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积分,这是一笔足以让叶凌云心跳加速的“巨款”。在送走那些激动不已的教授们之后,他立刻将意识沉入系统商城。
这一次,他的目标更加明确。既然要出书,要系统性地阐述不等式理论,那么就需要构建一个更完整的体系。单靠基本不等式和权方和不等式,虽然惊艳,但还略显单薄。他需要引入更多彼此关联、又能层层递进的强大工具。
他的目光锁定在两项知识上:
【柯西不等式(初级,二维形式)】:描述两组数乘积和与模长关系的基础不等式。表达式为 (ac + bd)² ≤ (a² + b²)(c² + d²),当且仅当 a/c = b/d (分母不为零) 时取等号。包含基础证明思路。
【兑换需求:50积分】
【均值不等式(初级)】:阐述几种基本平均值大小关系的不等式。初级形态限定于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涉及两个正变量。表达式为 (a+b)/2 ≥ √(ab),当且仅当 a=b 时取等号。包含基础证明思路及其与基本不等式的关系。
【兑换需求:40积分】
这两项知识,与他已经掌握的基本不等式和权方和不等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均值不等式可以直接由基本不等式推导,而柯西不等式(二维形式)则可以看作是权方和不等式在特定权重和幂次下的特例,同时它本身又具有极其直观的几何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就是它们了!”叶凌云没有犹豫,果断选择了兑换。
【积分-50】
【积分-40】
余额瞬间从90点清零,变成了可怜的0。但叶凌云的脑海中,却瞬间涌入了关于柯西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的完整理解,包括几种经典的证明方法(如构造二次函数判别式、利用平方差公式等)以及它们与已有知识的关联。
一种知识体系正在他脑中初步成型。
接下来的一个月,叶凌云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写作状态。他谢绝了大部分社交,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那本被系主任范德堡寄予厚望的小册子中。
书的标题,他斟酌良久,最终定为《不等式新探:几种量值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初步应用》。
在书中,他并没有急于抛出所有结论,而是采用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叙述方式:
· 第一章,从最简单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即均值不等式的二元形式)入手,给出基于完全平方式的简洁证明,并展示其在求极值等方面的应用。
· 第二章,自然引出其特例——更为基本的不等式 a² + b² ≥ 2ab,深化理解。
· 第三章,引入更具一般性的权方和不等式(二元形式),展示其作为前两者推广的威力,解决更复杂的加权极值问题。
· 第四章,引入柯西不等式(二维形式),从其几何意义(向量内积与模长)出发,建立代数与几何的直观联系,并证明其与权方和不等式的等价性。
· 最终章,他巧妙地将这几个不等式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初步的不等式理论框架,指出了它们内在的统一性与递进关系,并留下了一些可供进一步探索的开放性问题。
叶凌云的文笔清晰而严谨,逻辑链条严密。他不仅给出了结论和证明,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这些不等式背后蕴含的思想——代数变换的技巧、构造法的运用、以及追求普遍性与简洁性的数学精神。
威廉姆教授作为初稿的第一读者,几乎每看一章都要发出惊叹。“上帝,这柯西不等式……太漂亮了!还有这种联系……叶,你不仅仅是发现了几个孤立的公式,你是在构建一个体系!”
手稿在莱顿大学内部小范围传阅,引起的震动比上一次研讨会更为剧烈。这一次,再无人怀疑叶凌云的学术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崇拜的认可。这个年仅十五岁的东方少年,其思维的深度和系统性,已经超越了大学里绝大多数资深学者。
一个月后,在莱顿大学出版社的努力下,这本厚度不足百页,但内容却石破天惊的《不等式新探》正式刊印发行。书籍的扉页上,清晰地印着著作者:叶凌云(莱顿大学特别研究生)。
书籍首先在荷兰本土及周边地区的学者圈中流传,随即以惊人的速度向欧洲各大知识中心扩散——巴黎、伦敦、柏林、哥本哈根……
来自莱布尼茨、克里斯蒂安·惠更斯(此前参与研讨会的学者之一动用了自己的人脉)等顶尖学者的赞誉信函雪片般飞向莱顿大学数学系。信中无不表达了对书中新颖而强大的不等式理论的震惊与赞赏,以及对著作者“叶凌云”的浓厚兴趣。
【叮!您的著作《不等式新探》发表成功,根据影响力评估,获得积分奖励:1500点!】
【叮!检测到持续获取外界‘震惊值’,正在汇总核算……核算完毕,获得积分:380点!】
【总积分:0+ 1500 + 380 = 1880点!】
脑海中响起的系统提示音,让叶凌云长舒了一口气。近两千积分!巨大的回报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发表论文(著作)的积分奖励果然丰厚!这为他下一步的计划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而莱顿大学校方,在巨大的声誉提升和各方压力下,迅速做出了反应。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莱顿大学大礼堂内举行了一场简短而特殊的仪式。
叶凌云穿着略显宽大的学术袍,站在台上。台下,是学校的董事、各系教授、以及闻讯前来观礼的学生们,包括那位曾经嘲讽过他的彼得,此刻他的眼神里只剩下敬畏和不可思议。
范德堡系主任庄重地宣读了学校的决定:“……鉴于叶凌云先生在其著作《不等式新探》中展现出的卓越原创性、深刻的数学洞察力以及构建理论体系的杰出能力,经莱顿大学学术委员会一致通过,特授予叶凌云先生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s),并正式聘其为莱顿大学数学系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Researcher)……”
十五岁的硕士!莱顿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硕士!
掌声雷动,伴随着无数的惊叹和议论。镁光灯(这个时代尚未出现,此处为比喻)仿佛聚焦在叶凌云身上。
他微微躬身,从系主任手中接过了那卷象征硕士学位的羊皮纸证书。学术袍的沉重感,以及手中证书的分量,都清晰地告诉他,他已经在这个时代站稳了脚跟,并且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助理研究员的职位意味着更稳定的收入、更好的研究条件,以及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
仪式结束后,叶凌云独自一人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摩挲着系统界面里那高达1880点的积分,心中思绪翻涌。
硕士,只是一个开始。助理研究员,也只是一个跳板。
手中的积分,让他有了更多选择的资本。是继续深耕数学领域,兑换更高级别的数学知识,向微积分发起冲击?还是将目光投向其他领域,比如刚刚起步的物理学、化学,或者……能够带来更直接影响力的应用技术?
十七世纪的科学版图,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而他,手握来自未来的知识宝库,即将做出选择。
“下一步,该兑换点什么呢?”叶凌云望着莱顿城古老的街道,眼中闪烁着充满野心的光芒。风暴,已经不再仅仅是酝酿,它正随着那本小册子的传播,开始席卷欧洲学界。而他,将是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