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崇焕入狱 亲军萌芽
早朝的太和殿里,空气比往日更显凝滞,连呼吸声都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袁崇焕被打入诏狱的消息像颗石子投入死水,激起的不是平静,而是漫天流言。刚一落座,御史毛羽健就第一个出列,脸色凝重得像挂了层霜。
“陛下,袁崇焕入狱,辽东军心浮动,后金皇太极怕是会趁虚而入!”他躬身叩首,声音带着几分焦灼,“如今京营朽坏,边军分散,若清军再次入关,京城危矣!臣恳请陛下速派使者前往辽东安抚军心,再急调左良玉部驰援京畿,方能稳固防线!”
“左良玉?”我嗤笑一声,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毛御史倒是说说,朕该怎么调得动他?前几日陕西流民作乱,朕三番下诏令他出兵,他倒好,以‘粮草匮乏’为由推脱再三,如今怕是早已把朕的圣旨当成耳旁风了吧?”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眼神里满是惊讶与不安。他们或许知道左良玉骄纵,却没料到皇帝会如此直白地戳破这层窗户纸——皇权对兵权的掌控,早已虚弱到连地方将领都敢阳奉阴违的地步。
“陛下,左良玉虽有不妥,但眼下唯有他兵力雄厚,能解燃眉之急啊!”毛羽健不死心,继续劝谏,“若不调他来,一旦清军入关,后果不堪设想!”
“后果不堪设想?”我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鎏金的纹路硌得手心发麻,“朕看最不堪设想的,是朕这个皇帝手里没兵,只能看别人脸色!袁崇焕在清兵入关时,接到朕的诏令,要他带关宁铁骑拦截清兵的,他倒好,眼睁睁看着清军逼近京城,只敢诡异尾随吊着清兵掳掠百姓,一路到京城不敢出击;左良玉手握重兵,却对朕的旨意置若罔闻。毛御史,你告诉朕,指望这些人保卫大明,与指望母猪上树有何区别?”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大臣们被我这番直白又狠厉的话怼得哑口无言。我站起身,目光扫过底下一张张或惶恐、或犹豫、或不以为然的脸,心里忍不住吐槽:这帮文官,平时只会纸上谈兵,真到了关键时刻,除了喊口号、推责任,屁用没有。原主崇祯是伪刚愎自用,因为手里没真正掌控的军队,才会被大臣们牵着鼻子走,最后落得个煤山自缢的下场。我可是真刚愎自用的主儿,伟人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兵权在手,别说应对清军和农民起义,哪天有人造反,朕怕是真要步原主后尘,找棵歪脖子树上吊了。
更重要的是,我一个浸淫现代军事知识十几年的军迷,怎么可能把兵权交给古人?这帮人文化水平低不说,军事理念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连最基本的队列纪律、协同作战都不懂,让他们统领军队,纯属浪费资源。朕要搞的是近代化训练,是火器与冷兵器结合的战术,是强调纪律和战术配合的强军,这些东西,除了朕自己,谁能懂?
“陛下,”兵部尚书杨嗣昌小心翼翼地出列,“调不动左良玉,臣也认同。但组建新军需耗费巨资,如今国库仅存七万三千两白银,若尽数投入,一旦其他地方有急,朝廷便无钱可用了啊!”
“七万三千两白银,留着发霉吗?”我冷笑一声,走到殿中,“这笔钱,朕留着有何用?赈济灾民?杯水车薪;修缮军备?不够京营塞牙缝;赏赐百官?朕还没傻到养一群白眼狼!倒不如拿来组建一支朕能直接掌控的亲军——朕要在京城周边招募流民精壮一支,由朕亲自统领、亲自训练,编练一支皇帝直属的铁军!”
“陛下亲自统领?”大臣们纷纷惊呼,户部尚书毕自严脸色煞白,连忙说道,“陛下万金之躯,岂能亲涉军旅?再说,组建新军、训练士兵乃武将之责,陛下亲自动手,恐有失九五之尊啊!”
“失九五之尊?和你们这些古人真说不清。”我嗤笑一声,眼神里满是不屑,“朕的九五之尊,是靠手里的兵权和大明的江山撑起来的,不是靠坐在龙椅上摆架子!你们以为,那些武将懂什么训练?怕大字都不识一箩吧?他们只会让士兵耍耍花枪、练练传统武术,遇到真正的强敌,还不是一触即溃?戚家军从一建军,就禁止军士练传统武术的。”
我顿了顿,语气坚定:“朕要的亲军,绝非乌合之众!朕会亲自制定训练章程,教他们队列纪律、协同作战、火器使用、战术配合,更要让他们具备近身格斗的能力!朕已下令,让工匠打造套筒式刺刀,装配在鲁密铳上——清军骑兵集群冲击凶猛,若打完一轮火器,敌人已冲到面前,没有近身武器,火枪兵岂不是死翘翘?所以,刺刀格斗必须练,而且要练到极致!这五千人,先装备一千支鲁密铳配刺刀,其余士兵配备长枪,组成铳步协同的作战单元。朕亲自带他们,谁敢不听指挥?谁敢阳奉阴违?”
“套筒式刺刀?”大臣们面面相觑,显然从未听过这种装备,杨嗣昌忍不住问道,“陛下,这刺刀是何种器物?装配在铳上,会不会影响射击精度?”
“影响精度?总比被骑兵砍死强!”我挑眉道,“这刺刀是套在铳管上的短刃,平时不影响射击,敌军逼近时,火枪立刻变成长矛,既能自保,又能结成阵型对抗骑兵。朕要的不是只会放铳的靶子,是能远攻近战、攻防一体的全能士兵!这些门道,你们不懂,照做便是!”
“陛下,万万不可啊!”翰林院侍读钱谦益摇着头,一脸痛心疾首,“祖制规定,皇帝不得直接统领军队,此举恐遭天下人非议,说陛下专权独断;而且流民出身复杂,恐生哗变,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专权独断?从长计议?”我走到钱谦益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钱谦益,你倒是说说,朕要是不专权独断,任由兵权旁落,任由你们这帮只会吟诗的文官扯皮,任由左良玉之流骄纵跋扈,大明还有救吗?朕是皇帝,是大明的掌舵人,不是你们手里的傀儡!祖制是死的,人是活的,若祖制阻碍大明中兴,朕便废了这祖制!”
“至于流民哗变,”我冷笑一声,“朕给他们饭吃、给他们饷银、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还教他们杀敌报国的本事,他们感激朕还来不及,怎会哗变?倒是你们这些人,饱读诗书却心怀鬼胎,才是大明的隐患!”
我环视一周,语气冰冷:“朕今天把话放在这,五千亲军,必须组建!七万三千两白银,尽数拨付!朕亲自训练,亲自统领!谁要是再敢阻拦,休怪朕不客气!”
大臣们被我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震慑,纷纷低下头,没人再敢开口。杨嗣昌看着我坚定的眼神,犹豫片刻,还是躬身领旨:“臣遵旨!”其他大臣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呼“陛下圣明”,虽眼神里仍有疑虑,却无人再敢反对。
散朝后,我回到乾清宫,立刻传旨给工部,要求三日之内画出套筒式刺刀的图纸,半月之内打造出一千把适配鲁密铳的样品,若延误工期,提头来见。工部尚书不敢怠慢,亲自带着工匠们赶来,我凭着记忆画出刺刀的结构草图,标注出尺寸和装配方式——毕竟是现代军迷,对这种基础军事装备的原理了如指掌。
“陛下,这刺刀看似简单,却需精准贴合铳管,还不能影响发射,工艺颇为复杂啊!”工部尚书看着图纸,面露难色。
“复杂也得做!”我沉声道,“多花点银子,多调些熟练工匠,朕不管你们用什么办法,半月之内,朕要见到成品!这是关系到亲军生死存亡的大事,耽误不得!”
“臣遵旨!”工部尚书不敢再推脱,连忙领旨退去。
“陛下,沈贵妃娘娘求见。”王承恩轻声禀报。
沈贵妃走进殿内,一眼就看到案上的刺刀草图,好奇地问道:“陛下,这便是您说的套筒式刺刀?看起来倒是精巧,真能让火枪变成长矛?”
“那是自然。”我笑着将她拉到身边,指着图纸解释,“你看,这刺刀有个套筒,套在铳管上,用卡扣固定,射击时取下,近战时装上,既方便又实用。清军骑兵厉害,咱们的火器虽威力大,但装填慢,一旦被他们冲进来,火枪兵就成了活靶子。有了这刺刀,就能形成‘远射近战’的闭环,再也不怕他们的集群冲击了。”
沈贵妃眼中闪过钦佩:“陛下真是聪慧过人,这种法子,臣妾从未听过。只是,训练士兵同时掌握火器和刺刀格斗,怕是难度不小吧?”
“难度再大也得练!”我说道,“朕会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上午练队列和火器操作,下午练刺刀格斗和体能,晚上学纪律条例。朕亲自示范,亲自监督,不信练不出效果。再说,这些流民都是苦过来的,能吃苦、有韧劲,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激励,他们一定能达标。”
我握住她的手,轻声道:“而且,只有朕亲自训练,才能确保他们绝对忠诚,绝对服从。这支部队,是朕的底牌,是大明的希望,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沈贵妃点了点头,眼神坚定:“陛下放心,臣妾会在后宫为陛下打理好家事,让陛下无后顾之忧。若有需要臣妾帮忙的地方,陛下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几日,京城上下都笼罩在组建亲军的忙碌氛围中。顺天府尹迅速在京城周边设立招募点,张贴告示,承诺给流民提供饱饭、饷银和安家费。告示一出,无数流离失所的流民纷纷涌向招募点,一时间,京郊的招募点排起了长龙。但是明末生存环境恶劣,青壮年只招来两千人,先训练着吧,等过些时侯再招齐五千人。
我亲自拟定训练章程,从队列训练、体能训练,到火器操作、刺刀格斗,再到战术配合和纪律条例,都详细列明,完全照搬现代军事训练的核心逻辑,只是根据明末的实际情况做了调整。比如,针对鲁密铳装填速度慢的问题,我设计了三段击战术,让士兵轮流射击,保持火力压制;针对刺刀格斗,我简化了动作,强调刺、挑、劈三个核心招式,配合阵型协同作战。
更重要的是,我深知“肌肉记忆”的重要性——近代化军队的纪律,从来都是靠反复训练和严格要求刻进骨子里的。所以我特意找工匠削了一根小指的竹条,既能用来指导动作,也能在士兵偷懒、出错时及时“提醒”,确保每一个动作都标准统一,形成条件反射。毕竟我这皇帝当得够累了,可没功夫跟一群流民磨嘴皮子,竹条之下出纪律,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管用。
然而,流言却再次四起。王承恩匆匆来报:“陛下,朝堂上又有人散布谣言,说陛下搞什么刺刀、三段击,都是旁门左道,纯属浪费国库;还说流民都是乌合之众,就算训练了也成不了气候,只会白白送命!更有人说陛下拿着竹条亲自训兵,有失帝王体面,成何体统!”
“旁门左道?成何体统?”我冷笑一声,眼神冰冷,“这些人就是井底之蛙,看不懂先进的战术,就只会造谣生事!传朕旨意,令锦衣卫严查流言源头,凡是参与散布谣言者,一律抓起来,严刑拷打,追查幕后主使!另外,在京城张贴告示,把刺刀的用途和三段击战术的优势讲清楚,让百姓知道朕组建亲军的真正目的!至于帝王体面?能练出强军、保住大明,才是最大的体面!”
“奴才遵旨!”王承恩连忙领旨。
很快,锦衣卫就查出流言源头,指向钱谦益等几位东林党官员。我没有立刻发作——钱谦益背后牵扯着江南士绅的庞大利益,现在动手还为时过早,不如先记在账上,等亲军成型、局势稳固,再一并清算。当下只下令敲打一番,将散布流言最猖獗的几个小官革职查办,杀鸡儆猴。消息传出,朝堂上下一片震动,那些原本还想暗中作梗的官员,吓得纷纷收敛了手脚。
半月后,第一批套筒式刺刀打造完成,送到了京郊校场。我亲自检查了刺刀的质量,将其套在鲁密铳上,试了试插拔和稳固性,效果十分满意。与此同时,五千精壮流民也已集结完毕,身着统一军装,整齐地排列在校场上。
我身着轻便铠甲,手里握着那根竹条,站在队伍前方,声音洪亮:“将士们!今日起,你们就是朕的亲军,是大明的铁血战士!朕手里的这根竹条,不是用来虐待你们的,是用来帮你们养成肌肉记忆,帮你们在战场上活下来的!朕手里的铳和刺刀,是你们的武器,是你们的保命符,是你们建功立业的资本!”
我举起竹条,指向队列:“从今天起,队列不齐者,竹条伺候!动作不标准者,竹条伺候!装填慢半拍者,竹条伺候!朕要让你们每一个动作都刻进骨子里,就算闭着眼睛也能做好!只有这样,到了战场上,你们才能不用思考,本能地完成战术动作,才能活下去!”
“现在,训练正式开始!”我一声令下,亲军训练拉开序幕。我亲自示范队列动作,“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竹条在队列间游走,谁的脚步错了、身体歪了,竹条就会精准地落在他的肩膀上,力道不大,却足够醒目。士兵们起初还有些散漫,但几轮下来,没人再敢偷懒,队列渐渐变得整齐划一。
上午练队列和火器操作,我手把手教他们装填火药、压实、装弹、瞄准、射击,每一个步骤都反复强调,竹条时不时敲在动作生疏的士兵手上:“记住!装填要快!瞄准要稳!这不是儿戏,是在跟死神赛跑!”下午练刺刀格斗和体能,我示范刺、挑、劈的动作,让士兵们分组对练,竹条在一旁纠正姿势:“刺要直!发力要猛!对准敌人的要害!”
一整天下来,我累得浑身酸痛,嗓子也喊哑了,但看着士兵们从一开始的东倒西歪、笨手笨脚,到后来队列整齐、动作标准,眼神中越来越有底气,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是在训练军队,也是在锻炼身体——前世久坐办公室落下的腰酸背痛,跟着训练跑了几天,竟然好了不少,也算是意外之喜。
沈贵妃担心我太过劳累,特意赶来校场送参汤,看着我满身尘土、满头大汗,手里还握着竹条,心疼地说道:“陛下,您辛苦了,歇会儿吧。这些士兵已经练得有模有样了,您不必事事亲力亲为。”
“不辛苦。”我笑到了战场上,他们可能就会多一分危险。朕亲自盯着,才能放心。再说,跟着他们一起训练,朕的身体也结实了不少,一举两得。”
沈贵妃看着我眼中的光芒,心里充满了敬佩和爱意:“陛下真是千古明君。臣妾相信,在陛下的亲自训练下,这支亲军定能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军!”
我握住她的手,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翻盘之路,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两步——稳定皮岛、组建亲军。接下来,我要亲自把这支亲军训练成精锐,让他们成为大明最锋利的尖刀。那些蛀虫们,那些觊觎大明江山的敌人,准备好迎接朕的雷霆手段吧!
心里忍不住自嘲:苏越啊苏越,你这皇帝当得,真是文武双全,既要当政治家、军事家,还要当训练教官、武器设计师,现在又多了个“健身教练”的身份,比前世996加班还累。不过没关系,谁让你是现代军迷呢?别人不懂的近代化训练,你懂;别人想不到的武器改良,你想得到;别人不敢的亲力亲为,你敢。只要能练出一支强军,只要能保住大明,再累也值了!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这支亲手打造的亲军,我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明末乱世中,站稳脚跟,杀出一条中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