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时科举制仅限于幽云地区,制度尚不完备,但辽太宗首开科举之功不可没。”后来,至景宗保宁八年(976年),诏"南京复礼部贡院" [65] ,贡院成为负责掌管幽云地区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统和六年(988年),"诏开贡举" [66] 仿唐制,在全国范围内开科取士,辽代贡举逐渐形成制度。辽太宗起用大量汉官,并首开科举选拔人才,对加强契丹贵族与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的联盟和大量吸收汉族统治人才,推动辽朝的封建化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
军事
夺取幽云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唐明宗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唐末帝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 [24] [37]
灭亡后晋
晋高祖石敬瑭死后,晋出帝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会同七年(944年),辽太宗开始实施灭晋计划。灭晋前,他一方面加强与南唐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用汉将赵延寿欲称帝中国的野心,许诺他得中原后,立其为帝。赵延寿“由是为契丹尽力,尽取中原之策”, [89] 成为南下战略战术的主要谋划和实施者。契丹兵至中渡寨,杜重威心怀异志,为促降,辽太宗称:“赵延寿威望素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 [90] 于是,杜重威二十万晋军主力释甲投降。大同元年(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法驾入汴。
经济
畜牧业
辽太宗耶律德光也像他的先辈们一样,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天显二年(927年),太宗即帝位伊始就"阅群牧于近郊", [67] 亲自视察国有畜群的情况。太宗时期,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国有畜群的群牧官。辽朝北面官中设有群牧使司,总典群牧使司、群牧司等机构。群牧使司设太保、侍中、敞史,总典群牧使司设部籍使、都林牙,群牧司设群牧使、副使等官员。群牧制度的逐渐完善,标志着辽朝畜牧业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由于契丹牧民放牧技术和辽朝政府对畜牧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辽朝出现了“自太祖及兴宗垂二百年,群牧之盛如一日” [68] 的繁荣局面。
农业
辽太宗统治时期,辽朝的农业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区域的扩大。首先,天显元年(926年)辽灭渤海,改为东丹,使辽朝第一次占有大片农业区。辽朝统治者治理东丹"一用汉法",保留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制度。辽太宗时"迁东丹民以实东平",又把一部分渤海人迁到今辽宁辽阳一带,加速了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