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圣”,其诗作因全面反映盛唐转衰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一生饱经战乱流离,历经人生苦难,却始终心怀家国与苍生,以笔为刃书写时代沧桑,用诗歌铸就不朽精神,最终在贫病交加中陨落,却为华夏文明留下了震撼千古的文学丰碑。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担任县令,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自幼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史载其“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十五岁时已在洛阳文人圈中崭露头角,常与名士宴饮唱和,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青年时期的杜甫胸怀壮志,渴望通过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后,他开始漫游四方,先游历吴越之地,登泰山、游齐鲁,写下《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尽显少年意气与豪迈情怀。这段漫游生涯让他见识了山河壮丽,也体察了民间疾苦,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赴长安应试,却因权相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阴谋而落第。此后十余年,他滞留长安,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困顿生活,多次投诗权贵求荐,却始终未获重用。这段时期的艰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官场的黑暗与底层百姓的苦难,诗作风格逐渐从早年的豪迈转为沉郁顿挫。《兵车行》《丽人行》等名篇皆作于此时,前者以“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揭露战争的残酷,后者以辛辣笔触讽刺权贵的奢靡,字字句句饱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才获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微末官职,负责看管兵器仓库,此时的他已四十四岁,壮志消磨,满心悲凉。
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杜甫的人生轨迹。天宝十五载(756年),叛军攻占长安,杜甫被俘押往长安,亲眼目睹都城沦陷后的残破景象,写下《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痛诗句,道尽国破家亡的悲痛。不久后,他冒险逃离长安,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肃宗,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段仕途经历让他对官场彻底失望。离任途中,他亲眼目睹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创作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不朽名篇,以纪实笔法刻画了战乱中底层百姓的血泪人生,成为“诗史”的核心代表作。
乾元二年(759年),关中大旱,杜甫弃官西行,辗转前往成都。在友人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西郊营建了草堂,过上了一段相对安定的生活。这段时期,他的诗作虽仍饱含忧国忧民之情,却也多了几分田园生活的闲适,《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以细腻笔触描绘春雨的生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在自身困窘中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尽显悲天悯人的情怀。严武病逝后,杜甫失去依靠,被迫离开成都,沿长江东下,辗转于夔州、江陵、岳阳等地,晚年的他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却依旧笔耕不辍。在夔州期间,他创作了《登高》《秋兴八首》等巅峰之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道尽一生漂泊的凄凉,“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饱含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由潭州前往岳州的船上病逝,享年五十九岁。相传他临终前仍在吟诵诗作,最终在孤舟中溘然长逝,身后萧条,甚至一度无人安葬。杜甫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余首诗歌,其作品真实记录了从盛唐到中唐的社会剧变,涵盖战乱、饥荒、民生疾苦等诸多主题,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极高,兼具沉郁顿挫的风格与精湛的格律技巧,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尊为“诗圣”。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游子,到困顿失意的长安寒士,再到颠沛流离的乱世诗人,杜甫的一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缩影,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苦难中坚守初心的传奇。他以诗歌为镜,映照时代沧桑;以笔墨为炬,传递人间温情。尽管一生饱经磨难,他始终未改“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其诗作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跨越千年依旧震撼人心,成为中华文化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