求,《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洒脱豪放的笔触,彰显出超凡的自信与豁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以瑰丽的想象,抒发了对权贵的蔑视与对自由的向往。

安史之乱爆发后(755年),大唐盛世戛然而止,李白的人生也陷入动荡。他满怀爱国之情,前往投奔永王李璘,希望能为国效力。不料永王与唐肃宗争夺帝位,兵败被杀,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历经艰辛,他却始终未改豁达本性,在流放途中写下《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以轻快的节奏抒发遇赦后的狂喜与对自由的珍视。幸得途中遇赦,李白得以重返江南,此时的他已年近花甲,历经沧桑却依旧豪情不减,继续漫游于岳阳、浔阳、宣城等地,寄情山水,饮酒作诗。

晚年的李白生活困顿,疾病缠身,却始终坚守对诗歌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他时常与友人纵酒狂歌,借诗抒发内心的孤寂与感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道尽人生的苦闷与无奈,却也暗藏不屈的风骨。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逝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相传他在病榻前仍吟诵诗作,最终在醉意与诗意中溘然长逝,享年六十二岁。

李白一生留下近千首诗歌,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雄奇豪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以超凡的想象力、精湛的艺术技巧,将山水风光、边塞豪情、人生感慨熔于一炉,开创了唐诗的新境界。其诗既赞美盛唐的繁华气象,也抨击官场的黑暗腐朽;既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也彰显自由不羁的人格。除诗歌外,李白的剑术、辞赋也颇具造诣,其“诗仙”之名,不仅源于诗歌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

从蜀地少年到诗坛巨匠,从宫廷翰林到江湖游子,李白的一生是盛唐的缩影,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他用诗歌书写人生,用生命诠释自由,其作品跨越千年,依旧能引发世人的共鸣。李白的诗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瑰宝,更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象征,他那豪放洒脱、追求理想的人生态度,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奋勇前行,成为中华文化中永不褪色的精神符号。

上一章 王维 人物的故事最新章节 下一章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