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不负前程,落梅文章
本书标签: 轻小说  优美句型  本文主要摘录好文章 

生死茫茫

不负前程,落梅文章

和有情人在一起,日日吉祥,事事皆好,不用说盟说誓,心中自觉温暖明净。若可以,我愿用所有的修行,换世的平淡相守。 春花秋月,当为乐事,世事喧繁,不乱我心。

那时,他初入官场,若不经风雨的兰花,心在深山,身寄红尘,不惹凡愁旧怨。小小馆舍间,陪伴他的,除了花月诗思、酒杯茶盏,还有贤妻王弗、稚子苏迈。

王弗贤良婉静,聪慧博学,为世间不可多见的美好女子。她陪伴

苏轼青春数裁,同享繁华,共度霜雪。苏轼和王弗的相识,有说“唤鱼联姻”。

当年苏轼求学王方门下,品学兼优,气宇轩昂。这年游春,王方预借给鱼池取名之机,择一佳婿。众学子各抒已意,苏轼取为“唤鱼”。这是王弗取了池名写在宣纸上,让丫餐送来,也是“唤鱼”。王方看二人同取一名,韵成双壁,又欣赏苏轼才华,便将女儿许配于他。

时光久远,故事的真假无还可寻,但不可否认,他们那才女貌,优俪情深。

当年苏轼寒窗,心寄诗书,不人世俗,故与同窗相交,可谈天说地,畅所欲言。今任通判之职,官中之事,却须顾忌隐忍;所处人物,亦是形色众生。其间自有巧言令色、狗苟绳营,有明争暗斗、口蜜腹剑。

苏轼乃磊落豁达之人,且秉性善良,于他眼中,世人无多差别,皆是好的。故与同僚交往时,不设心机,坦荡相对。每有客来,茶酒相待,与其无所不谈,毫无顾忌。

王弗知他爽明之性,不知掩隐。为避免招来祸害,故常躲在屏风后屏息静听,为其筹谋。她心思细腻巧妙,可通过来者言语,知晓善

个作

恶,洞悉冷暖。或可亲近深交,或要避之疏远,皆一-相告。 有王弗这般费心帮衬,苏轼受益颇多,避去许多无端的风雨。

“唤

得此红颜,苏轼多年来前程顺达,遇事不惊。她是宋词里的女子, 若幽谷芝兰,典雅含蓄,秀丽婉约。王弗虽为旧式女子,却陪伴苏轼天涯游走,有着不同俗流的胸怀与气质。

这年冬日,苏轼在凤翔为官的任期已到,自不再过问政事。待几场雪后,心事了却,便离开凤翔。三年时光虽不久长,这片土地却记住了他的风华正茂、如兰品性。苏轼亦不忘此地的风物人情、良朋佳友。

整理好山水行囊、诗笺墨迹,携了妻子,举家回京。背影留在古道,车马走过红尘,自此相别,不知此生再临何日,重聚何时。

苏轼的朋友中,有一位叫董传。他虽生活困窘,衣食简朴,但满腹经纶,丰神俊朗。在苏轼离开凤翔路过长安时,二人重来。临别之际,苏轼给他留有诗句,赞其才学。

粗缯大布襄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置身世间,便要不断接受命定的迁徙漂泊,故而有太多合。许多旧识友人,从亲至疏,浙行渐远,到最后,不明下落,偶遇,因志趣相投,成了知己,但这缘分,也未必可以维系一生。

能在红尘相遇,携手一段岁月,看几度月圆,便是幸运。宛如得萍在水,有过简短的邂近,却又别去,彼此天涯,不复相见。

最怕多情,更怕情深。与其走进别人的世界,看一段不一的风景,莫如掩上心门,煮茶赏花,做个清淡之人。任窗外花月落,细雨长秋,独守心中的梅林,安静到老。

苏轼回到香车宝马、繁华如旧的京城,这里不是他的故里不是他的归宿。今时虽天子已换,世态更改,但终无妨碍。朗中犹是贤才掌政,天下亦算清宁无恙。况父亲健在,兄弟重逢,正当春风温润,物好时丰。

英宗任潘王时,已闻苏轼才名,今番得势,有心提拔,欲授他输林制浩之职。宰相韩琦却执意反对,言苏轼经历有限,欠缺稳重,难以服众,不宜居此高位。

韩琦呈是为国谋划,历练良才以备将来大用,但他的无心之举。却断了苏轼仕途晋升之路,令苏轼一生空有宰相之才,而无宰相之位。

韩琦为北宋重臣,颇有才名。他为相十载,辅佐三朝,北宋的繁荣昌盛,他功不可没。 他运筹维棚,亲政爱民。欧阳修赞北“临大事,决大议,重绅正劳,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杜稷之臣”

苏轼太过清高,他不附权贵,不拜门阀,纵与欧阳修等人,亦只是文字之交。故仕宦途中,荆棘丛生,几度沉浮,也是意料中事。

韩琦举荐苏轼任职史馆,并要求皇帝开科考试,若是通过,方可入官。苏轼才思犹在,挥墨如雨,顺利考入三等,成了大宋王朝之最。如此高才,千古难遇,不凡志气,当能服众。

而今的苏轼,才品兼优,文名天下,假以时日,多些历练,必可居于高位,为不世之功。奈何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歧途和缺失,纵万事俱备,亦未必能如愿以偿。

苏轼后来得知此事,并未怪罪于韩琦,而是说:“公可谓爱人以德矣。”韩琦对苏轼的拦阻,亦不是有意为之。若非苏洵病逝,苏轼回眉山守孝,若非英宗驾崩,河山更改。一切, 只是序幕,都是那么美好。

苏轼虽未居高位,却也无妨,只待时机成熟,水到渠成。他平日借公务之便,饱读诗书,研习字画。或许,这正是韩琦深意,让苏轼有渊博的学识,得以完善自己,方可重用于天下。

人世灾劫总在人毫无防备时,如疾风骤雨匆促而至。王弗病了,本是寻常之疾,不消几月,却日渐沉重。苏轼各处寻医问药。昨日美人偎依枕畔,颜色憔悴,愁容忧伤,令他心神慌乱。

王弗自知时日无多,唯盼最后的时光,与相伴数载的良人文相依。她望着幼子,悄然落泪,端坐窗下,无主静思。她不肯轻露北伤,怕惊扰家人,添来繁难。

她眷念这烟火凡尘,舍不下情爱,却躲不过生死。王弗的病逝令苏轼肝肠断裂,后来无论经受多少灾难,都不及爱妻的离开对他打击之大。

多年的相知相守,琴瑟和谐,如今切如风, 归还给天地。原来太过真实的拥有,更是迷离虚幻。你用一生情深,或许只能换取几个朝夕的姹紫嫣红。

她虽离去,但此生也算是无怨无恨。她深知,苏轼风华正好,才高惊世,功名在望,亦能教好幼子,不会有芦花之虑。她如一朵遗落在暮春的蔷花,走得安静,芳香漫地。

王弗的出现,只是为了陪衬苏就走完这段如锦时光。这是他一生

中最顺逐的十年,组期安然,清激无波。从读书科考到勤勉为政,一路行来,或有风雨坎坷,终无大碍。

她安静的结束,却是他此生飘掘的开始。世事藏有大多玄机,倘若王弗安好,以她的聪慧机敏,守在苏轼身畔,多与劝勉,也许他后半生可以少些波折,免些枝节。但这样,历史上便没有那个“蓑风雨任平生”的苏子了。

命运无情,夺走了王弗,留苏轼一人,独在红尘,过尽风霜。次年回到眉山,苏轼强忍深悲,为王弗写了墓志铭,记述她短暂却多情的一生。

十年后,苏轼任职密州期间,梦到王弗,填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最见其真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若无深情,何来佳句。正是苏轼情深如许,方填成了这首千古第一悼亡词。千年前的夜晚,苏轼梦罢醒来,帘月萧疏,一灯如豆, 不见幽人姿影,空令词客断肠。

十年生死,再相逢,怕是容颜已改,彼此不识。梦里的红轩窗下梳妆画眉,几多妩媚,儿多风韵。今番相对,心痛无言,唯泪千行。

他身畔,再无屏后之人为其解说世态,细嘱良言。唯有当年的的三千株松树,郁郁苍苍,不改姿容,记着数不尽的忧伤与决高

生死之事,自是悲伤哀婉,但那种彻骨之痛,又有儿人可以地同身受。非我无情,将之一笔带过, 而是岁月无心,变幻万干难以预测。

人在世间,谁不曾被命运戏弄,你以为山温水软,却是荆棘八生:你以为平坦顺意,却是沟壑难填。真义士,多是壮志未酬,北先死;情深者,或多宝琴弦断,失伴独飞。

他日莲花路上,终有重逢,来世相认,或早不是当年情意,然业生爱过,拥有过,便无遗憾,亦无悔恨。

繁花纵好,不过季月有圆时,更多残缺。王弗虽亡,在苏轼心底却如影相随, 伴了他一世一生。

上一章 虚灵台记 不负前程,落梅文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二十七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