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历史故事  日本天皇   

第三一章:生不逢时先失马,强扯裙带再得福(五)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

古代的小日子,有很多官员职位的称呼听起来云里雾里,貌似高深莫测的样子,其实说穿了就是模仿中国隋唐的官制,然后换了一个日本话的名称,甚至有的名称直接从中国拿过来就用,比如“纳言”。

我们先介绍一下日本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

古代日本的中央政府脱胎于我们中国隋唐时代的三省六部制,只不过他们把中书省、门下省等“三省”缩减为“两官”,分别为“神祇官”和“太政官”,神祇官负责祭祀祖先神明和各地神社的管理,太政官就负责管理国家的世俗政务。

太政官的最高长官称为“太政大臣”,但是这个职位不常设人员,如果没有任命具体人员,职位就空缺,所以也称为“则阙”,就是没人任职就空着的意思。

太政大臣下依次有左大臣、右大臣、内大臣等官员,太政大臣空缺,则左大臣为太政官的最高长官,左大臣空缺,则右大臣为最高长官,以此类推。太政大臣、左右大臣、内大臣统称为“长官”,长官之下又有次官,这就是大纳言、中纳言、参议等等。

中纳言号称“出纳王言,交通中外”,负责宣读敕诏、收取奏疏并议论封驳。其只能和中国大唐的“黄门侍郎”相同。比较特殊的是,中纳言虽隶属“太政官”,却又是天皇的近侍,可以比较自由地出入皇宫,身份地位很特殊。

古代日本又将中国的“六部”改为“八省”,具体负责行政事务。

由官员的设置和职权划分我们可以看出,持统给不比等安排这么一个“中纳言”的职位有其深意,既进入核心权力圈层,又不具有绝对的权力,同时又有条件近距离接触天皇。如此排布,更方便持统和自己的这个智囊交通信息,商议计策。

不比等愉快地去上任,兢兢业业地干着这份有前途的职业,从此仕途进入了快车道,一路平步青云。

公元700年,不比等被安排参与《大宝律令》的编纂工作,开始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谋划。

第二年的701年,不比等的女儿藤原宫子生下了文武天皇的儿子首皇子,也就是后来的圣武天皇,不比等顺其自然地由“国丈”升级为了“国公”,也因此升官做了正三位的“大纳言”。

顺便说一下,藤原宫子是个可怜的女人,她生下首皇子之后就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最后疯癫到近侍人员都不能靠近,没几年,他老公文武天皇也挂上东南枝,她成了寡妇。她的儿子从小由别人抚养,成年后才知道自己的母亲还活着。但是藤原宫子凄惨的前半生给自己的老爹换来了官职的晋升和地位的提高,可怜,可叹!

704年,不比等因修订和推进实施《大宝律令》的功劳,由正三位升为从二位,增加封地封户八百户。

707年,文武天皇驾崩,第二年的708年,也就是“和铜元年”,不比等又升官了,这次是正二位的“右大臣”。两年后的710年,日本迁都到奈良,“左大臣”因故留守旧京城,藤原不比等就成为了实质上的太政官最高长官。

公元718年,藤原不比等被推举为“太政大臣”,但是他深知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所以坚决推辞了,毕竟有其实不落其名反而比落个空头名分要实惠得多。

这时的不比等非但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几个儿子也跟着鸡犬升天:大儿子武智麻吕的职务是式部卿,管的是官员的任命,那在中国可是被称为“吏部天官”的实权派;二儿子藤原房前这时候是从四位下的高官,开始参政议政;三子藤原宇和作为遣唐使团的副使,刚出使大唐归国,后被封为正五位上;四子藤原麻吕先任美浓介,后迁国司,属于地方大员。再加上各自的下属、门客等等,不比等和他的儿子们在朝廷中遍布耳目势力,其关系网盘根错节,依附在日本朝廷。

公元720年,藤原不比等病笃,没多久便挂上东南枝,当时在任的元正天皇深感痛惜,派大纳言长屋王、中纳言大伴旅人到藤原家宣召,追赠藤原不比等正一位太政大臣,谥号“文忠公”。多年后的孝谦天皇又敕令天下群臣百姓,不得取名镰足、不比等,后来又追封近江国的十二个郡,称“淡海公”。连他后来的老婆县犬养三千代也被赐封正一位太夫人。

真可谓“极尽哀荣”!

然而在这一切之外,藤原不比等身后却留下了藤原氏南、北、式、京四家,四个儿子分别为四家之祖,一个权臣氏族在皇权律令的背后悄然崛起,最后吞噬了皇权……

我是风尘万里,一个爱看点历史的新人阿婆主,咱们下次再见!!

上一章 第三十章:生不逢时先失马,强扯裙带再得福(四) 日本天皇的前世今生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二章:行律令国统现雏形,夹私货皇朝存隐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