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这个项目,到底准备了多久?”
权志龙的问题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在朴恩秀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连名带姓的称呼,褪去了所有客套,只剩下纯粹的审视。那双深潭般的眼睛紧盯着她,不放过她脸上任何一丝细微的变化。
工作室里一时间只剩下机器低沉的运行声,空气仿佛凝固了。
朴恩秀感到自己的脊背微微绷紧。她预想过他会探究,却没料到会如此直接,在这个她刚刚展示完专业见解、气氛似乎有所缓和的当口。这是一个陷阱,也是一个机会。撒谎很容易被看穿,但完全坦白真相?现在还为时过早。
她垂下眼睑,轻轻将平板电脑放在膝盖上,这个动作为她争取了宝贵的两秒钟来组织语言。当她再次抬起头时,脸上是一种经过斟酌的坦诚。
“如果从看到‘未来美术馆’开幕酒会嘉宾名单,得知您可能会出席那一刻算起,”她语气平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自嘲,“大概是两周。但如果从第一次无意间听到您的音乐,尤其是那首《废墟》,并开始不自觉地思考‘如果能看到这些声音会是什么样子’算起……”
她顿了顿,目光迎向他,清晰地说道:“那么,可能有一年多了。”
这个回答,半真半假。真的部分是,她对权志龙音乐的兴趣确实始于一年多以前,始于那首偶然闯入她世界的《废墟》。假的部分是,这种兴趣并非“不自觉地思考”,而是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和背后深入的调查。
权志龙没有打断她,只是用眼神示意她继续。
“不瞒您说,”朴恩秀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让自己显得更放松些,“筹备‘四月艺术中心’之初,我就定下了‘跨界’和‘深度’两个基调。我需要一个能一鸣惊人的开幕展,而不是又一个锦上添花的社交活动。您的音乐,尤其是近期的作品,呈现出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让我看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能。”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回了商业逻辑和艺术追求上,这是最安全,也最站得住脚的理由。
“所以,在决定将您作为目标合作对象后,我投入了所有能调动的时间和资源去研究。听您所有的歌,看每一场演唱会的视频,分析每一句歌词,甚至去了解您偶尔在访谈中提及的画家和艺术流派。”她指了指平板电脑,“您刚才看到的,就是这些研究的核心提炼。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否真正理解了您想要表达的东西。”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反将一军:“还是说,权先生认为,一个成功的合作,准备的时间应该有个标准答案?或者,您更希望看到一个仅凭一时兴起、缺乏深度准备的合作方?”
权志龙深邃的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波动,像是被她的反问稍稍触动。他身体向后靠去,手指在沙发扶手上无意识地敲击着,那节奏,竟隐约契合了《废墟》中某段旋律的节拍。
“理解……”他重复着这个词,语气意味不明,“朴小姐的‘理解’,确实很特别。”
他没有再追问时间的问题,但朴恩秀知道,他并没有完全相信。他只是暂时将这个问题搁置了。像他这样的人,警惕心极强,绝不会因为一番精彩的说辞就卸下所有防备。
短暂的沉默后,权志龙忽然换了个话题,指向了工作台一角堆放的一些设备模型和草图:“即使理念相通,技术实现也是巨大的挑战。你提到的沉浸式装置,对空间、声学、灯光的要求近乎苛刻。你的团队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话题转向了具体执行,气氛似乎从刚才那种微妙的心理博弈中缓和下来。朴恩秀暗暗松了口气,知道第一关算是勉强通过了。
“我们核心团队有大型公共艺术项目的经验,但如此前沿的科技艺术结合,确实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她坦诚以告,但随即话锋一转,“所以,我们更需要像您这样对最终效果有极致要求的艺术家深度参与。我们计划引入德国ZKM艺术与媒体中心和日本TeamLab的幕后技术顾问团队,确保创意能百分百落地。”
她一边说,一边注意着权志龙的反应。当她提到“TeamLab”时,她敏锐地捕捉到他眉梢极其轻微地挑动了一下。那是感兴趣的信号。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会谈进入了更实质性的技术讨论阶段。权志龙一改之前的沉默,提出了许多具体甚至堪称苛刻的要求和建议,显示出他绝非一个仅仅提供名字的挂名艺术家,而是真的要深入参与到创作中。
朴恩秀全力应对,时而赞同,时而提出替代方案,两人之间竟生出一种类似“战友”的默契。李成洙中途进来送了一次水,看到这场景,脸上也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当时钟指向下午四点半,窗外的天色已经开始泛灰时,权志龙终于停了下来。他揉了揉眉心,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但眼神却比朴恩秀刚进来时明亮了许多。
“今天先到这里吧。”他站起身,送客的意味明显,但语气不再冰冷。
朴恩秀也站起身,知道这次会谈已经远超预期地成功了。她收拾好东西,礼貌地告辞。
走到工作室门口时,权志龙忽然在她身后开口,声音平静无波:
“合作草案,可以让团队开始准备了。”
朴恩秀心头一喜,正要回应,却听到他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那句话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穿透了她刚刚放松的神经:
“还有,朴恩秀。”
“下次来,不必再‘恰好’等在停车场。”
朴恩秀脚步一顿,没有回头,只是背对着他,轻轻点了点头:“好的,权先生。”
她稳步走出工作室,直到坐上自己的车,关上车门,才允许自己真正地放松下来。后背竟已惊出一层薄汗。
他果然什么都知道。他知道第一次在停车场的“偶遇”是她的精心设计。他默许了她的接近,或许是因为好奇,或许是因为她那番关于《废墟》的解读确实触动了他。
但最后那句话,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他接受合作,但要求接下来的所有互动,都必须建立在“坦诚”的基础上。他讨厌算计和伪装。
而她手中那份关于他过往的、最关键的调查资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下一次见面,她还能继续完美地隐藏下去吗?这场始于精心策划的“追逐”,正在将她带入一个越来越无法预料、也越来越危险的漩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