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助明德小学化解危机后,师生们对他愈发信任,遇事总愿听他出谋划策。时入隆冬,南京城连日阴雨,校园里的泥路变得湿滑难行,学生们上课总要踩着泥水,鞋子沾满污泥,衣角也常被溅上污渍。更让人忧心的是,不少孩子因长期营养不良,再加上卫生条件简陋,手上脸上满是污垢,好几人都长了冻疮,又红又肿,疼得无法握笔。
这日课间,小宇见阿妹正对着冻得流脓的手指偷偷抹泪,心中甚是不忍。他想起现代社会普及的肥皂,既能清洁去污,又能减少细菌滋生,若是能做出肥皂,不仅能改善师生的卫生状况,或许还能帮难民们抵御疾病。可这年代的肥皂多为进口,价格昂贵,寻常人家根本用不起,更别说清贫的学校和难民了。
“不如我们自己做肥皂?”小宇当即找到陈先生和林武,把想法一说。陈先生面露疑惑:“肥皂乃是洋货,制作工艺想必复杂,我们既无原料,又无技术,如何能做?”小宇笑道:“我曾在一本古书上见过简易制法,只需油脂、草木灰和水便可,这些东西咱们都能找到。”
其实这是他从现代科普视频中学到的土法肥皂制作工艺,只是不便明说,只好假托古书。次日一早,小宇便带着学生们行动起来:男学生去郊外收集枯枝败叶,烧成草木灰后加水过滤,提取出碱性的草木灰水;女学生则回家收集家中不用的动物油脂、废菜籽油,还有人从家里带来了破旧的陶罐作为容器。
小宇按照记忆中的步骤,将油脂倒入陶罐中加热融化,再慢慢加入草木灰水,并不停搅拌。起初几次都失败了,要么油脂和水分离,要么做出的东西硬邦邦的无法使用。学生们有些泄气,阿妹噘着嘴说:“大哥哥,是不是我们哪里做错了?”小宇却不气馁,反复调整油脂和草木灰水的比例,又控制好加热的温度,终于在第三次尝试时,陶罐中出现了黏稠的膏状物质。
“成了!”小宇欣喜地喊道。他将膏状物质倒入模具中,放在通风处晾干。三日之后,一块块土黄色的肥皂便做成了,虽然外观粗糙,却散发着淡淡的油脂香味。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试用,沾水后竟能搓出泡沫,轻松洗净了手上的污垢。陈先生也赞不绝口:“小宇,你这法子真是神了!有了这肥皂,孩子们的卫生状况定能改善不少。”
小宇又教大家用橘皮、艾草煮水,将汁液混入草木灰水中,做出的肥皂带着清香,还能缓解冻疮的瘙痒。消息很快传开,附近的难民也纷纷上门求助,小宇便带着学生们批量制作,免费分发给难民。一时间,明德小学的土法肥皂成了南京城南的“稀罕物”,不少人都称赞小宇是“有办法的后生”。
谁知好景不长,之前刁难学校的黑短褂汉子又带来了坏消息——近日南京城风声渐紧,日军特务在城中四处活动,排查抗日分子,不少流亡学生和爱国人士都遭了逮捕。汉子此次并非来刁难,而是私下透露:有人举报明德小学“窝藏抗日分子,传播异端思想”,特务机关已准备近日上门搜查。
“这些人真是无孔不入!”林武气得咬牙,“我们若是被搜出宣讲抗日的传单或书籍,后果不堪设想。”小宇却沉着道:“事不宜迟,我们得赶紧把相关的东西藏起来,同时让学生们统一口径,只说学校专注教书育人,绝口不提抗日宣讲之事。”
他想起现代谍战剧里的隐藏方法,当即指挥师生行动:将抗日传单、书籍用油纸包好,埋在校园老槐树的树根下;又让学生们将印有“勿忘国耻”的书签藏在鞋底或衣角;自己则连夜赶制了一批写有“三字经”“千字文”的纸条,替换掉之前的爱国标语。
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小宇还特意教大家一些“暗语”:若有人问起宣讲之事,便说“先生教我们念圣贤书,懂礼义廉耻”;若有人问起肥皂的由来,便说“是先生教的古方,只为清洁卫生”。他反复叮嘱:“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要慌张,按照我们约定的话说,保护好自己最重要。”
几日后,日军特务果然上门搜查。他们翻遍了教室、办公室和师生宿舍,却只找到圣贤书和普通教具,既没发现抗日传单,也没查到可疑人员。特务头目厉声质问陈先生:“有人举报你们学校搞抗日活动,为何一无所获?”陈先生从容答道:“我校皆是难民子弟,教书育人是本分,何来抗日之说?想必是有人造谣陷害。”
特务们找不到证据,又忌惮学校在当地的声望,只好悻悻离去。危机解除,师生们都松了一口气,纷纷夸赞小宇心思缜密。小宇望着窗外依旧挺拔的老槐树,心中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守护一所学校、一群孩子,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而他从那个只会躲在空调房里刷手机的废柴,到如今能沉着应对危机、守护他人的“守护者”,这一路的成长,都藏在每一次的挺身而出和悉心谋划中。只是他不知道,更大的风暴,正在南京城外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