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下书心传
林墨抱着那本《寄小读者》,在书摊后支起小桌,摆好从师傅那里接过的修书工具。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她深吸一口气,指尖轻轻抚过破损的封面,像是在与书里的灵魂对话。
“第一步,先清理灰尘和水渍。”林墨默念着师傅教的口诀,拿起软毛刷,从书脊到页角,一点点扫去积攒的污垢。毛刷划过纸页的声音轻柔细碎,像是春蚕在啃食桑叶。遇到顽固的水渍,她就用棉签蘸着稀释后的明矾水,小心翼翼地点拭,每一下都控制着力度,生怕弄坏了脆弱的纸纤维。
起初还算顺利,可当清理到夹着批注的那一页时,林墨犯了难。批注的墨迹已经有些晕染,旁边还有一道浅浅的折痕,稍一用力就可能撕裂纸页。她停下动作,翻开陈老头的修书笔记,里面写着:“修书如待人,遇脆则柔,遇破则补,先懂其情,再修其形。”
林墨放下笔记,闭上眼睛,想起那个母亲写给女儿的批注:“愿你如书中所言,有热爱,有温柔。”她忽然明白,这页纸承载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母爱。再次睁开眼时,她的动作愈发轻柔,用镊子夹着薄如蝉翼的宣纸,一点点贴在折痕处,再用特制的重物压住,静待宣纸与原页融合。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墨每天都泡在书摊后修书。指尖被纸张磨出了细小的茧子,眼睛也常常因为长时间专注而酸涩,可每当看到破损的书页在自己手里渐渐平整,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陈建军坐在一旁,偶尔指点几句,更多的时候只是默默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半个月后,当林墨把修复好的《寄小读者》递给师傅时,阳光刚好洒在书页上。封面被重新托裱,边角整齐,批注的墨迹清晰如初,连那道折痕都变得几乎看不见。陈建军翻看着书,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浓:“不错,有你陈爷爷当年的样子。”
林墨刚想笑,就听见师傅说:“既然修好了,就办个小分享会吧,让街坊们也看看,旧书是怎么‘活’过来的。”
分享会定在周末午后,林墨在老槐树下摆了几张长桌,把修复好的《寄小读者》放在最中间,旁边还摆上了修书工具和过程照片。消息一传开,邻里街坊都赶了过来,连那个做自媒体的姑娘都带着相机来了。
“大家看,这本书之前破损得很严重,纸页脆化,还有水渍和虫蛀。”林墨站在桌前,手里捧着书,声音清脆,“可当我看到里面的批注,才知道它藏着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期盼。修书不只是修纸,更是在修复一份心意,让这份爱能一直传下去。”
她边说边演示着简单的修书步骤,指尖捏着棉签,动作轻柔又认真。台下的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老人们则频频点头。张老师感慨道:“以前只知道看书,没想到修书里还有这么多门道,还有这么深的情分。”
老太太拉着林墨的手,笑着对大家说:“这孩子有心,把老陈家的手艺和心意都接住了。当年建军他爹修书,也是这么认真,总说每本书都是有灵魂的。”
分享会进行到一半,一个中年女人匆匆赶来,看到桌上的《寄小读者》,眼睛一下子红了。“这……这是我母亲的书!”她颤抖着伸出手,抚摸着书页上的批注,“我母亲去世后,这本书就不见了,没想到还能再见到它。”
林墨愣住了,连忙问:“阿姨,您怎么确定这是您母亲的书?”
女人指着批注旁的一个小小的梅花印记:“这是我母亲的私章,她总在给我的书里盖这个章。当年她就是用这本书教我读书,教我做人。”
陈建军走过来,笑着说:“这就是旧书的意义啊,它能帮我们找到丢失的回忆,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女人抱着书,泪水止不住地流:“太感谢你们了,不仅修好了书,还让我重新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她从包里掏出钱,想给林墨作为报酬,却被林墨婉拒了。
“阿姨,不用给钱。”林墨笑着说,“能让这本书回到您身边,能让这份心意延续下去,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
夕阳西下,分享会结束了,大家渐渐散去。林墨坐在老槐树下,看着那个女人抱着书远去的背影,心里暖暖的。陈建军递给她一杯热茶:“徒弟,你合格了。你不仅学会了修书的手艺,更懂了修书的初心。”
林墨接过茶杯,看着师傅欣慰的笑容,又望向满架的旧书,忽然明白,这槐下的书心传承,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手艺,而是藏在旧书里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是时光里永不褪色的热爱。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这段关于传承与温暖的故事,而这故事,还将在槐荫下,继续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