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结束后的几天,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何以玫照常准备每晚的《时光细语》节目,接听听众热线,阅读听众来信,在夜晚的电波中用自己的声音和见解抚慰着一个个或迷茫或忧伤的心灵。
周四晚上,节目主题是“都市人的社交距离:是自我保护,还是画地为牢?” 热线电话很踊跃,大家讨论着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如何建立和维系真诚的人际关系。
节目进行到一半,热线指示灯再次闪烁。何以玫熟练地接通了电话:“您好,这位朋友,这里是《时光细语》,请问怎么称呼您?”
听筒里传来一个低沉稳重的男声,透过电波,似乎比面对面时更多了几分磁性:“主持人你好,我姓应。”
这个姓氏并不常见,尤其是结合这个声音……何以玫的心跳漏了一拍,但她立刻稳住了心神,保持着专业主播的语调:“应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时光细语》,关于今晚的话题,您有什么想分享的看法吗?”
电话那头的人似乎微微笑了一下,声音通过电流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和:“我刚才在听节目,听到有听众提到,觉得现代社交很多时候停留在点赞和评论,很难有深入的交流。这让我想到,有时候‘距离’未必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在那些看似浮于表面的互动之外,主动创造一些‘高质量’的交流时刻。比如,放下手机,和朋友进行一次不设目的的散步长谈;或者,像现在这样,通过一个电话,和陌生人进行一次真诚的观点碰撞。技术的发达不应该让我们疏于经营真实的关系,反而可以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
他的观点清晰,表述有条不紊,完全没有普通热线听众常有的紧张或磕绊。更让何以玫惊讶的是,他巧妙地引用了她之前在节目里提到过的一个小观点——“高质量陪伴”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延伸。
何以玫立刻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偶然打进来的电话。她心里掠过一丝惊讶,但更多的是被认可和被倾听的暖意。她迅速回应道:“应先生说得非常好。‘高质量’的交流时刻,这个提法很精准。科技是工具,人心才是目的。我们不能因为工具的便捷,就忽略了经营关系本身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真心。感谢应先生的分享,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积极的视角。”
“不客气。谢谢你的节目,何主播。你的声音和观点,总能给人启发。再见。” 那边的男声依旧平稳,说完便礼貌地挂断了电话。
热线指示灯熄灭,演播室里恢复了之前的氛围,但何以玫的心湖却被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漾开了一圈圈的涟漪。她迅速调整状态,接入了下一位听众的电话,但“应先生”那短短几句话,却在她脑海里盘旋不去。
节目结束后,何以玫回到办公室,拿起手机,发现有一条新的短信,来自一个陌生的号码。短信内容很简单:「何主播,冒昧打扰。我是应晖。刚才的电话有些唐突,希望没有影响你的节目。」
果然是他。何以玫握着手机,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摩挲了几下,思考着如何回复。她最终打字道:「应先生您好,您的来电是惊喜,观点很有深度,为节目增色不少。谢谢您的收听和参与。」
信息发送成功,她轻轻吐了口气。几乎是在瞬间,手机屏幕再次亮起,应晖的回复来了:「节目很有趣。晚安。」
对话就此止住,简短,得体,没有任何越界之处。但何以玫却清晰地感觉到,某种不同于工作关系的、微妙的连接,已经通过今晚的电波和这两条短信,悄然建立了。他不仅记得她的节目名字,还真的去收听了,甚至打进了热线。这种行为本身,就传达出一种超越客套的、实实在在的关注。
周五上午,何以玫正在整理专访的录音素材,准备撰写通稿,桌上的办公电话响了。她拿起听筒:“喂,你好,我是何以玫。”
“何主播,我是应晖。” 那个已经不算陌生的低沉嗓音从听筒那端传来。
何以玫有些意外,调整了一下坐姿:“应先生?您好,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特别的事。”应晖的语气听起来很自然,“我下午的行程临时取消了,正好在你们电台附近。不知道何主播是否方便赏光,一起喝杯咖啡?也算是对前天顺利采访的一个小小感谢。”
这个邀请来得有些突然。何以玫下意识地想,这是客套,还是别有深意?但对方理由充分,语气坦然,拒绝反而显得小家子气。她看了一眼日程表,下午恰好没有必须坐班的工作。
她略一沉吟,便爽快地答应了:“好的,应先生。您太客气了。我知道电台转角有家不错的咖啡馆,环境很安静。”
“好,你说地点,我过去很方便。”应晖很快接话。
“那家店叫‘转角时光’,您到了报我的名字就好,我跟店员很熟,会安排安静的位置。”
“一小时后见?”
“好的,一小时后见。”
挂断电话,何以玫看着电脑屏幕上应晖的专访照片,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工作已经结束,这次咖啡,算是私人邀约了吗?她摇摇头,甩开这些杂念,决定以平常心对待。就当是和一个谈得来的人,进行一次工作之外的普通交流好了。
一小时后,何以玫稍微补了下妆,步行来到了“转角时光”咖啡馆。这家店不大,装修是温暖的原木风格,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咖啡豆香气。她刚推门进去,熟悉的店员就笑着朝她示意,引她走向一个靠窗的僻静卡座。
应晖已经坐在那里了。他脱掉了西装外套,只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看起来比前几天少了几分商场的凌厉,多了几分休闲随和。他正低头看着手机,侧脸线条在咖啡馆柔和的光线下显得比平时柔和。
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何以玫,便站起身,很自然地帮她拉开了对面的椅子。
“谢谢。”何以玫坐下,将包放在身旁。
“我也刚到。”应晖坐回位置,将桌上的菜单推到她面前,“看看想喝什么?这家的招牌手冲好像不错。”
“我常喝他们家的拿铁。”何以玫笑了笑,对走过来的店员说,“一杯热拿铁,谢谢。应先生呢?”
“给我一杯美式,谢谢。”应晖对店员点点头。
点完单,短暂的沉默降临。但这沉默并不尴尬,窗外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地照进来,店里流淌着轻柔的爵士乐。
应晖率先开口,打破了静谧:“这里环境很好,确实很安静。”
“嗯,我工作间隙常来这里偷个闲。”何以玫环顾了一下四周,语气放松,“比待在办公室里感觉要舒缓很多。”
“看来何主播很懂得如何给自己充电。”应晖看着她,目光里带着欣赏。
“算是职业需要吧。”何以玫莞尔,“毕竟每晚要接收很多情绪,自己得先保持能量充沛才行。”
咖啡很快送了上来。何以玫用小勺轻轻搅动着拉花,问道:“应先生这次在国内会待多久?”
“考察行程差不多一周,后面可能还会有些零散的会议,总的大概半个月左右。”应晖端起美式喝了一口,“很多年没回来长待了,感觉变化很大。”
“是啊,发展很快。不过有些老街道、老味道还在,需要慢慢找。”何以玫自然地接话。
两人就这样,从城市变迁,聊到各自喜欢的咖啡馆风格,又不知不觉聊到阅读和音乐。何以玫发现,应晖的知识面很广,对很多非技术领域的书籍也有涉猎,尤其对古典乐颇有见解。而应晖也似乎很欣赏何以玫的谈吐和视角,她能从很生活化的角度,引出一些独特的感悟。
“我有时候觉得,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那种内在的挣扎与和解,很像创业者心态的某种写照。”应晖说道。
“这个比喻很有趣。”何以玫眼睛微亮,“混乱中的秩序感,绝望里生出的希望。看来音乐和代码,在某些层面是相通的?”
应晖笑了起来,这次是真正开怀的笑,眼角的细纹都舒展开来:“很有趣的角度。何主播,和你聊天总是能听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见解。”
“叫我以玫就好。”何以玫脱口而出,说完自己都愣了一下,觉得似乎有点过于熟稔了。
应晖从善如流,从善如流地点点头:“好,以玫。那你也别总是应先生应先生的叫了,叫我应晖就行。”
“嗯。”何以玫低下头,假装专注地喝咖啡,以掩饰脸颊微微升起的热度。杯沿上方,她看到应晖的目光依旧落在她身上,带着一种温和的、探究似的意味。
这杯原本以为只是客套感谢的咖啡,不知不觉,竟喝了一个多小时。阳光渐渐西斜,给咖啡馆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当何以玫杯中的拿铁终于见底时,她意识到时间不早了。
“我该回台里了,下午还有个稿子要审。”她放下杯子,略带歉意地说。
“好,我送你回去,几步路而已。”应晖也站起身,拿起外套,很自然地说道。
“不用麻烦,就拐个弯……”
“顺路。”应晖的语气不容拒绝,但态度很温和。
何以玫便不再推辞。两人并肩走出咖啡馆,午后温暖的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短短的几分钟路程,他们没再多说什么,只是安静地走着,气氛却并不沉闷,反而有种奇异的融洽。
走到电台大楼门口,何以玫停下脚步:“谢谢你请的咖啡,应晖。”
“是我该谢谢你,陪我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应晖站在台阶下,微微仰头看着她,阳光在他身后勾勒出轮廓,“下次有机会,再聊。”
“好,再见。”何以玫点点头,转身走进了大楼。
回到办公室,坐在电脑前,何以玫却有点静不下心来看稿子。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她脑海里却反复回放着刚才咖啡馆里轻松的对话,和应晖那双带着笑意和欣赏的眼睛。这次相遇,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一次普通的、基于工作关系的咖啡邀约。一种模糊而真切的预感,在她心中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