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到文章的前半部分时,我猜想整篇文章是写一个关于“爱人错过”的内容,但是继续阅读下去,我发现故事已经超越了爱情悲剧。
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青梅竹马,相互爱恋,本该是伯勒根河湾人人称赞的爱情佳话。始料未及的是,索米娅遭到恶霸强暴,身怀六甲,白音宝力格最终远离草原,到城市里生活了九年。当白音宝力格对索米娅暗生情愫时,文中用“姑娘”指代索米娅;但是当白音宝力格结束牧业技术培训班回到草原时,文中写道“那是一种女人的眼神”,用“女人”指代索米娅,指代称呼似乎已经暗示了两人爱情的悲剧。
但是这种悲剧却又像是绵长爱意的延伸,尤其是当我阅读到“其其格”那部分内容时,我个人的感受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是用“离开”的方式延续两人纯洁的青春爱情。即使前文白音宝力格面对索米娅肚子里的孩子有过怨恨,留下“是该我走了”这样的话,但是当白音宝力格来到白音乌拉时,还是忍不住向林老师打听其其格,以及见到其其格时不自觉地端详,我认为都是白音宝力格经过内心煎熬过后对其其格的释然,他将对索米娅的爱意以爱屋及乌的方式延续到了其其格身上。文中还写到,白音宝力格想象中两人重逢的场景,会是索米娅哭着扑进他的怀里,可现实却是索米娅笑着对他问好。我初读时,很简单地认为是因为九年来辛苦的生活磨损了索米娅对白音宝力格深沉的爱。但是当我看到索米娅说出她对其其格说的谎话后,我才明白是作者将索米娅的爱意深藏在她内心深处,看不见的爱意才是最让读者回味无穷的。
关于奶奶的去世,无疑也是悲剧的一部分。但是我在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时,认为奶奶的生命在索米娅身上得到了延续。奶奶一生在草原养育了许多牲畜,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抚养长大,更是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索米娅肚子里的孩子;而索米娅也在尽力保护其其格,用心对待学校里的孩子,文末更是请求白音宝力格将自己未来的孩子交给她抚养。经历过苦难的索米娅完成了草原女人的蜕变,成为了奶奶一样具体化的“草原母亲”。文末,当白音宝力格低低唱起《黑骏马》,把身体扑进茂盛的草丛之中,似乎又回到了开头引子所写“灵性是真实所在的”。
优美悲怆的歌声终了,久久不散的余音中,故事走向开阔的、孕育着希望的结尾。故事尾声,白音宝力格为索米娅坚韧、包容一切的态度感动,希望自己快点成熟,能够在未来和索米娅一块儿让后代得到更多幸福,而“不被丑恶的黑暗湮灭”。这也许指向一种期待——新力量与旧传统能在未来得以协调、共促草原文明的延续发展。
古老的生活呼唤新的可能。离去再归来的白音宝力格代表着现代社会的秩序与观念,索米娅则代表着草原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与朴素情感。草原总是敞开怀抱,不分好坏地接受、包容一切,潜藏的罪恶需要被剔除。索米娅是期待婴孩的母亲,又成为关爱孩子们的学校老师,草原女性坚韧、亲和、包容的品格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这种认可又激发了她的生命热情。
踏入文明社会的草原之子从草原母亲处获取精神滋养。白音宝力格当初离开草原追求“纯洁的理想”,“文明的生活”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当他返回故乡时,额吉离世、爱人远嫁,白音宝力格没能找到回忆中的女子,却在成熟的索米娅身上看到了额吉的影子、草原女性的人生。虽然面前的妇女已不是心中那如红霞般的少女,但他由此重新认识草原古老的逻辑。它是那么广阔,接纳不同的个体、情感,为生命提供磨炼,又帮助他们实现成长、成熟。白音宝力格追求“文明”的失落、爱情的郁结都在草原怀中化解,最终带着“更丰富、更湿润的心”再次离开,去迎接新的明天。我想,他还会回来见证、或参与创造草原上的明天。