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旧书摊的回声
本书标签: 现代  两代人的恩怨  温情     

槐荫旧书摊

旧书摊的回声

巷口的旧书摊蜷在老槐树的浓荫里,像只打盹的老猫。摊主陈老头总穿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却永远扣得整整齐齐。他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摩挲着本线装的《唐诗三百首》,眼神半眯着,似看非看,倒比摊上的书更像件古董。

书摊不大,木板搭的架子层层叠叠堆着书,从封面泛黄的武侠小说到卷了边的教材,从印着烫金字迹的诗集到边角磨损的地方志,挤挤挨挨地占满了整个角落。最里层的架子上,摆着几本封面开裂的线装书,那是陈老头的宝贝,轻易不许人碰。摊前的地面铺着块旧帆布,上面散放着些廉价的期刊和画册,一摞摞码得齐整,风吹过,纸页哗啦啦地响,像谁在低声絮语。

傍晚时分,放学的孩子会背着书包围过来,蹲在帆布前翻找漫画书。他们手指小心翼翼地捏着书角,生怕扯坏了页脚,找到一本心仪的,就仰着小脸问:“陈爷爷,这本多少钱呀?”陈老头总是摆摆手:“先看着,看完再给。”孩子们便席地而坐,脑袋凑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连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都没察觉。

有天,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停在摊前,目光在架子上扫来扫去,最后落在那本线装《唐诗三百首》上。“大爷,这本能看看吗?”他声音轻轻的,带着几分恭敬。陈老头抬眼打量他,见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衫,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整齐,便点了点头,把书递了过去。

年轻人接过书,动作轻柔得像捧着易碎的珍宝。他一页页地翻着,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连夹在书中的干枯花瓣都小心翼翼地取出来,看完又轻轻放回去。“这是民国二十三年的版本吧?”年轻人忽然开口,眼睛里闪着光。陈老头愣了愣,随即笑了:“小伙子,懂行啊。”

两人就着老槐树的树荫聊了起来。年轻人说自己是学古典文学的,一直在找这本旧版的《唐诗三百首》,没想到在这里撞见了。陈老头眯着眼睛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小马扎的扶手,说起这本书记忆尤深。那是二十年前,他在城郊的旧货市场淘来的,摊主是个老太太,说这是她丈夫的遗物,老伴生前最爱的就是唐诗,走的时候还攥着这本书。陈老头见老太太哭得伤心,便多给了些钱,把书好好收了下来。

“大爷,您看这书……能不能卖给我?”年轻人犹豫着开口,语气里满是期盼,“我想把它拿去做文献研究,也好好保存着。”陈老头摩挲着书脊上的纹路,沉默了半晌。这本书记载着太多故事,有老太太的思念,有他这些年的陪伴,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旧书那么简单。可看着年轻人眼中的热切,他又想起老太太说的,希望这本书能被懂它的人好好对待。

“小伙子,”陈老头缓缓开口,“这本书我可以给你,但我有个条件。”年轻人立刻挺直了腰:“您说,只要我能做到。”“以后每年这个时候,你都来这儿,给我讲讲你用这本书做了什么研究,让我听听它的新故事。”陈老头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沙哑,却格外认真。年轻人重重地点头,眼里泛起了泪光:“您放心,我一定来。”

那天傍晚,年轻人抱着书离开了,脚步轻快又郑重。陈老头望着他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空出来的书架角落,心里空落落的,却又透着几分欣慰。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段奇妙的缘分鼓掌。

日子照旧过着,孩子们依然会来摊前翻漫画,邻里街坊也常来这儿找本旧书打发时间。陈老头还是每天坐在小马扎上,只是手里的书换成了一本普通的宋词选。他偶尔会望向那个空着的角落,想起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想起那本承载着两代人思念的《唐诗三百首》。

转眼一年过去,约定的日子到了。陈老头一早就摆好了摊,还特意泡了壶热茶。临近中午,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巷口,正是那个年轻人。他比去年成熟了些,怀里抱着一叠资料,脸上带着笑意。“大爷,我来了。”他在摊前坐下,把资料摊开,细细讲起自己用那本旧书做的研究,讲起诗里的意境,讲起那个年代文人的风骨。

陈老头听得入了神,手里的茶杯渐渐凉了也没察觉。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年轻人讲完,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是那本《唐诗三百首》被精心装裱在玻璃框里的样子,旁边还放着一束新鲜的槐花。“大爷,我把它好好保存着,就像您当初那样。”

陈老头接过照片,摩挲着上面的书影,眼眶微微发红。他忽然觉得,这本旧书并没有离开,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传递着温暖与力量。老槐树的浓荫依旧,旧书摊的纸页依然在风中作响,而那些藏在书里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我可以帮你给这个故事添加一个关于“老顾客与旧书的重逢”的支线情节,让内容更丰富,需要吗?

上一章 旧书摊的回声 旧书摊的回声最新章节 下一章 槐下书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