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将离世,头顶会有灰败之气。而这老翁死气已围了头颅一周,一望即知,确是一脚踏进鬼门关了——然而他的死气滞中却萦绕着丝丝缕缕的微芒。
是做好事攒出来的功德金光。宗儿说的不错,他爷爷确实是个好人。凡人能有这样的功德金光不易,老翁活了一生,大约无时无刻不念着行善积德。
寸心本来是很想救活老人的,可这会儿也略有些犹豫了。倒非她心肠突然冷硬起来,而是现在的情形,让她想明白一些事儿。
这家徒四壁的景象,不用想也知道,老翁带着孙儿活得很是艰难。就算这两日他们待在这儿,静候鬼差来引人,再仗着面子给这老翁续上几年命,让他活个九十、一百……那又如何?一段已经枯朽老去的生命,又在贫寒中扎根,总不会太安乐。
可是这老翁如顺时去了,顶着这样的功德去投胎,来世不说大富大贵,必也能投到一个安乐窝儿,过些幸福美满的日子。这一世清贫而行善,来世可康泰又修德。这样的展开,是否要比徒劳地消耗他攒下来的功德,续一些无甚意义的日子,要好些呢?
见到寸心犹疑地盯着闭目养神的老人,杨戬探询地看看她。
寸心很是艰难地咬咬唇,下了决定。对丈夫微微摇了摇头。
杨戬舒了口气,知道是不用说服她了,又知她心里必不好受,安抚地拍着她的肩背。
“老人家,您放心,有这么孝顺的孙儿给您寻医问药,您会好起来的。您可还有什么心愿么?我们可代您去做。”寸心温柔地对老人说。
老翁睁开了眼睛。脸上的纵横沟壑带着岁月留下的捶击,也留下了了然和安详。
“怎么能劳烦仙官儿和仙姑呐……”他轻声呢喃。
寸心一愣。怎么被瞧出来的?
杨戬却知这不过是老人家有些糊涂了,道:“您尽管说就是。”
“真不用,老头子一直过得蛮好,马上能去见宗儿他爹了,哎呀,想想就高兴呀。宗儿看不开,你们帮我劝劝他。”
老人家豁达,语出确然发乎肺腑,带着真诚的喜悦平和。熬着药汤的少年却一直不住哭泣,小声道“爷爷别说了别说了”。寸心不忍心,又怕动摇了决心,便道“我去帮帮他”,走到了窗边。
“宗儿啊,”老翁咳了两下,自顾自提高了声音,“你可记得爷爷走后,初一十五,还要去李道爷的庙上祭拜啊!一炷香一个馒头就够了,这个是要紧事,可不能断了。”
宗儿克制着自己的哭声,道:“记住了,一炷香,一个馒头。我若忘了,爷爷提醒我就是。再不行,爷爷还是亲自去,爷爷走不动路,我背着爷爷去。”
寸心静静听着,至此才发问,好奇道:“什么李道爷庙,谁的庙?”
“我们本地一个神仙,”宗儿抬袖抹了一把眼泪,“夫人是外乡人,恐怕不晓得的。”
三界散修的神仙数不胜数,未列仙班而受香火者也多。愚民百姓把妖怪当神仙供奉的也有,给清官好官死后立祠的也有,若是个行善积德的道士,被人立庙,也不稀奇。杨戬见得多,自然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