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不负前程,落梅文章
本书标签: 轻小说  优美句型  本文主要摘录好文章 

飞鸿踏雪

不负前程,落梅文章

尘世最美的,为春日花,盛世景,少年心,佳人梦。百代光明,迁徙游走,或闲静,或喧哗,有欢喜,也有悲意,但因有了诸多情节,世事方真实可依。

人之一生,不问长短,走过则好。岁月流去无情,有时含蓄矜持,有时酒脱决绝。同样的春花秋月,冷暖阴晴,却各有际遇,各有缘法。任你王侯将相、英雄美人,纵横天地,不过荒草废墟。所求的,亦只是风日静好,岁月清安。

1060年天,苏家父子三人,皆得官职,当是圆满。 苏洵虽未参加考试,但因他文章之名,得权贵推荐,被任命为校书郎。苏轼授大理评事,出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则任商州军事通官,念父亲苏洵一人在京,年老岁衰,辞谢不就。

自此,父子三人文名日盛,与当朝权贵、诗客名流应确来往,前程若锦。人世纷纷,说悲说喜,有荣有枯,当下的繁盛烂漫,又怎可轻易割弃。

那是一场雪后,万木凌霜,天地净白。多少江山更迭,炎凉恩怨,唯有此时,不再争执,只作虚无。

苏轼携了家眷,离京赴任。千里之行,幸有红粉相伴,抵消些许离苦。杯盏中,盛着离别之酒;行囊里,收着唱和之诗。这亦是他与苏辙第一次相别,汴京城外,依依难舍。

苏辙相送了一程又一程,终执手作别。苏轼望着他远远行去、乍隐又现的背影,感慨万千,写下《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以述其情。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帏,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二人手足情深,非比一般,自幼同窗共读,寒灯相对,又志趣相投。正如《宋史.苏辙传》所说:“患难之中, 友爱弥笃,无少怨少近古罕见。”

自古离别多情伤,夫妻之别,亲友之别,皆一样刻骨铭心, 令人感忧。古人送别之句,多有万千。伤离之情,一样深浓, 又各得其味。

李白有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柳永则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欧阳修感叹“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苏轼与弟相别,亦是满怀悲情,心中寥落。回念当年远行途中,二人读韦应物诗“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内心触动,相约官场早退,围篱结圃,静享闲居之乐。

多少事,不过只是愿想,一入宦海,再难退步。人世间所有转山转水的奔走,无非是为了遇见一遇 见风景,遇见心中所求。为此,每个人在不断地得到中失去,这是因果,亦是代价。

苏辙回京后,对苏轼很是想念,数尽更漏,为盼消息。想他今番西行必经渑池,当年兄弟二人赴京。曾宿于此间僧合,并于壁上题诗,遂写诗寄之。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次日,他托人骑马将诗送去,一问平安。苏轼虽有忧思,但有王弗相随,夫妻情深,亦不觉寂寞。一路上赏景折梅,烹雪煮茶,不急不缓,很是闲逸。

那日恰到渑池,苏轼对着旧物感慨,随后收到苏辙遣人相赠的诗,更是百感交集。当即和诗一首,让人捎回,以寄情意。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峙岖还记否?路长人困塞驴嘶。

没漫行途,不问前程。人生到处,好似飞鸿踏于雪上,有的偶然,又身不由己。然当它振翅而飞,奔赴远方,过往的留驻已虽是值子、拂空,不可寻见。僧合墙壁上的题诗荡然无存,当年的老僧也已程中唯记从前的艰辛,路远人倦,驴嘶阵阵。

前路茫茫,蜿蜒崎岖,总有人将严寒踏破,行去无边。此番出来是苏轼初次任职,于官场上他毫无心得,犹不知个中滋味。但他风化茂,才情横溢,他深信,来日定能身居高位,一 展才学,为世所容

苏轼满怀盼愿,背着书囊,携妻而行,走过大宋风烟,走过岁月山河。沿途的名胜古迹,令其文思如流。他乘风候月,忘于晨昏,对那弥望琼白、漫林雪松,时吟时唱。

毕竟,仕途的开始,于他意义非凡。远方的山水不可预知,几千年来,世人都一一样地走过。凤翔位于今陕西省西部,路远地偏,行途中踏雪凌霜,时近月余方至。

苏轼到任后,与上司相处融洽,又因判官之职并不繁重,故闲余时光趁公务之便,游山玩水,深感快哉。

一程山水,一种情怀;一阕风景,一段生平。万物有情,但所有的遇见,皆是过客。那么来的花草树木,本平台楼测,乃至穿堂的限子、拂枝的背丽,潮语过,究被岁月给遭忘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其实,山水相同,因雅士登临,便多了诗情画意,有了笔服修饰,文脾晕染。亦增添旖施风采。

苏轼是街于四海的仙客、行走人间的才子,他所到之处,山有市资,水生柔骨。风用的山水,有了他的游历面变得丰润无比,较秀相儿。苏献上任之初,时值风用大早。自当年九月开始,数月不雨,以致“农民拱手,以待饥懂,粒食将绝,盗贼且兴”

因他初入官场,不曾历练,面对旱灾苦无良策。无奈之余,他前往太白山神庙析雨,为民请命,并写下祝文。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高俊巍峨,风景秀雅,怪石遍布。这里水源丰富,山上高地有湖泊数处,被誉为“太白天池”。许是因了这些湖泊,苏轼认为有润泽之气,可施雨水。

凤翔太白山祈雨祝文

维西方挺特英伟之气,结而为此山。惟山之阴威润泽之气,又聚而为湫潭。瓶罂罐勺,可以雨天下,而况于一方乎?乃者自冬担春,而雪不至。西民之所己。今旬不雨,即为凶岁。民食不继,盗成且起。岂惟中所任以为忧?赤非神之所当安坐而熟视也。圣天子在怀柔之礼,莫不备至。下至于愚夫小民,奔走畏事者,哉?凡皆以为今目也。神其盍亦鉴之?上以无负圣天子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尚飨! 苏轼怀天下之思,此番依赖鬼神,虽是迷信,却发心为民,见神本为虚物,信则有,不信则无。苏子书写析文,实乃他心系苍生,用其真诚感动天地。

或许是苏轼虔诚,又或许是天时巧合,到了三月间,各地开始体续下雨。虽有落雨,仍未解民难。

之后几经波折,接连下了三天大雨,关中早情才得以缓解。“久旱逢甘露”本即人生至乐,亦如“他乡遇故知”,那种愉悦, 深重融厚。大雨过后,草木温润,百姓相庆,满城欢喜。雨下三日, 繁谁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大雨如倾,酣畅淋滴,护佑万物,消了民难。不知这是谁的功

劳?百姓说是太守,大守说非也:把功劳们之天子,天子不任:于造物,造物也不贪功:归于太空,大空虚无绿物,无所凭借,不能有名。故东坡以名其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

那年苏就还筑了一处庭院, 作为官舍,亦为他素日读书品若之处。院子虽不甚宽阔,却移来花树,修了亭池,倒也雅致。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春雨如约而至,苏轼的小园恰好建成,恰如天意。他心中喜悦,故将亭子命为“喜雨亭”。

其实,再平淡的风景,再寻常的亭台,因苏子妙笔,亦有了神韵,得其境界。那座千年前的古拙小亭,经尘世风雨,朝代更改,早已湮灭无痕。

它是否真实存在过,又庇护了多少苍生,不得而知。只是后世之人偶然想起的时候,心底竞掠过一丝温柔, 以及久远历史带来的些许苍茫和痛楚。

有了自己的庭院,往后的闲暇时光,亦有妥善的寄处。或静坐亭台,赏一场久违的花事;或凭栏远眺,看莺燕穿堂嬉戏。

漫长如水的日子,看不到尽头,时觉空无,时觉寂寥。但有诗书做伴,更有贤妻稚子相陪左右,自可心安。

上一章 漫漫行途 不负前程,落梅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虚灵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