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
从一开始肖疙瘩登场的时候,我就隐隐觉得此人另有故事,很快写到肖疙瘩利落砍柴的情节,其实心中就猜到了所谓的“树王”,应该就是肖疙瘩。再结合其这群知青来到这里的目的——砍伐山林,其实也不难猜到肖疙瘩的结局了。
《树王》里关于“树”的隐喻很深,“树”的隐喻背后,又是藏着重生与毁灭的隐喻。肖疙瘩代表什么?有对自然的敬畏,有生命的坚守,有对毁灭的惧怕和对重生的拒绝。在肖疙瘩眼里,树好端端的在那里,是没有必要砍断、放到、焚毁的,树活了那么久,不容易,在肖疙瘩看来,那些大的小的的树,被知青们用如此决绝的手段毁灭,是没有意义的。他对山上的树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砍在树上的一刀一斧,都好像砍在他的血肉上,所以当那颗山顶的巨树倒下时,肖疙瘩也就死了。只不过也许有些唯心的庆幸的是,肖疙瘩的骨灰最终还是和遗留的树根永远生长在了一起,这样的结局虽然充满了遗憾,但是又是浪漫的。
而知青的代表李立,象征的则是新时代的进步思想,他所代表的人,坚信毁灭会带来重生,或者说,认为重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先一步毁灭。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似乎有着存在的合理性,但是放之于当下来思考,未免又会觉得实在是太过于极端了。
这二者代表了天平的两段,哪一边占了上风都会倾覆,或许真正的发展之路,还是要二人寻觅一种微妙的平衡,这样毁灭才不是彻底地摧毁,重生的代价才不至于那么大。
“树王”是山顶那颗参天大树,也是肖疙瘩。肖疙瘩前期的几次出场,给读者塑造出的是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强壮有力,淳朴热心。但是随着剧情展开,肖疙瘩对上山砍树的抵制和他身世故事的揭露又逐渐丰富了人物形象,看似木讷刻板的肖疙瘩,实则有自己的执着坚守。当兵时因为一个橘子打折战友的腿,后来用自己的胸膛护树,这两者都有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是肖疙瘩对心中原则的坚定维护,这种刚正不阿,认死理的劲头何尝不是大树岿然不动,蓬勃向上的现实映射呢?
对于肖疙瘩而言,树不止是护佑一方土地的生灵,更是精神的寄托。肖疙瘩因为在部队的处罚而无颜回乡,来到这里,满山的树如同一道屏障,隔绝了往事和世俗的非议,让他得以安心度日。并且在文革时期,有过那样“前科”的他还只是种菜处罚,可见山林中的人待他不错,于是满山的绿树也成了他对生活的希望所在。其实在肖疙瘩向“我”展示部队的武艺时不难看出他对部队的留恋,在那里他的英勇表现让他觉得充分实现了自身价值,最后却被处分退伍,这对于正直向上的肖疙瘩来说难免感到颓丧。但是来到山林中,这些树虽年头久远却仍生机繁茂的样子,让他看到了自己所崇拜的力量和活力,这是一种证明,也成了他精神的寄托。在上头命令砍掉无用之树,换种有用之树时,他的迷茫不只是不懂何为有用无用之树,更是对自身价值和生活的茫然。新树换旧树,新人换旧人,没了精神依托的肖疙瘩又该何去何从?在大树砍被伐山林被烧之际,于他而言,心中眼中种种,已越过生死,精神的支柱倒塌之时,肖疙瘩就已经随之而去了。
树倒人亡,徒留片片白骨般的花,那是自然的伤,也是时代的疤。
知青在队长的带领下,第一次上山,只那山顶上,一株独独的大树。有人问为什么不砍掉它,队长却支支吾吾,只说砍掉了会死。知青们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迷信,还扬言要砍掉它,种上有用的经济树种。看到这,我不觉想知道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用的呢?知青们把原始森林的树看成是无用的树,认为在建设社会图景中无用。但是,似乎知青们忘记了,满腹知识的他们,来到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无法施展自己的满身才华,那么知识是否是无用的呢?李立带着装满书籍的书箱到农场,却终日卖力砍树,这何尝不是知识的无用呢?有用和无用,本来就是难以划分清楚的。在一些地方无用,说不定在其他地方就是有用的。那棵巨树,或许对知青来说是无用,但是对肖疙瘩来说,是精神的支柱。肖疙瘩是个悲剧人物,当那棵巨树被砍倒之时,他的内心世界也随之崩塌了。他与巨树早已经化为一体,树王即指肖疙瘩,巨树的结局即象征了肖疙瘩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