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正宫地位
本书标签: 现代 

辽太宗

正宫地位

其次,幽云十六州的并入。幽云地区是封建农业高度发达的汉族聚居区,幽云十六州再加上太祖时占领的营、平二州,十八州的土地联成一片,使它成为辽朝最大的农业基地。再次,太宗时期通过对外掠夺,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头下军州城,如壕州、原州、福州、贵德州、遂州、双州、榆州等,进一步增加了契丹内地的农业开发点。另外,受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北方草原地区,也有少量的契丹牧民和其他民族如奚、室韦等族牧民也在适合农耕的地区开垦荒地,兼营农业,向半农半牧的生活转化。农业区域的不断扩大,逐渐改变着辽朝经济中农业与畜牧业的比重,农业逐渐上升到与畜牧业并重的地位。第二,会同间,太宗以国家行政手段开始在契丹族内推广农业生产。会同元年(938年),"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 [69] 会同二年(939年),太宗"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 [69] 。会同三年(940年)诏"以谐里河、胪朐河近地,赐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剌三石烈人,以事耕种" [69] ,这样,契丹族就有更多的人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牧,并把农业的开发北推至海拉尔河和克鲁伦河一带。第三,采取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如会同元年(938年),"将东幸、三克言农务方兴,请减辎重,促还朝,从之"。 [60] 会同三年(940年)十一月"诏有司教民播种纺绩"。 [60] 会同九年(946年)"诏征诸道兵,敢伤禾稼者,以军法论"。 [60] 辽太宗南伐点兵,多在幽州以北的鸳鸯湖,军队将到平州、幽州时,"遣使分道催发,不得久驻,巩践禾稼"。 [70] 辽太宗采取的这些措施,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了频繁的军事行动和巡猎活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害,并逐步改变着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轻视农业的传统思想。

总之,辽太宗时期推行的农牧并重的方针是成功的,畜牧业的发展保证了契丹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供给,同时,又为辽朝保持一支强大的骑兵提供了物质保证。农业的发展,为辽朝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农产品和大量赋税收入。农业和畜牧业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成为辽朝巩固与强大的物质基础。 [71]

文化

尊奉佛教

佛教在隋唐以后已经与华夏文化溶合而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辽太宗光崇奉佛教,他在上京建安国寺。天显十一年(936年),太宗支援石敬瑭建立后晋,北返途中"入幽州,幸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为家神。" [72] 会同五年(942年)"皇太后不豫……仍告太祖庙。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 [60] 在辽太宗的倡导下,佛教得到迅速发展。

发展儒学

辽太宗时期,在上京设国子监,又在南京设太学,开始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培养统治人才。太宗为了使自己的儿子也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以会同四年(941年)的进士幽州人宋琪为寿安王(穆宗)侍读。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会同四年(941)命有司开始编纂始祖奇首可汗事迹。 [71]

上一章 辽太宗 正宫地位最新章节 下一章 辽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