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的高干病房区格外安静,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味道,却比普通病房区多了几分雅致。陈景行在冯枕秋的引领下,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病房。
病床上,那位在公园昏倒的老人半靠着,虽然脸色仍有些苍白,穿着蓝白条纹的病号服,但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一双眼睛深邃而睿智,正带着温和的笑意打量着走进来的陈景行。他周身散发着一种属于顶尖学者的沉静气场,那是常年沉浸在知识与研究中沉淀下来的独特气质。
“爷爷,这就是我跟您说的陈景行,那天多亏了他!”冯枕秋快步走到床边,语气带着雀跃和后怕。
“陈同学,快请坐。”老人微笑着指了指床边的椅子,声音温和,带着些许虚弱,但吐字清晰,“老朽冯育林,这次真是……救命之恩,感激不尽。”
冯育林。陈景行心中了然,果然是他——国内心血管领域的泰斗,工程院院士,曾主导过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心衰机制研究和介入治疗方面是绝对的权威。难怪冯枕秋会说“医者不能自医”,到了他这个级别,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比一般医生更清楚,但也正因如此,面对某些不可逆的衰老与疾病,无力感或许更强。
“冯院士,您言重了,任何懂急救的人遇到那种情况都会出手的。”陈景行微微躬身,态度不卑不亢,在椅子上坐下。他注意到床头柜上放着几本最新的《循环》(*Circulation*)期刊和一些手写的演算纸。
冯院士仔细看着陈景行,目光中带着欣赏和探究:“不一样。枕秋都跟我说了,你的CPR手法非常标准,甚至可以说精准,判断也极其果断。这不像是一个普通高中生能具备的素质和知识。听枕秋说,你在三中读书?”
“是的,高三。”
“高三……”冯院士若有所思,“学业紧张,还能掌握如此娴熟的急救技能,难得。你对医学感兴趣?”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陈景行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目光平静地迎上冯院士的审视,说道:“知识本身,对我有吸引力。尤其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他顿了顿,语气诚恳,“比如,如何更早地预警心血管系统的风险,如何优化现有的治疗方案,甚至……探索一些更根本的修复机制。”
他没有卖弄任何专业术语,但话语中透露出的视野和思考角度,让冯院士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惊讶。这不像是一个少年的空谈,更像是一个研究者切入问题的思路。
“更根本的修复机制……”冯院士喃喃重复了一句,看向陈景行的目光更加不同,“你指的是……细胞层面?甚至基因层面?”
陈景行没有否认,只是说道:“我认为那是未来的方向之一。”
冯院士沉默了,他靠在床头,眼神望向窗外,似乎在回忆什么,又像是在思考。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语气带着一丝感慨和不易察觉的落寞:
“是啊,未来……我们这些老家伙,搭建了一些框架,解决了一些‘已知’的问题。但很多更本质的、‘未知’的领域,需要你们年轻人去探索了。医者不能自医,有时候不只是技术局限,也是思维和精力的局限。”
病房里安静下来。冯枕秋看看爷爷,又看看陈景行,觉得这两人之间的对话,有种超越年龄的默契和沉重。
冯院士重新看向陈景行,眼神变得郑重:“陈景行,我有个不情之请。如果你对医学,特别是心血管领域真的有兴趣,以后有空的时候,可以来看看我这里的资料,我们可以讨论一些问题。我老了,精力不济,很多新的想法需要年轻人来碰撞、来验证。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偶尔来做做我这个老头子的‘学生’?”
这不是正式的拜师,更像是一种基于欣赏的邀请,一个进入顶尖学术圈子的宝贵机会。
陈景行心中一动。这正是他需要的!不仅能接触到最前沿也最可靠的医学知识,为母亲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更能借助冯院士的资源,更快地切入生物医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他站起身,郑重地回答:“能得到冯院士的指导,是我的荣幸。我会珍惜这个机会。”
冯院士脸上露出了真切而欣慰的笑容。冯枕秋也开心地笑了起来,看向陈景行的目光里,除了感激,更多了几分好奇和认同。
……
就在陈景行开始不定期前往医院,沉浸在冯院士浩瀚的医学藏书和前沿研究手稿中时,“熵减小组”内部也发生着变化。
万事屋(陈景行)带领小组排名飙升,并以雷霆手段反击“迷雾”的事迹,在更小的圈子里流传开来。加上联邦学习框架项目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技术爱好者试图接触和加入。
「卡莉」:> 今天又拒绝了三个申请,简历看起来都还行,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我们现在这么抢手了吗?
「魅影」:> 还不是老大(万事屋)打出的名声!以前我们求人来看都没几个。
「密语」:> 宁缺毋滥。小组的核心是技术实力和信任。
为了区分和管理,小组内部逐渐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称号体系。最初的核心成员,如 魅影, 密语, 卡莉, 阿瑞斯, 矢量,被其他人半开玩笑地尊称为“元老”。而“万事屋”,则被公认为唯一的“首领”,尽管他从未自封。
陈景行(万事屋)对涌入的申请并不热衷,他更看重现有核心团队的磨合与提升。他给「齿轮」和几位“元老”设置了更高的准入门槛,并设计了一套匿名的技术挑战题,只有通过者才能进入候选名单。
他将更多日常管理和新人筛选工作下放,自己则专注于架构设计和攻克最关键的技术节点。同时,他也在小组内部推动了一种“贡献点”制度,成员通过完成任务、分享技术、解决难题来积累点数,可以兑换更高级的权限、内部工具,甚至是万事屋本人的一对一技术指导时间。这套制度极大地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也让小组运作更加规范化。
偶尔,在 技术深潜频道讨论间隙,会有新人冒泡:
「新人-7号」:> 首领今天会来评审代码吗?好紧张!
「阿瑞斯」:> 叫老大!首领听着跟什么邪教似的。老大忙着呢,你们的代码先过我们这关!
陈景行看着屏幕上“首领”和“老大”的称呼,无奈地摇摇头,但并未制止。这种带着敬畏的称呼,有助于维持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校园里,陈景行的生活依旧规律而高效。模拟考的成功让他拥有了更多自主安排时间的自由。他去市一院向冯院士请教的事情并未张扬,但在一次与邝清瑶偶然讨论一道涉及生物信息学背景的物理竞赛题时,他引用了一个关于蛋白质折叠能量计算的概念,让邝清瑶再次感受到了他知识面的深不可测。
“你最近在看生物方面的书?”邝清瑶难得地主动询问。
“涉猎一点。”陈景行回答得一如既往的简洁。
邝清瑶看着他平静的侧脸,感觉自己与这个男生之间的距离,非但没有因为彼此成绩的接近而缩小,反而因为对方身上越来越多谜团而拉得更远了。他像一座冰山,显露出的部分已然令人惊叹,水下却隐藏着更加庞大的、不为人知的体积。
冯枕秋偶尔会发短信给陈景行,有时是询问他下次去醫院的时间,有时是分享一些她自己在医学学习上遇到的趣事或困惑。两人之间的联系,因为冯院士和那次急救事件,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像两条偶然交汇的溪流,开始沿着各自的轨迹,却又保持着某种微妙的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