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下书声远
没过几天,年轻人带着姑娘来了,这次还带来了几十本刚出版的注解集。春风拂过老槐树的新枝,嫩绿的叶片簌簌作响,像是在迎接这场跨越时光的重逢。年轻人把书一本本摆到摊前的空地上,封面的槐花纹样在阳光下格外鲜亮,“大爷,这些书都送给您,您要是遇到喜欢旧书、懂故事的人,就替我送出去。”
陈老头摩挲着书脊,心里满是感慨。这时巷口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几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走了过来,为首的正是之前来拍短视频的自媒体姑娘。“陈大爷!我们又来啦!”姑娘笑着举起相机,“上次的视频火了之后,好多网友说想来您的书摊看看,我们这次是来做直播的,让更多人看看这藏着故事的旧书摊。”
直播一开播,屏幕上就涌来不少评论。有人问那本民国版《唐诗三百首》的近况,有人打听老私塾先生的批注,还有人说想专程来淘一本有温度的旧书。年轻人在镜头前细细讲述着书的来历,陈老头则坐在一旁,偶尔补充几句当年淘书的趣事,老太太也被姑娘拉到镜头前,说起了老伴生前读诗的模样。
直播过半,有网友留言说自己家里也有几本旧线装书,不知道有没有收藏价值,想寄给陈老头帮忙看看。陈老头笑着答应:“只要是真心爱书的人,我都乐意帮着瞧瞧。”那天的书摊前格外热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挤满了槐荫,有的蹲在帆布上翻找旧书,有的围着陈老头听故事,还有人拿着刚领到的注解集,在扉页上请他签名。
姑娘临走时,给陈老头留下了一台小小的平板电脑:“大爷,以后网友有想问的,您可以视频跟他们说,我们也能常联系。”陈老头捧着平板电脑,像捧着个稀罕宝贝,在年轻人的耐心指导下,慢慢学会了接视频、看留言。
入夏后,老槐树的枝叶长得愈发繁茂,浓荫几乎遮住了半个巷口。陈老头的书摊多了个新规矩:每周六下午举办“槐下读书分享会”。年轻人带着朋友来分享学术心得,老太太会念几段老伴的批注,放学的孩子们轮流读漫画书里的故事,邻里街坊也会凑过来,讲自己与旧书的渊源。有个退休的老教师,每次都带着自己的读书笔记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书中的道理;还有个在外地上学的姑娘,通过视频连线,分享自己在异地淘到旧书的经历。
书摊的名气越来越大,甚至有出版社的编辑找上门来,想把陈老头的淘书故事和书摊里的传奇整理成册。陈老头起初推辞,说自己就是个普通摊主,没什么好写的。年轻人劝他:“大爷,您的故事能让更多人爱上旧书、珍惜时光,这是多有意义的事啊。”
陈老头拗不过众人,只好答应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编辑常来巷口,坐在老槐树下,听陈老头慢慢回忆。从年轻时在旧货市场淘第一本书的兴奋,到守着书摊度过的无数个日夜,再到与那本《唐诗三百首》相关的种种缘分,陈老头讲得平淡,却让编辑听得动容。老太太也时常过来,补充些当年的细节,年轻人则把自己的研究笔记拿出来,作为故事的佐证。
秋意渐浓时,编辑带来了书稿的清样。陈老头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着,那些平凡的日子在文字里变得鲜活起来。书稿的封面设计得格外雅致,底色是老槐树的浅绿,上面印着陈老头坐在书摊前的剪影,还有一行小字:“槐荫深处,藏着时光与书香。”
首发式定在重阳节那天,出版社特意把场地设在了巷口的老槐树下。红色的横幅挂在树枝上,摆满了鲜花和新书,闻讯而来的读者挤满了巷弄。年轻人作为特邀嘉宾,讲述了自己与旧书摊的缘分;老太太穿着新做的蓝布衫,捧着新书,眼里满是欣慰;陈老头穿着年轻人送的藏青色棉袄(虽已入秋,却透着暖心的念想),站在台上,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有力:“我守着这个书摊几十年,以为只是守着一堆旧书,后来才明白,我守的是一段段时光,是一颗颗爱书的心。”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有人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刻,有人悄悄抹着眼泪。首发式结束后,读者排着长队请陈老头签名,他握着笔,认真地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愿书香伴你一生。”
寒风渐起时,陈老头把书摊搬进了附近一间小小的门面房里,是一个老主顾免费提供的。门面房不大,却被收拾得整洁明亮,书架沿着墙壁摆了一圈,最显眼的位置依旧留着那个角落,放着那张批注信纸和一本注解集。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是年轻人题写的“槐下书摊”四个大字,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时光不老,书香不散。”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屋里,落在泛黄的纸页上。陈老头坐在靠窗的小马扎上,手里捧着那本即将出版的新书清样,平板电脑放在手边,屏幕上正播放着远方读者发来的读书视频。老太太坐在一旁,戴着老花镜,翻看着老伴的批注,偶尔抬头,与陈老头相视一笑。
巷口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枝丫伸向天空,却依旧透着生机。陈老头知道,等到来年春天,槐树会再抽新芽,而他的书摊,会继续守着时光,等着更多人与旧书相遇,等着更多故事被翻开、被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